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区秩序。地区秩序具有主体的自愿自主性、目标指向的明确性、建构方式的多样性和秩序的可建设性等特征,它的建立、维持和变迁与地区一体化过程紧密相联,两者相互促进。地区秩序的形成是一个治理过程,治理机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21年是中亚国家独立三十周年.在涉及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国家构建和社会转型历程这一庞大课题的反思和研究中,中亚地区的地区治理状况及其变迁是一个能带来诸多学理价值和政策启发的学术议程.空间重塑、治理实践、互动规则、象征政治四个方面是中亚地区治理及其变迁研究中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四个维度.从这四个维度予以考察,大体能勾勒出中亚地区治理变迁的大致轮廓及由此衍生的地区秩序类型.不过,这几个维度是涉及中亚地区治理的"骨架",而要描绘出其"血肉",还需要对其中的几个重点议题予以深入分析.这些议题包括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动力、中亚地区秩序的特征及其变迁、中亚地区治理的主要领域及对地区秩序形成和维持的影响、各治理主体在中亚地区秩序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策略.对涉及中亚地区治理的四个维度和四个议题进行细致考察,有望能较为清晰完整地把握三十年来中亚地区的治理状况、变迁轨迹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亚洲开发银行是地区公共事务委托代理治理机制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亚行的研究,可以发现专业性地区治理机构——亚洲开发银行是如何在委托代理机制下参与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并形成其独特的治理模式,也可以发现这种模式与由各国政府直接主导的地区治理模式的相对优势。亚行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地区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有效机制,也在于它暗含着亚洲社会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王广大  马小东 《西亚非洲》2023,(2):73-96+158-159
近年来,红海地区安全治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安全治理问题呈现新特点且日益复杂化,体现在红海地区“军事化”趋势加剧、域内外国家地缘竞争激烈,以及传统安全威胁和恐怖主义、难民、非法移民、海盗和海上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等方面。红海国家国内政治转型动荡、自身海洋治理能力不足、地区国家间的重重矛盾、地区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等是导致地区安全治理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美国、欧盟、非盟、伊加特和阿拉伯国家等各方力量探寻出台各自主导的红海地区安全治理方案,但都有其局限性。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红海地区安全治理的路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地区和国家内部由乱向治;促进地区国家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建立包容性安全合作机制,构建红海地区安全共同体,把红海建成和平、合作、和谐之海。  相似文献   

5.
在地区安全治理研究中,规则或国际规则是主导话语和主导研究范式。然而,规则本身并不能自动构建治理实践和产生预期的治理效果。文章通过借鉴世界政治关系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建立“规则-关系”治理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国际规则需经由地方关系过程激活和运化,才更有可能产生协作机制和务实政策,从而实现有效的地区安全治理。具象的地方关系过程由地区安全利益攸关方的互动关系构成,是各方参与协商的过程,同时也是给国际规则和治理实践赋能的过程。整体和抽象的地方关系过程就是治理实践本身,是所有治理要素联动应对安全威胁的过程,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协作治理为案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关系过程活力越大,越能够激活和运化规则,就越有可能形成有效的地区安全治理,这项研究有望推动和深化地区安全治理的学理思考,并为公共卫生治理研究作出累积性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6.
2021年是中亚国家独立三十周年的特殊年份。回顾中亚地区的治理历程可发现,该地区的治理模式大体经历了规则治理为主到关系治理为主的演进。中亚国家独立后的优先任务在于学习并接受国际规范与规则,提升自身的国际生存能力,而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中亚国家间的互动及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这种态势,导致中亚地区治理具有浓郁的规范治理的特征。而“9·11”事件后,尤其是当2003~2005年间“颜色革命”波及后苏联空间时,中亚国家意识到处理好与域外大国的关系极为重要,因其直接影响到各国的政权生存,由此导致各国将实现对各种关系的大致平衡视为国家优先任务,这使中亚地区治理的关系治理特征凸显。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转型,反映了参与中亚地区治理的行为体逐渐增多、地区治理议题日益繁杂、治理主体间关系日益复杂等现实。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转型有多重影响,如中亚国家自主性得到显著提高,地区治理成效好坏参半,各国寻求关系平衡增大了大国主导中亚事务的难度,使中亚地区逐渐形成了后自由主义的地区秩序类型。  相似文献   

7.
马格里布地区一体化进程已启动近20年,但进展缓慢,呈曲折发展的趋势.内部矛盾是影响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由地区内因引发的国家间关系紧张、失和,以及地区局势存在的多种不安定因素,造成地区一体化发展步履蹒跚.但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马格里布地区一体化的积极因素又为该地区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区域组织的机制化建设也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区域组织各级机构的活动明显增多,使马格里布一体化进程显现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泛非主义同民族主义携手并进,非洲一体化进程同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发展几乎同步进行,这是非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独有特点。两者关系如何协调互动,一直是当代非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这需要妥善处理国家主权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在继续保持民族国家个性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地区机制建设,逐步培育超越国家层面的地区认同感。未来非洲漫长的统一之路,将是在国家主权与地区联盟、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之间获得协调、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司法改革基本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过程。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改革对民主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创建司法委员会、改革法官任期和任免程序、设立宪法法院、增加司法机构预算等都是为了保障司法机构的独立性;争端解决替代机制的发展、设立新的法院和派出法庭等措施增加了公民和组织寻求实现正义的途径;改革刑事司法程序和法律一体化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又可以吸引外资。这些措施都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对国家治理体系适应新自由主义改革以后的经济形势和改善投资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中俄东部边境地区自由贸易区目前还是一个设想,但是,这个问题已被中俄两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所关注,俄罗斯联邦政府积极支持正在筹备建立的布拉戈维申斯克-黑河中俄阿穆尔大桥自由贸易区建设方案;中国在俄远东地区也已经建立了多个工业园区,这些举措都为中俄东部毗邻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创立带来难得的机遇,正式启动建立中俄东部地区自由贸易区的时日已经不是很远了.在未建立之前创建模式选择最为重要,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中,参考成员国全面经济一体化模式基本理论,可以为中俄东部地区自由贸易区设定阶段发展过程和终极目标,为运行实践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构想等组织安排规则.研究局部地区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对建立中俄东部边境毗邻地区自由贸易区机制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区域化、区域政治与区域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化、区域政治与区域治理是全球化、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重视,形式多样,并形成跨区域化与次区域化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一、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推动下 ,本地区的经济也在复苏。预计2004年的全球产量将增加5个百分点 ,全球贸易总额(包括商品与服务)将增加8.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同时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预计2004年东南亚的GDP的增长率将达到6.2 % ,整个东南亚的GDP将增长7.3 %(亚洲发展银行2004)。区域经济之所以蓬勃发展 ,主要是因为主要经济体(即美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增加 ,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需求持续上升 ,以及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简称IT产业)好转…  相似文献   

14.
张广翠 《东北亚论坛》2008,17(3):112-1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日益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工业化地区衰退问题、发达地区城市问题等区域问题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在解决上述类似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区域政策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确立坚实的法律基础、明确目标,制定阶段性发展规划、使用专门的区域政策工具、遵循严格的运行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对我国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耀  姜鹏 《东北亚论坛》2022,31(1):63-83
在地区权力结构不平衡的背景下,地区大国争取地区领导权的研究往往认为体系内的中小国家在功能上具有同质性,从而忽略了地区次大国的特殊性。事实上,地区次大国与地区小国的行为逻辑出发点不同,且对是否接受地区大国领导的态度表现存在差异。从地区等级的视角出发,可对全球各地区等级体系进行划分,并将主导地区等级体系变迁的内生动力归为地区权威的演化。基于此,本文依托地区权威二重性建立了以地区权威类型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分析框架,呈现出地区次大国应对地区领导的因果机制。研究表明:地区次大国的态度取向与行为选择受到地区权威支配性(双边实力位差)与正当性(大国威胁程度、地区制度化水平和战略文化趋同性)的影响。在关系型权威下,地区次大国倾向于选择追随或承认战略;而在象征型权威下,地区次大国对地区大国易于表现为抵触或制衡行为。文章结合类型化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符合当今地区等级体系的总体经验事实进行跨地区全样本案例分析,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充分把握地区等级体系中的次大国与大国互动规律对于地区大国领导力的平稳提升和地区战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欧亚大陆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多边安全组织,对该地区的安全负有不可回避的重要责任.该组织自成立以来,为欧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未来,该组织的发展前景总体看好,同时还要克服一些困难和制约性因素,需要不断充实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欧亚大陆地区安全赢得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上海合作组织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合作组织(SCO)6月17日将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召开第四次峰会。峰会期间,不仅要签署各种相关法律文件,SCO地区反恐机构正式挂牌,讨论该组织本身的地位、会议机构组成人员的外交豁免、东道国地位、观察员国地位、对话伙伴国地位等深化机构组织运作的相关问题,而且将对外交、安全、经济、交通、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作出重要决定,并就与东盟建立对话机制进行探讨。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而言,本次峰会的意义为何?是否意味着SCO合作领域及其功能的扩大?区域合作的深化?何种区域合作模式有利于成员国的发展?为推动这种区域合作的顺利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以使上海合作组织能够在全球扮演更具特色的建设性角色?带着这些问题,本期特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五位专家举行对谈,期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地方性自由贸易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 ,很多国家相继缔结了区域贸易协议 ,东亚地区最近也开始摸索建立FTA。但日韩之间的FTA ,因农水产品和贸易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仍无进展。为此 ,可先缔结阻碍因素较少的“地方性FTA” ,然后逐渐扩大 ,建立日、中、韩 3国间的地方性FTA ,也就是“环黄海自由贸易地区” ,使该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并保证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相似文献   

19.
巴西的"大国外交"战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战略新格局,巴西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巴西在继续稳定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传统关系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发展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同拉美邻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关系,以便在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进程中,体现和发挥巴西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政治作用和影响力,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中为巴西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卢拉政府执政两年来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以及在国际上展开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外交活动,是巴西外交新战略的体现,是前政府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3个阶段后,开始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区域整合体已经成为旅游业竞争的基本单位。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的地区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在区域发展与竞争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地区旅游合作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是应对竞争的积极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