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部地区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剖析了西部民族教育发展落后的现状,指出发展民族教育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在西部地区民族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新体系和新的运行机制,民族教育必须实施超常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即“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经济不发达”的恶性循环。破解这一低水平均衡陷阱,必须使“教育”成为内生变量并发生聚变,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性价值。强力支持西部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造就足够的人力资源,推动教育与经济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均衡水平,是统筹区域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造血”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缩小东、中、西部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变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在教育系统的延伸和体现。在举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由于政府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和优惠政策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文力图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以及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提出一些能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对政府的责任思考。  相似文献   

4.
吴素芳 《西部社会》2002,(12):33-34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既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建国50多年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还提供了大批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乃至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已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还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和对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各类人才,目前贵州民族地区的人才和教育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民族教育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使民族教育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寿思华 《桂海论丛》2004,20(3):70-73
文章从分析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借鉴国际先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开发和利用好人力资源,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教育赶超战略”。同时指出,实施好教育赶超战略,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法的合理性和法律效力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体制基础;西部开发战略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政策基础;宪法及相关法律的授权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法律基础;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意识基础。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应当以这些基础为依据,大胆创新,全面构建开发法体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惠红 《长白学刊》2008,(1):148-151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如何在西部开发中保持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取得共同的发展,这是西部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为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在西部乃至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氛围;通过立法,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机制,使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更加规范和科学;发展西部民族文化产业;要像保护物种多样性那样保护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面向21世纪全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是民族工作的 一个新的转折点。西部民族地区要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意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 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紧紧抓住这个历史 机遇,加速发展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10.
加强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的新形势下,民族教育传统的发展战略应向“以人为本和特色化发展”的战略转变。“以人为本和特色化发展”发展战略要以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民族教育特色化发展及其政策为保障。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必须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谌蓉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34-138
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又给民族高等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民族高等教育为促进西部开发战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元化发展模式,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民族贫困地区经济作为云南省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落后的状况。只有针对贫困地区的特点 ,采取多种措施 ,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 ,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才能得到较快发展 ,贫困状况才能得以迅速改变。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的历史时期 ,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 ,更为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和信息方面。要缩小差距 ,当务之急是西部民族地区要切实把人力资源开发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在知识、技术和信息上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十五”以来,贵州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贵州省民族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结合贵州实际,文章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教育工作全局,继续采取特殊政策,实施“振兴贵州民族教育十年规划”,突出特色,实现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农村的开发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不仅关系到西部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更关系到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西部农村地区自然、历史、社会条件各不相同,开发过程和现代化道路也应因地制宜。园区模式无疑是开发西部农村过程中一个可借鉴的模式,文章中重点介绍了园区建设的类型以及推进园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轶 《中国发展》2014,(6):28-34
该文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发展现状等三个主要方面,对东西部人才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为探讨东西部人才发展模式奠定基础。研究得出:一是西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二是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三是西部地区高学历人才并不短缺,缺乏的是从事具有创新性工作的研发人员和高层次(院士、长江学者等)人员。  相似文献   

17.
论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但是西部的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却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在当前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价值,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民族地区如何走向共同繁荣,以实现现代化.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既是我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在网络创作日益繁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范式及风格也表现出自身特点,如文体式样相对集中、母语创作比较活跃以及地域色彩明显等。从当代文学史建构层面而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出现丰富了现有文学版块、修正传统文学体制、并逐渐建立起新型的文学秩序。展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未来,大数据技术、多民族文学史观、全球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内环境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将重塑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杨志坚 《思想战线》2002,28(5):9-12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 ,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云南省昆明市少数民族乡镇的实际出发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探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寻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这对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