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建 《理论探讨》2001,1(2):21-25
在人类政治文化意义的演序中,马克思的人权观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人学旨趣之间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契接关系,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性地吸收并超越了洛克思趣中的人类意义之后,才登上了人权观上的新历史高峰.这具体表现为在自由观上,马克思以"人类自身文化创造的自由本质"超越了洛克的"天赋自由权利";在民主观上,马克思以"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特殊性和统一的民主制"超越了洛克的"以个人为本位的民主制";在法制观上,马克思以"法制保护合理的社会关系"超越了洛克的"法制保障合理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2.
范鑫 《学理论》2008,(18):58-59
青年马克思的法哲学观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形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住。本文从“个人与自由”、“自由与法律”、“国家与个人”三个方面对青年马克思以人类理性、自由为核心的法哲学观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正义观始终都处于以启蒙主义为分际的政治思想史论辩焦点之中。马克思的正义观由于其显著的由哲学走向实践、由观念走向现实的特点,或是与古典政治传统相冲突,或是受到了启蒙以降的政治理念的诘难。但是,马克思的正义观的科学性正是在于对政治伦理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古今政治伦理的客观基础,通过扬弃启蒙主义话语所构成的划分古今的符号界限,将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呈现为理解正义与权利的哲学视角。马克思的正义观的革命性在于超越了古今之辩的历史观。马克思的正义观不再是对永恒的正义理念的追求,而是对真实的政治程序所再现的价值诉求的研判,其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人民,其方向是人与生产力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陈妮 《理论探索》2007,(2):151-153
沉默权是为了限制国家的侦察、起诉和审判权,强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权利,以达到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而设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为了保持个人公正待遇权利与国家控制犯罪权力之间的平衡而设立的;禁止双重危险规则是为了限制国家追诉机关的权力,以达到国家和个人两个主体之间的平衡而设立的。总之,三项人权保障规则都体现了权力和权利平衡理念,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应体现“进一步贯彻落实保障人权”的精神,将三项人权保障规则明确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5.
根据哲学研究问题的基本环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考察试着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方法。通过考察马克思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初始关系、问题演进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的确定直至问题解决等三个基本环节的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过程是以马克思与传统世界的观念决裂开始直至马克思的死亡为结束的以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主旨的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人类哲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观念,同时也把德法年鉴时期确立起来的新的人格理论引入了对所有制问题的分析。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就提出了社会个人的概念,强调个人的人格只有在社会之中通过个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劳动才能得到建立。把这一理念引入对财产关系的分析之后,"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意味着产品本质上是社会财产,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马克思由此为公有制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没有采用生态或生态学的概念不是说明马克思缺乏生态思想,而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远超同时代思想家的明证。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历史之谜的解答",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马克思赋予这一谜题以历史生成的思考。在成熟的经济学思想中,生态危机成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自我否定规律的隐匿逻辑,"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不同所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界的历史建构的宏大叙事,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三种历史形态相对应。生态文明视域下反思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能够深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白焱 《学理论》2013,(17):40-41
在对以往的平等观科学批判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自己的平等观,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并极大地超越了以往的平等观念。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文本出发,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正义的启发。表现为:完善人民权利的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司法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布坎南以"正义无用论"为逻辑内核,以"内在批判说""革命动力说"和"外在批判说"为外层框架,重构了马克思的正义观.虽然这种重构有某种新意,但是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倾向:其"正义无用论"存在理论错误,"内在批判说"需要进行重新审视,"革命动力说"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外在批判说"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布坎南站在自由主义的理论立场上,试图先重构马克思的正义观,然后指认这就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再对此进行批驳来凸显抽象权利和正义观念的价值,实质上这是恩格斯所批判的杜林的立场和方法,实际上已经彻底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贾孟喜 《理论探讨》2006,3(5):51-54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时期提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这是两个具有历史观意义的重要命题。此后,个人发展问题成了马克思研究的一个主题。马克思从个体人的发展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后来进一步将人类总体的进步、社会历史的未来发展落脚到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上,这表明个人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都只有以个人发展为前提进行说明,才能得到科学的理解。由此形成这样的观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个人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1.
李谨丞 《学理论》2013,(6):27-29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以追求现实自由为目的,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体系进行批判,确立了人民主权的自由观念、普遍利益的行政观念、平等自由的立法观念等重要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对于我国保障人民政治自由、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曾经提出:体现按劳分配的“这种平等的权利还仍然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十一页)马克思提出这个观点是以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商品经济为前提的.基于上面的认识,马克思把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称之为资产阶级权利.这个观点长期以来已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产品经济、而依然是商品经济.等量劳动相交换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原则,我们就没有理由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没有理由把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看作是资产阶级权利;更没有理由把  相似文献   

13.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双重向度,这双重向度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得到整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马克思对自由的哲学界定内嵌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剖析。经由这一剖析,现代性自由观念的哲学向度和政治经济学向度之间的张力关系呈现出新的辩证逻辑,马克思自由观的现代性意义进而显现出来。一方面,它以哲学的向度揭示了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为现代性自由观念的自我革新奠定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它以政治经济学的向度揭示了资本与自由的辩证法,为在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探索了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行政领导,作为一定组织中的权力人格形象,负有动员社会资源实现“执政为民”的使命,其执政过程中的权利观念决定着行政成本与效率关系,这要求建立权利主体参与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的制度,具体表现为领导决策中的权利取向、议事程序中的权利要件和以权利关怀配置行政方法与工具.权利观念对行政领导力的形成和行政公信力的建立具有构成意义和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大都认为马克思从正义的道德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但他们对马克思持有何种规范性正义的解读却存在差异与分歧。分析比较他们见解的异同,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在理解马克思正义观乃至马克思的整体道德观时,将马克思对于包括正义在内的道德解释与马克思自己的道德价值立场区分开来是有必要的;从自然权利出发建构马克思的规范性正义不仅存在许多理论未决的问题,而且与马克思对抽象的"自然正义"的拒斥也是相违背的;正义观念不能脱离生产方式得到解释,并不是说正义就不能作为规范性道德对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进行道德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他在早期比较倾向于宗教批判,但不是无分寸的盲目批判.后来,马克思更多是在中性甚至是一定的积极意义上讨论宗教,从而大体形成了一生比较完整的宗教思想,其中包括:关于宗教的根本属性--"掌握方式"说;关于宗教的存在形态--"文化传统"说;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功能--"社会黏合剂"说和"人民鸦片"说;关于宗教政策--"个人权利"说、以及关于宗教的未来--"自然消亡"说.虽然这一思想不及他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论述得丰富完整,但也显示了其独特的探索性和思想魅力.这与马克思特殊的宗教经历、时代处境与思想革命有直接关系,而且宗教观念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学说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珏  肖晖 《理论视野》2003,(6):15-17,19
对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深刻内涵,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劳动者对劳动的支配权利和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利和占有权利,恢复劳动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历史前提。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要求发展商品经济,那么就内在地决定了民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基础,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基础的民有经济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基础的民有经济是存在着重大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权利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根据所有制演化的历史描绘了权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形态及私有财产权利、劳动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权利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互联网的发展无疑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的进程 ,但它也对国家观念及体制 ,特别是国家主权观念及其必然衍生出的基本国家职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主要表现为国家对个人的控制力、国家的司法能力、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国家的安全能力遭到削弱和挑战。为了回应这种挑战 ,一方面 ,国家应尽量减少政府行为 ,将非政府力量视为互联网发展建设的主体 ,尊重个人权利 ,营造开放的信息流动空间。另一方面 ,国家应发挥领导作用 ,在立法及文化建构等多个层面 ,加强对互联网的规范和引导。此外 ,国家还应树立网络空间的信息主权意识 ,同时应创新政治制衡体系 ,防止自身凭借网络环境下特殊的权力优势 ,施行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眼于法典以及法观念描述资本主义所有权或财产权理论之变迁.罗马法时代的所有权与中世纪欧洲的所有权一样,都存在着身份和政治权力的性质约束.而到法国古代法末期,封建特权到处遭到反抗,使用领域的权利逐渐获得重视,成为真正的所有权.所有权绝对论获得了18世纪20年代开始的启蒙运动自然法思想的极力支持,将所有权至上与人人平等、个人自由并列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19世纪中叶,法学思想中开始以意志对权利进行抽象界定,所有权也被归结为所有者的意志.其实,无论是封建庄园制度,还是近代的产业革命,都与私有财产权观念和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直白的说,恰恰是确定的所有权制度和观念成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