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谣言传播是当下亟须治理的一个社会难题。传统研究刻板地将亲代视为谣言传播者,而子代被当作理性辟谣者,这一路径难以全面地解释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从代际权力视角出发,运用虚拟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剖析网络谣言反向代际传播现象。研究发现,子代更具优势的时势权力难以跨越传统长老权力以有效干预亲代在风险中的高危行为,无奈只能借助谣言反向代际传播实现自我增权。网络谣言与亲代利益紧密相关,子代通过诉诸权威、恐惧表达和不断重复以帮助自己增权。然而子代增权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代际间数字鸿沟的差异及代际责任的履行,当亲代能充分理解谣言传播的深意后,便可达成子代对亲代的风险干预。  相似文献   

2.
刘怀光  江雪岩 《前沿》2011,(3):131-134
代际间的文化传承关系由原先亲代到子代的单一文化传递模式转变为亲代与子代间的双向传喻模式。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为我们阐释了代际关系冲突产生的根源,但是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合理代际关系的相处模式。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则为我们解决代际间的冲突暗示了一个可行的路径。亲子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以及更为广泛的公共交往领域中都需要根据交往理性的要求重构代际间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即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中,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当前青少年期亲子关系总体良好,但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亲代对子代学习的关注状况、亲子互动的频度和范围,以及亲代对子代的评价和期望等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要想更好地优化亲子关系,还须增进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双向互动的层面讲,亲代应不断完善自身并适应子代的变化,改变沟通方式,以及合理地调整对子代的期望值和评价标准;而子代则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6,(11)
正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谁都不能缺席,既要加大惩治力度,又要强化防范,责任主体要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管好自家门前一摊事,校园欺凌才会减少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5.
正"精神啃老"需要理性对待,只有亲代和子代共同努力,代际责任伦理才能落实到位,多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与身心健康,是每一位子女都应该给予家庭的爱。"啃老"在最近又成为了热词。这一次,它的前面加上了"精神"的定语。"不是只有经济上的依赖才叫啃老,还有一种是精神上的啃老。"南京老龄委的一位工作人员近期表示,现在啃  相似文献   

6.
郭喨 《传承》2010,(36):146-147
现代通讯技术对我们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无疑也对亲子关系良性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其带来的"信息/技术鸿沟"的出现,随之在亲代呈现的"技术焦虑"和在子代呈现的"信息迷失",导致亲子关系健康发展更加严峻。为此,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应利用剩余价值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以保障无劳动能力公民(包括老年人)的生活。代际分配结果公平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和保障其可持续的重要条件。实践中,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代际分配不公,由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下降,城乡初次分配的差距会在子代的初次分配中加深,持续地影响子代(包括后几代)的养老水平而加剧了城乡之间代际分配的结果不公。基于此,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在于优化当前"统账结合"模式,重视代际分配公平,建立更高统筹层次的全民基础养老金,采用NDC的方式应对"空账",过程中注重调整初次分配。  相似文献   

8.
"后浪"在成长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前浪"贴上各种标签。这种贴标签现象,本质上是一种代际关系中的负面表现,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代际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既需要"前浪"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理解信任"后浪",也需要"后浪"学会与"前浪"良性互动,同时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网络欺凌是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电子通讯方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有意的行为.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欺凌的新形式,是欺凌行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欺凌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欺凌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目的是大致相同的,网络欺凌行为具有欺凌行为的基本特点,但是它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网络欺凌的产生,既是出于发泄情绪,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网络欺凌颠覆了欺凌的"力量原则",欺凌者只要拥有较强的互联网操作技术,就可以对网络世界中的弱者进行欺凌.相对于传统的欺凌来说,网络欺凌的危害可能更大,监控的难度也更大.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行为在中小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受到校园欺凌的冲击,使其产生生存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分析青少年学生欺凌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应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有利于引导和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难题,其发生频率之高、受害人数之多无不使人感到恐惧。传统的解决模式主要是集惩罚、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恢复性司法理念融入了一系列的恢复性措施,允许学校成员积极参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和解会议并发表意见,着重补偿损失、修复社会关系,具有解决校园欺凌的天然优势,且符合学校的设立初衷,能很好修复受损的同学关系。虽然面临众多质疑,但恢复性司法理念在解决校园欺凌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解决校园欺凌也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实施欺凌和遭受欺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经历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专制型教养则会提升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放任型教养仅会增加实施欺凌的风险。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权威型教养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间接作用于校园欺凌,具体而言,权威型教养对实施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这一单独中介实现;其对遭受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的共同中介作用得以实现。而这两个变量并不是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影响欺凌的中介机制。上述发现为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校园欺凌多发生于中小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治理校园欺凌,刑法是最后的手段,但却存在先天的不足:一方面,欺凌者大多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现行刑法对欺凌者缺乏事后有效的教育改造。针对现行刑法治理校园欺凌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会阶层与个体健康联系密切,然而关于社会阶层流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以职业阶层为研究切入点,在回顾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实证检验职业代际流动的健康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在控制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后,有序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身心健康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向下流动并未显著影响子代身心健康。利用PSM控制职业代际流动的健康自选择效应后,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积极影响仍然显著。通过KHB法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影响子代身心健康的路径存在差异,工作性质和生活幸福感分别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维度的首要影响路径,资源分配机制则是影响子代身心健康的主导机制。社会流动是社会文明开放的重要表征,也将为健康中国建设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发。校园欺凌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破坏教学秩序和社会秩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的现状,借鉴国外反校园欺凌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青少年的特殊、优先保护进行了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对农村养老秩序的研究主要是在代际关系失衡与男性父母在"婚姻要价"中受挤压的框架内展开的。中国农村存在显著的地方性差异,不同地区农村的养老秩序也存在差异。本文以北京市W村的家庭关系为例,分析高积累家计模式对代际关系、婚姻圈以及家庭养老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W村的驻村调研发现:多数家庭实现全员就业,形成高积累的家计模式;在高积累的家计模式下,子代在"婚姻圈"中处于优势地位,父代也可以实现"低龄自养";高龄老人依靠相对较高的农村养老金与经济积累实现经济自养,并通过多子间的轮养得到生活照料。在W村,代际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弱,代际关系紧密而无压力。本文为农村代际关系、青年婚嫁逻辑与养老秩序的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同伴关系、嫉妒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量表、自我报告嫉妒量表对724名初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同伴关系、嫉妒、校园欺凌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2)嫉妒在同伴关系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实同伴关系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嫉妒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傅冠军 《人民论坛》2010,(8):188-189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表面化、浅薄化、低俗化"等诸多价值偏移,冲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而电视公众新闻所倡导的"大受众意识"、"未来意识"、"思想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及"互动意识",将成为后民生时代电视新闻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9.
正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近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见诸媒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是近年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对于校园欺凌及其背后的深层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及专家学者也十分关注。走进孩子内心,有针对性地教育疏导近年对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抽样调查表明,1 4岁到16岁是比较危险的年龄,而且未成年人犯罪在行  相似文献   

20.
正因受到校园欺凌,高一学生横山不惜用自杀的方式嫁祸给施暴者。最终发现真相的女法医说了这样一段话:"他们(欺凌者)会有一个新的生活,会忘记摧毁你人生的那段经历。就如同我至今都不认为,当初孤立我、侮辱我的同学,会记得曾经对我做过的一切。这就是事实。而作为被欺凌的一方,也打心里不会原谅这些人,老死不相往来已是最大的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