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别比长期、重度、整体偏高的历史与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就其失调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调查就治理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良好人口安全环境构建提供积极的资政参考。  相似文献   

2.
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有旺 《政策》2006,(3):45-4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全省2001-2004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28、131、129.8、126.9; 2005年省人口计生委对29个县市区进行的半年考核,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4。面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严峻局面,省委、省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畸高。随着这些人口渐次进入婚龄,男性婚姻挤压就是必然结果。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女性受婚姻收益最大化的驱动,在向发达地区劳务迁移的同时,实现了婚姻迁移,而民族地区农村男性在劳务迁入地婚姻市场缺乏竞争力,只能回乡择偶。这一新变化打破了本地婚姻市场性别结构平衡,导致男性的婚姻挤压尤其严重。民族地区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具有扰乱婚姻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和加重养老负担等社会后果和潜在风险。多措并举校正出生性别比失衡、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男性的婚姻竞争力、探索对他们的关爱帮扶措施,是治理民族地区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陈慧 《前沿》2010,(6):59-62
中国是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比较严重的国家,"剩男"时代的到来暴露出人口研究与决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其造成的后果,并根据韩国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细致立法防止性别歧视、法律严禁胎儿性别鉴定、专门机构促性别平等、女性参政体现性别平等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体育旅游业的开发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在此,采用文献资料法、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西南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概况、体育旅游资源特征、发展体育旅游的社会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发挥政策优势、树立"大西南"旅游圈的理念、全面综合开发西南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强烈的男孩偏好传统,以及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出生性别比失调,导致了婚姻市场上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全面展示了青海省HY县S乡的婚姻现状,发现当地婚姻市场已经失衡,男性婚姻挤压严重,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西北农村地区婚姻的真实现状.  相似文献   

7.
男女比例失调,已向中国敲响警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远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的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8.
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规范运作、扩大试点。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抓紧研究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制定和完善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要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地区进行专项治理,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  相似文献   

9.
"夷"、"羌"是汉唐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两个人群类别称谓.对汉文史籍记载的考证分析可看出,中原史家无论对同处一地域上的"夷"与"羌",还是对种族名称大致相似的"夷"与"羌",皆在史书中做出了较明确的区分.从汉文史籍角度对唐以前西南民族地区的"夷"、"羌"两类人群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夷"、"羌"是两个不同的人群系统.  相似文献   

10.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与制度失调密切相关。具体言之,外在制度的不协调以及内在制度的文化堕距致使人们的生育意愿仍以男孩为主。因此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就需要从制度入手。这就需要发挥制度的奖惩功能;制度在制定、执行时应通盘考量;必须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