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28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租。”该条的第一款对土地使用权出租进行了解释,第  相似文献   

2.
土地租赁是各国在实现土地所有权和利用权在经济性上的分离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是由于初期我国在制度设计上主要采用的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划拨的方式,因此,有关土地租赁的方式虽然近年来已经开始实施,但是,它毕竟还是一种新的制度,有关租赁与出让的关系、适用的范围、租金、期限、土地租赁权的转让和转租以及地上改良物的补偿等问题均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社会实践中相当数量上存在划拨用地转化为出让用地进而进行商品房开发、入市交易的行为。《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9条规定的"……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自生效以来,在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引发了广泛争鸣,而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更是促发了商品房买受人被以各种形式和理由要求承担补交土地出让金或其中一部分的情况,寻根溯源,厘清补缴土地出让金的义务主体是"变性"后的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对于统一理论认识和实务操作意义匪浅。  相似文献   

4.
新《刑法》规定了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为犯罪.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直接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等六种行为样态.认定本罪应注意区别罪与非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与非法出让、非法出租、非法抵押土地使用权的界限,以及认定本罪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于现行法对于出让土地使用权规定了较短的期限,客观上会造成其与地上建筑物所有权的恒久性之间的冲突。而国家所有权优位等理念使得我国现行立法以“无偿收归”国有的方法解决这一冲突,这很不利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本文从传统“越界建筑权”及“主权利与从权利”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建立“法定续约权制度”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6.
自从1980年深圳特区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以来,至今我国各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都普遍实行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这一土地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特区和开发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不统一,征地费用不能交到政府财政手里,而是由原土地使用权所有者据为己有,不利于政府投资的回收。因此,必须制订措施,加强管理,进一步改革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切实抓好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工作。 (一)由政府统一征地,并垄断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第一市场,统一控制出让地价。特区要通过立法,规定所有征地必须由国土部门代表政府按照规划统一征用,再出让  相似文献   

7.
论破产案件中土地使用权的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依法破产和政策性破产中土地使用权的处理原则做了探讨。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为标的物设定抵押时,其变卖所得中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属于国有财产,其他部分抵押权人可优先受偿。政策性破产文件规定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无论是划拨取得还是出让取得,无论是否设置抵押,其变卖所得均要优先用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是不妥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破产企业的,该集体土地使用权应当作为破产财产分配。  相似文献   

8.
从房产权和地产权的关系看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和期满的法律后果赵红梅1987年,我国开始实施国有上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1990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简称《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该条例规定,国家将国...  相似文献   

9.
论开发区土地出让方式选择之法律问题贾和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有三种,即协议、招标和拍卖。这三种方式是针对一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而言的。而开发区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必须以开发区建设的方...  相似文献   

10.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系统分析和上海市农村地产市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地产市场交易客体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之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只能交易使用权。农村地产交易主体主要包括地产供给主体、地产需求主体、地产经营主体和中介主体。农村地产交易形式主要有:使用权出让、转包、租赁、入股、抵押、转让、互换、土地买卖、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调整等。农村土地市场可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土地在不同子市场间进行流转,构成农村地产市场体系。上述方面有机地构成农村地产市场系统。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必须以完善的市场系统为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土地流转信托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土地流转信托是舶来品,国内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实践过程中存在土地确权不完整、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欠缺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问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国内土地流转信托的实践,从实证的角度对土地流转信托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研判,建议尽快完善土地信托配套制度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存在着主体虚位、权能缺失、与国有土地所有权地位不平等的问题,不能有效保护农民在集体土地上的合法权益。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集体土地承担着占我国人口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功能,因此依法规范对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维护集体土地的独立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住宅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居高不下的房价让购房者望房兴叹。实行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两权分离 ,推广地价年租制 ,在法律上可行 ,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对国家、开发商、购房者均有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地权属争议多指双方当事人因没有土地证书而引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不明的争议。土地权属争议是一种纯民事争议,它不是侵权争议和违约争议,也不是其他民事违法争议。解决办法: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人民政府处理;对处理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土地制度变革已经从所有为重心的私有化转向利用为中心的市场化。在土地利用的二元体系下,俄罗斯法大幅缩限了终生继承占有权、土地永久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适用范围,建立以土地租赁权为中心的土地使用制度,这是一种适合在大国且土地市场不完善的社会中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流转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所有权须以土地权利为其正当根据。土地权利可以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也可以是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还可以是国有土地租赁权。物权法第142条的但书内容应当指国有土地租赁权为建筑物所有权的正当根据。市政公共设施所有权、职工购买的公有住房都应当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其正当根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物权立法应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作出区分,并应对物上请求权、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取得时效、用益物权作出规定。物权行为理论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因而我国物权立法不应采纳这种理论。土地关乎农民的命运,因而农地使用权的转让及抵押应谨慎行事。  相似文献   

18.
虽然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对房地产应当一并抵押做了规定,但由于历史及我国土地和房产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等原因,仍大量存在着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分别抵押的情形。法律对分别抵押的效力及处理并无明确规定,特别是国有划拨土地问题涉及到国家利益及国家对土地的管理问题,司法实务中对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分别抵押的效力认定及处理不尽相同,造成了实务上的混乱。本文认为,可以在实现抵押权时,让权利人补交土地出让金,并设置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等条件。实现抵押权时,将建筑物的土地使用权分别作价,统一拍卖、变卖给同一受让主体,仅就取得的价值分别优先清偿所保障的债权。  相似文献   

19.
对现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立法未能将房屋买卖与房屋租赁两类不动产的性质作明确区分,将登记备案亦规定为房屋租赁合同的生效要件。文章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不动产租赁权的债权性质以及登记系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提出房屋租赁合同并不会产生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效果,因而登记备案亦不会对合同的效力发生任何影响,旨在修正与完善现行法律中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是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 ,我国物权法应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主体应界定为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所有权的行使应由经董事制改造后的村民委员会即村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 ,同时物权法应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予以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