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要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要求,为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可从经济体制建构思维、经济制度、经济行为三个维度来设计具体的融入机制:经济体制建构思维的生态化——生态经济观的确立;经济制度的生态化——经济政策、评价与生态价值的融合;经济行为的生态化——多元主体的行动优化.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化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并通过教化、规制、示范、样板等进行生态文化培育,旨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支撑。第一,以价值认同与观念创新为主要内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制度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换言之 ,文化结构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的。制度文化是文化有机整体或者是复杂整体的一个部分。制度文化作为文化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 ,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 ,一方面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 ,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心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因此,社会文明体系也应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是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外在表现,应该把行为文明作为文明体系中独立的文明形态加以研究和倡导。社会主义行为文明包括政治行为文明、经济行为文明、文化行为文明和社会行为文明。  相似文献   

5.
文明     
沈福新 《学习导报》2010,(24):41-42
文明,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文化为器物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总集。而将其集成放大的文化(大文化),则上升为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彰显其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4,(3)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软实力"的提升如何跟上"硬实力"的发展等问题,以构建新的社会平衡并培育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与文化生态。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建立与时代相符合的"思想市场"以及如何更好地坚守"制度正义",在新型生态文明奠定的"美丽中国"的基础上更好地展现"文化中国"的"魅力"与优雅。整合全社会的精神资源,凝聚人心并团结民众,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的真正形成,这才是"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复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简论当代和谐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学馨 《探索》2007,(1):153-155
和谐精神作为整个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和谐精神的基础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协调”、“有序”、“发展”、“共存”、“共荣”为特征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和思想境界,它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部分。和谐精神的构建需要把它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系统中,并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等的和谐作为重要的机制基础和机制回应。  相似文献   

8.
正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指出,进一步加快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狠抓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在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并将此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彼此和谐互动与发展,它涵盖了精神、物质和制度三个层  相似文献   

9.
制度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其内在特征具有社会本位性、权威性和一元性。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反映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具有个人本位性、自由性和多元性特征。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共同发展。一方面,精神文化为制度文化的创立、运行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提供批判或辩护;另一方面,制度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存在又制约着精神文化,成为影响精神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深人探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5,(5)
本文通过研究徐州好人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深层解读徐州好人文化建设的人文土壤、制度保障、物质依托和宣传路径,旨在弘扬好人精神,传承好人故事贡献智慧,让道德的力量广泛延伸,让好人的向善向美注入徐州文明之城、大爱之城,美好之城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