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     
扎普夫妇——甜蜜环球旅行 丈夫赫曼·扎普(Herman Zapp)出生在美国的旧金山,从小便跟随祖父到了阿根廷,10岁时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桑德拉,当时她只有8岁。  相似文献   

2.
让居者有其屋边汇扩建中的北京方庄住宅小区35岁的朱寅是北京一家大公司的业务经理,收入颇丰;妻子貌美贤惠,任职于另一家公司,也非等闲之辈。在同事们看来,朱先生“该满足了”。可是他却经常唉声叹气,露出一付百事不顺的苦相。原来,自他女儿出生后(今年5岁),...  相似文献   

3.
自从1993年代表德国 FESTO公司来上海浦东选址设厂以来,裘华徕就再也没离开浦东。他说:“如果现在要我重新在中国选址,我还会选在浦东。” 自称是小半个上海人的裘华徕先生虽然出生在上海,并且在上海长到8岁时才移居武汉,1980年才第一次离开中国,但他以前并不知道浦东这么个地方,是浦东的开放和开发吸引他来到了这里,并且在这里开创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如今,他领导下的FESTO(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FESTO海外各分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一个。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和上海话也…  相似文献   

4.
余玮 《世纪行》2013,(9):42-45
在兄弟的泪光中。我被抓去当壮丁 1924年秋,我出生在湖北省蒲圻市(今赤壁市)杨家岭镇官林村潘山冲一位贫农家庭。父母一生为人忠厚,为事本份,也希望儿辈也为世贤明.便分别给三个儿子取名为祚贤、祚德、祚道。不幸的是,我10岁那年,母亲因伤寒不治去世;我16岁那年,本是孤儿出身的父亲因病没钱治疗又实在忍受不了痛苦而上吊自杀——兄弟仨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  相似文献   

5.
朱伦 《前进论坛》2009,(11):49-49
我出生于1934年5月28日,今年已经76岁了。当年我出生在崇明乡村里。童年时代,我在父母的辛勤劳动下逐渐成长,读了小学、初中,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我考进了圣约翰中学(与大同附中合并为现在的五四中学)。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我报考了大学,志愿是医学院(属第二类)。我的分数超过分数线很多,我很高兴。但最后发来的录取通知单不是医学院,而是上海华东体育学院。当时我呆了,我没有填过体育学院,  相似文献   

6.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7.
走近王宁生,才感觉到这位新当选的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的心仍像青年人一样跳动。传递给我这样感受的人绝不仅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他的思维,他的作风,他的气质,始终像二十一世纪的风一样,吹动着我的神经,这令我采访前的一切准备都显得陈旧和流俗。好在他只是长我几岁的同龄人,我们可以抛弃一切领导人、记者之类的观念自由地交谈。这也影响了我的写作。我想,我的这篇专访也应少些八股的味道,给读者一个更加真实的王宁生。一个贵州山区县医院的制药厂开始了他的事业王宁生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教师的家庭,六岁随父到杭州。他满口的吴侬软…  相似文献   

8.
蜜姐(下)     
蜜姐(下)王刘生(美术)凌徽涛(续上期)外县佬姓张,大约三十多岁了,长得块头很大,说的也是些不懂的北方腔。他一来,山上果然好了些,没有人再敢偷一棵树。每当老张被派到我家吃饭时,我总要跟他聊上一阵子,只是想不通:他干吗不在家里呆而要出来看山呢?是图一个...  相似文献   

9.
三叔典当被褥供我念书   我们家是相声世家。从祖辈上说,我爷爷马德禄就说相声。到了父辈,我父亲马桂元和我三叔马桂福还说相声。我三叔说相声不久,就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马三立。   本来我父亲也能成为相声大家,当时与他合说相声的是刘宝瑞,他还带过徒弟。然而,他却在艺术的盛年染上了毒瘾,最后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他离开这个世界那年我才 7岁。   我是 1932年在天津出生的。我曾有过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但他们生下来之后没活多久,就都先后夭折了。我出生后,父亲为了保住我的命,就按照当地的习俗给我认了尚未娶妻的干…  相似文献   

10.
关玉国 《现代领导》2006,(10):24-24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在诸多方面的科学成就尽人皆知:但他在上大学前曾经是个数理化和英语的“极差生”,却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1931年18岁的他以语文、历史两个100分(这在清华历史上是创纪录的),数理化和英语四门课总共只有25分的成绩(其中物理5分、英语0分、数学和化学共20分).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就在他决定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一时间,全国青年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支持抗日。钱伟长当天也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他决定弃文从理。在他92岁时谈起这件事说道:“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我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不学这玩意儿(历史),我要学做飞机大炮,所以我坚决要进物理系。”钱伟长一生中最具传奇性的转折就这样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11,(5):80-80
四川广安孔繁德(乡村小学退休教师)我是贵刊的忠实渎者蒋雯键的爱人,他已于2010年9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98岁。他生前常给我介绍《同舟共进》杂志中的好文章,我也爱读,因此夫妻俩常常相互切磋,他虽已离我而去,我仍继续订阅杂志,好悄悄告诉他书中内容,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12.
岁月如梭,转眼改革开放已经整整三十年,作为1978年出生的我也已整整三十岁了,可以说我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同舟共进》2013,(10):83-84
北京阎长贵(求是杂志社老干部)看到贵刊第8期“专题策划”中对黄苇町关于整风的采访,感到很亲切。黄苇町是我的同事和老熟人,我以前知道他是经济学家,看了你们的采访后,得知他还是“党建研究专家”。对整风、党群关系等话题,他谈出了真知灼见,我很为他高兴,祝贺他。算起来,我是有将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我1955年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这次整风、整党有很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很少看电视的人,可是,在四川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老想打开电视机。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我平生看电视最密集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也是我流泪最多的一段时间。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在水泥板的夹缝中露出的那只紧握着一支笔的小手时,我泪如泉涌。人们已无法知道他(她)的名字,无法知道他(她)的准确年龄,也无法知道他(她)是男还是女,  相似文献   

15.
早就听说过凤城食品,知道是一家台资企业的产品。它的面包、蛋糕在北京一些消费者中口碑不错。我真正产生采访的念头,却是因为吃了该公司生产的凤梨酥,它不但包装精美,而且味道相当好,太太、女儿也都赞不绝口。在北京一个寒冷的周末,我如约见到了凤城食品(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士禧先生。他,中等个儿,瘦瘦的,文静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在一套浅色西装的映衬下,像是一位学者。略事寒暄,他就爽快地和我聊开了。1953年,汤土禧出生在台北市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祖籍广东梅县,是客家人。他的父亲凭着客家人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不…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19日上午,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莱山分局滨海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给我,说他们遇到了一起特殊的案件,一个正在居民家中盗窃的少年被抓获后,哭着对民警说:“叔叔,你们就别让我出去了,我在看守所比在外面好,这里有活干,有饭吃,民警待我也挺好……”民警听了他的经历,一阵阵心酸,希望我能前去采访一下这个少年。下午,我冒着淅沥的春雨,来到了烟台看守所。面对“光头少年”那忧伤的面孔,我的心受到强烈震撼,反复在想,如此稚嫩的孩子,怎么就成了惯偷呢?他叫小明(化名),男,1984年6月23日出生在烟台市牟平区长…  相似文献   

17.
陈亦佳 《小康》2014,(6):50-53
这是个生于1988年的大男孩(是的,男孩!),身高1米8左右,身家数亿.偏偏还剑眉星目——高富帅,你懂的。可他声称自己已经四十不惑了。公司面试新员工,有1992年出生的来应聘,让他直呼自己老了。“我创业整十年了。  相似文献   

18.
张白鹭 《黄埔》2009,(1):43-43
2008年11月1日,纪念洪水(阮山)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洪水于1908年10月1日出生在河内,曾用名武之博、阮山。他在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指引下,16岁来到中国广州寻求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是黄埔军校四期学生。在洪水将军48年短暂人生中,他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战斗了27个春秋,为中国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才华,中国人民给予了他崇高的荣誉,授予他共和国开国将军军衔和3枚一级勋章。  相似文献   

19.
我的祖父陈鸿洲,字溥恩,号二哥,原籍福州市仓山台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出生在长乐县城关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出生在那动荡的年代,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但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够把握自己,深明大义,刚直不阿,最终得到党、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信赖和尊重。  相似文献   

20.
“醉”木薯     
没实行计划生育之前.一个家族中经常有“老侄嫩叔”的现象。我家也是,我8岁,表哥(大姑妈的儿子)12岁,幺叔(表哥叫他小舅舅)11岁,我们几个经常凑在一起玩耍.捉鱼,摸蟹.捡野果……乐趣多多。那时候治安好.大人也不怎么管我们.一般都由我们疯玩。我们特别喜欢去表哥家,他家依山傍水.可以搞很多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