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欺凌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芬兰等国家的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也纷纷对本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状况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本文从概念、现状、原因、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力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青少年欺凌行为频发,成为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欺凌行为逐步向网络平台拓展,衍生出网络欺凌这一新的欺凌形式。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在特征、测量方法、动机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各具特点。在梳理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之间异同,厘清两者界限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欺凌行为的"预防型-补救型"路径,引导"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预防和治理机制,将更有针对性地应对青少年欺凌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欺凌行为是指欺凌者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自媒体、移动通讯工具等设备在网络空间里对自己看不顺眼或有矛盾冲突的人进行攻击的行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后,学习、生活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轻者影响身心健康,重者危及生命安全。我国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不懈努力,加大治理和管控力度,以预防最终禁绝网络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4.
<正>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到教育体制改革,长期以来,北京市政协委员高度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有6位政协委员提交了6件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提案。为推进提案办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5月11日,市政协召开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专题座谈会,邀请提办双方与青少年教育专家、师生代表共同交流研讨。座谈会上,市教委负责人首先介绍了预防及治理校园欺凌工作思路及有关提案的办理情况。之后,北京青少年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实施欺凌和遭受欺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经历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专制型教养则会提升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放任型教养仅会增加实施欺凌的风险。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权威型教养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间接作用于校园欺凌,具体而言,权威型教养对实施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这一单独中介实现;其对遭受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的共同中介作用得以实现。而这两个变量并不是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影响欺凌的中介机制。上述发现为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青少年之间的网络欺凌行为也日渐增多,网络欺凌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等七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青少年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衍生了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欺凌方式。网络欺凌以其隐蔽性、时空的延展性、更强的破坏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国外学者认为,青少年对网络技术的误用、接触网络暴力、内在心理问题、社交适应能力、教师和父母的干预能力等因素是影响网络欺凌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多个主体应参与其中,从法律、课程、上网技巧、心理辅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和引导,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网络欺凌是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电子通讯方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有意的行为.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欺凌的新形式,是欺凌行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欺凌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欺凌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目的是大致相同的,网络欺凌行为具有欺凌行为的基本特点,但是它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网络欺凌的产生,既是出于发泄情绪,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网络欺凌颠覆了欺凌的"力量原则",欺凌者只要拥有较强的互联网操作技术,就可以对网络世界中的弱者进行欺凌.相对于传统的欺凌来说,网络欺凌的危害可能更大,监控的难度也更大.  相似文献   

9.
王育珍  朴美玉 《人民论坛》2014,(14):254-256
文章通过对韩国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概述,进而揭示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相关政策及其成效。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业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工作面临的难题,深入研究韩国的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及其对策,对解决我国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相关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韩国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概述,进而揭示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相关政策及其成效。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业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工作面临的难题,深入研究韩国的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及其对策,对解决我国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相关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发。校园欺凌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破坏教学秩序和社会秩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的现状,借鉴国外反校园欺凌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青少年的特殊、优先保护进行了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预防、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多发生于中小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治理校园欺凌,刑法是最后的手段,但却存在先天的不足:一方面,欺凌者大多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现行刑法对欺凌者缺乏事后有效的教育改造。针对现行刑法治理校园欺凌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交流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使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在学校范围内普遍出现的欺凌现象也扩展到了虚拟的世界,转变为一种新的形式,即网络欺凌.儿童网络欺凌现象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定义、现状、成因等四个方面,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疏理和回顾,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及服务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防治校园霸凌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文本,是我国在治理校园霸凌道路上迈出的跨越式步伐。本文运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对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过程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进行梳理,分析政策之窗的开启以及三流交汇,以此解释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出台的政策过程。同时就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经验进行讨论和总结,指出在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抓住焦点事件引起舆论热潮、吸引核心决策者关注、渐进决策、有效的制度性利益反映渠道都加速推动了校园霸凌问题走进政府视线以使其纳入政策议程,最终促成了校园霸凌治理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通过网络相约自杀现象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其一,转型时代的“阵痛”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敏感而脆弱的青少年在剧烈变革时期更易受伤害、走上厌世自杀的道路;其二,信息时代互联网普及,网络负面信息会误导青少年悲观消沉、更易走上相约自杀的道路.最后,论文提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欺凌行为是一种蓄意及持续性侵犯他人的行为。严重欺凌行为己被证明会引致受害者出现心理问题。近期一项于穗港澳三地进行的比较研究剖析了三地欺凌之现象,亦讨论了如何预防欺凌行为,尤其是讨论如何运用"社群福祉观"手法辅导青少年远离欺凌。该研究的结论是预防和介入青少年欺凌的计划必须尽早实施,而且必须要让学生、父母和教师们建立社群福祉观,掌握有效的非暴力解决问题之方法,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受欺凌青少年向父母保持"沉默",隐瞒被欺凌经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从代际情感互动视角出发,通过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子代向亲代部分或全部披露欺凌事件,亲代继续实践日常情感互动模式会产生"虚假情感理解"甚至对子代进行身体惩罚,此外长时间的不良代际情感互动会导致受欺凌子代产生负面预期,为避免痛苦"再生产",理性的个体以向亲代保持"沉默"来进行自我保护。代际情感共同体建构是受欺凌子代实现共有感受期望的前提,代际情感互动的时空界限是真实理解受欺凌子代情感需求的基础,消解或转移受欺凌子代负性情感是打破沉默的关键,进而有助于家长理性参与校园欺凌干预,防范校园欺凌风险。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6,(11)
正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谁都不能缺席,既要加大惩治力度,又要强化防范,责任主体要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管好自家门前一摊事,校园欺凌才会减少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19.
正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近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见诸媒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是近年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对于校园欺凌及其背后的深层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及专家学者也十分关注。走进孩子内心,有针对性地教育疏导近年对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抽样调查表明,1 4岁到16岁是比较危险的年龄,而且未成年人犯罪在行  相似文献   

20.
校园欺凌行为在中小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受到校园欺凌的冲击,使其产生生存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分析青少年学生欺凌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应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有利于引导和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