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晨 《法制与社会》2012,(31):59-60
自1764年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死刑废除的理念,关于死刑这个古老而残酷的刑罚手段是否废除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死刑保留论者和死刑废除论者针锋相对,互相抨击。尽管理论上未就死刑存废达成统一的认识,但争论本身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死刑废止迈出了从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漫漫征程。毋庸讳言,中国是一个死刑运用的较多的国家。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死刑应当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世界潮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必须摒弃"以暴制暴"的思想。我国虽然对死刑的存废依然存在分歧,但是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关于死刑制度存废的争论在法学界已经持续了二百多年,本文分析了我国死刑制度存废的不同理论,认为我国死刑制度是否废止应由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来决定,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俄罗斯死刑废止看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法制与社会》2010,(22):39-40
"死刑作为理念是应当废除的,然而抽象地论述死刑是保留还是废除,是没有多大的意义",死刑的存废有待实践的论证。本文指出对整个俄罗斯死刑废止的原因、历程进行分析,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启发我们对我国死刑制度发展方向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死刑问题的争论决定着死刑的未来走向,无论是保留论或者是废止论都有自己的依据。作者在反思死刑存废观念的基础上,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对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限制并逐步废止死刑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进行创造性揭示,并对死刑的司法限制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5.
数十年来中国语境下的死刑存废之争,逐渐细化到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三个层面:死刑存废的抽象价值理念之争、死刑存废的刑事政策理论之争和在刑事司法个案中死刑选择适用之争。同一学者在死刑存废之争三个层面上的态度"犹豫"、"摇摆"甚至是"倒戈",让死刑存废在抽象价值之争的层面,实质上成为了"无用之争";而在刑事政策理论之争中则呈现在纯粹理论之争中各不相让,回归到具体的刑事政策选择上时则具有严重的趋同性;到了个案中死刑选择适用之争中,废除死刑论者则是"集体失声",适用死刑几乎成为惟一的声音。中国死刑存废之争长期僵持的解决之路,一是争议双方谁能尽快寻找到死刑类型的适用标准,二是争议双方谁能尽快获取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关于废止死刑国家的数量统计结论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废止论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为刑法学界所广泛接受的理论,而促进此种理论共识的诸多因素之中,极为重要的依据是废止死刑国家的数量统计以及建立在这一数量统计基础上的废除死刑是一种世界性潮流和趋势臆想性认识。客观地看待废止死刑国家的真实数量,反思已经被学界全面认可的统计数字的非科学性,并深入思索死刑存废的国际现状,对于立足中国国情去理性地思考死刑的存与废,并警惕学术研究中的数字陷阱和数字诱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死刑的存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争议较大。我国现阶段仍然保留死刑,并是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本文从国际和我国的现状出发,并根据我国和外国死刑制度的沿革,对存废两方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评析,提出废除死刑在世界范围内是大势所趋,而我国正处于死刑废止的过渡期,应对现行刑罚体系进行重构,并通过对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等刑种进行改革和完善,达到限制和减少死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死刑是我国所有刑罚方法中最严厉的刑罚,它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为内容,因此,又称为生命之刑。近年来,死刑存废问题成为我国刑法理论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关于经济犯罪中的死刑存废问题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的关注。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十三个经济犯罪中的死刑被废除,这也更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犯罪中死刑存废问题的关注和探讨。经济犯罪中死刑的废止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又不是一个能一步到位的问题,要想逐步废止经济犯罪中的死刑必须找到合理的死刑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9.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种,而死刑的存废是颇为当今世人争议的话题。在争论中我们逐渐的认识到死刑的本质,死刑的价值也逐渐趋于明朗,这也使得我们能越来越理性的对待死刑制度。如今,从世界范围看减少、限制乃至废止死刑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我国目前阶段,由于死刑受其价值本质、物质条件和人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影响,尚不能奢谈全面废止,但基于死刑本身确实存在诸多不可克减之诟病以及我国"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的现行死刑政策,本文建议应把非暴力犯罪——这一设置死刑显然过于严苛并且由此导致价值失衡的犯罪,从立法上及时废止其死刑。  相似文献   

10.
死刑的废除在世界范围内固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确定废除死刑的时间表和相应方式。死刑的存废在理论上还存在重大分歧,非人道和侵犯人权是废除论者的理论支撑点,但本文认为这种理论构建有着明显的逻辑瑕疵和理论上的缺陷,同时也无法解释现实中的法律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两百多年前,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死刑应当废止以来,理论界对死刑的存废之争从来就没有终止过。本文从应然的角度浅述了死刑应当废止的理由,从实然的角度提出我国目前应当有限制的适用死刑的看法。最后探讨了死刑在我国的最终命运,认为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人民文化观念的进步死刑必将在我国消亡。  相似文献   

12.
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死刑的废止似乎成为了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废止了死刑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是一个适用死刑范围广泛的国家,学者们对于死刑的存废亦争持不下。那么是借鉴国外废除死刑的经验,追赶文明发展之趋势而彻底从刑法上放弃死刑,还是本着治乱世应用重典的立法指导思想继续保持死刑的适用范围呢?本文就死刑在我国是应该保留还是废除作出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钊作俊 《河北法学》2004,22(3):26-28
死刑作为一个国家的伦理文化积淀 ,其存废不能脱离某一国家特定时期的具体国情。当代中国之死刑需要在理性与感性的互动过程中渐入现代化之路 ,绝不能人为地强行废止 ;现实的妥当举措乃顺沿一般之强化、限制再到废止之轨迹 ,通过立法与司法双重限制之机制 ,达于最终废止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从人类文明史前时期留传下来的遗迹,所以,必然随着人类文明、和谐的发展而废止。但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本人认为应从完善死刑制度着手,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真正做到"少杀、慎杀",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总趋势。笔者从死刑的意涵、死刑存废的利弊等方面,深刻分析了中国限制死刑的合理性,并提出六点合理限制死刑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死刑是从人类文明史前时期留传下来的遗迹,所以,必然随着人类文明、和谐的发展而废止。但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本人认为应从完善死刑制度着手,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真正做到“少杀、慎杀”,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总趋势。笔者从死刑的意涵、死刑存废的利弊等方面,深刻分析了中国限制死刑的合理性,并提出六点合理限制死刑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死刑存废之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死刑废止 ,从其应然性来看 ,是刑罚人道主义思想的必然结果 ;从其实然性来看 ,它又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之存废 ,应持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黄晓亮 《河北法学》2008,26(2):42-45
死刑废止论和死刑存置论都可以从对方的论据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理论上没有准确界定死刑存废问题的实质。从现实中考察,全面废止死刑,往往受到民众报应观念、国家秩序观念的重大阻碍,给死刑的废止带来维持报应、社会治安、罪犯矫治等难题。以社会之角度来看,死刑是存还是废,取决于社会能否适应。  相似文献   

18.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在刑罚体系中由来已久,自从1764年意大利古典刑法学派集大成者贝卡里亚在其著述《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死刑应当被废止以来,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处于学者和普通民众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和讨论,按照日本学者西原春夫的观点,死刑的存废已经成为一个枯竭的问题,所剩的只是关于存续或者废除的法律概念而已。一、中国死刑存废问题的历史沿革(一)古代的死刑与肉刑在我国古代,历来就有"杀人者死"的法律文化传统,因而对最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19.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方法。由于死刑具有严厉性和残酷性,一旦实施将无法逆转,因此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已久,引起人们广泛的关于死刑合理性争议。合理正确看待死刑的存废问题,以此为鉴,并对我国的死刑制度进行合理改革。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死刑废除的潮流浩浩荡荡,因此,在中国的理论与实务界也掀起了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本文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死刑制度在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