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劳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对中国以及国际劳动法律和政策进行回顾分析,认为在法律和政策制定层面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是消除劳动领域性别歧视的基础,主张在中国劳动法律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强社会性别平等的立法理念,把性别平等原则和方法纳入立法程序,逐步完善妇女劳动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保护性立法是实现劳动世界性别平等的一种惯例 女性和男性应有平等的工作机会,在就业中享有同等待遇,是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原则和标准,而保护性立法是实现上述人权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我国劳动领域立法最为密集的一年,其中三部法律构成了劳动立法的主体。《就业促进法》为充分就业、平等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劳动争议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这三部法律各有其突出亮点和内在逻辑,前后呼应、互相衔接,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3月12日,作为我国第一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由此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种意见已达十几万份。有农民工在写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信件中说:“听说要制定劳动合同法,作为一个农民工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能给广大劳动者带来福音,成为劳动者的天使和保护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立法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这部法律的制订和实施不仅会为亿万劳动者提供维权“利剑”,同时也将对企业用人产生深远影响。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从理论上讲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基本法,它的立法宗旨就是向劳动者倾斜,劳动合同法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宗旨,它依然需要向劳动者倾斜。在当前资强劳弱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法律保障平等自愿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或许会改变劳动关系实际不平等的状况,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关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进程,审视劳动合同签订的现状,聚焦最敏感的欠薪扣薪问题,其实质是关注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贫困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劳动正义即劳动者得其应得,劳动者贫困主要原因是劳动非正义造成的:劳动能力获致不正义是贫困的根源,使劳动者处于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下;在强资本、弱劳动的市场交换环境下,工会职能不健全无法维护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政府受GDP指挥棒的影响消极保护劳动者的平等权益,造成劳动者劳动交换正义的缺失,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劳动过程中的异化、被动劳动,使劳动者处于束缚状态无法获得自由发展,进一步造成贫困的固化;劳动成果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偏低,二次分配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成果分配不正义,是劳动者贫困的直接原因。要消减劳动者贫困的范围和程度,必须使劳动正义得以伸张。  相似文献   

6.
教育不平等是教育制度形成的不公正差异,其典型特征是以支配为目的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教育结构。教育不平等是以出身、天赋、才能、家庭、种族、文化背景、学习成绩、人生理想等区隔、歧视、压制、排斥与贬低某一部分人的教育体制及其方式。教育中的不平等主要是环境的不平等,分为社会关系不平等、教育身份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平等和教育机会不平等,因为环境不平等是人为的不平等,因此是不正义的。这些不平等对于人创造生活的可行性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教育不平等是中国社会之痛。教育正义不能容忍教育不平等,它构成了纠正教育不平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城市流动学龄人口义务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学龄人口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机会不平等,这主要是基于人口流动移民化倾向和户籍制度、教育改革滞后而出现。为解决此问题,必须从教育系统内外着手,进行外部户籍制度改革和教育立法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法学理论对女职工劳动权保障立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不同流派间理论的争议推动了女职工劳动权保障立法的逐步完善。通过对福建省范围内相关立法实施效果的实证调研发现,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影响的立法,强调法律应做到性别中立,关注形式平等却忽略了女性的劣势处境,无法实现实质平等。受激进派女性主义影响的立法,强调性别差异,倾斜保护劣势处境的女性,却限制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并强化了社会对其刻板印象。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去性别化的制度建构,代表了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为女职工劳动权立法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立法促进性别平等,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家庭友好型就业环境消除传统劳动性别分工造成的结构性歧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技术,清理立法中的制度性歧视。  相似文献   

9.
劳动仲裁时效之法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乐华 《前沿》2003,(11):110-114
就劳动关系的本质而言 ,这是一种平等主体间的民事关系。劳动法产生前 ,劳动关系由民法调整 :劳动法的兴起 ,源于传统民法难以调整这种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特殊民事关系 ,难以充分保护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所以 ,现代劳动法调整的领域 ,其实是传统民法的领域 ,只是调整的手段不同而已 ① ;即使在劳动法已经相当发达的现代 ,许多国家的民法 ,依然有规范劳动关系的原则性规定 ,而且 ,劳动法没有的规定 ,当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以上述分析为基础 ,可以认定劳动争议的性质是一种特殊的民事纠纷 :劳动争议的内容 ,绝…  相似文献   

10.
保障农民现实的平等地位,是增强农民权利意识的基础。实现平等,首先有赖于立法上的平等,即通过科学的立法程序保障,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对各方利益平等地重视;从而将宪法上的平等转化为具体制度中的平等,将法律文本上的平等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平等。  相似文献   

11.
3月21日,作为我国繁重 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由此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种意见已达十几万份,有农民工在写给全国人大党委会的信件中说:“听说要制定劳动合同法,作为一个农民工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能给广大劳动者带来福音,成为劳动者的天使和保护伞”.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法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这部法律的制订和实施不仅会为亿万劳动者提供维权“利剑”,同时也将对企业用人产生深远影响,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从理论上讲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基本法,它的立法宗旨就是向劳动倾斜,劳动合同法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宗旨,它依然需要向劳动者倾斜,在当前资强劳弱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法律保障平等自愿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或许会改变劳动关系实际不平等的状况,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关系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进程,审视劳动合同签订的现状,聚焦最第三的欠薪扣薪问题,其实质还是关注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分配依据来看,根据劳动价值结构(形成)论,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作用,私营企业主按要素贡献分配不具有剥削属性;根据企业不完全合同理论,在私营企业主与劳动者之间出现分配不平等是必然的,只要权利交易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这种不平等就是公正的双赢的不平等,而不是剥削;即使承认私营企业主具有剥削属性,也会因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关系而被“隐没其中”。当私营企业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时,就成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3.
正值此国际妇女节之日,我们强调必须实现妇女和女孩的平等。不仅因为它事关公平和基本人权,而且因为众;其他领域的进步有粕于此。性别更平等的国家经济增长更大;女主管更多的公司业绩更好;有妇女参与的和平协定更加持久;妇女占据更多席位的议会颁布更多关于保健、教育、反歧视和抚养儿童等重要社会问题的立法。证据已经昭然:妇女平等意味着所有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机会不平等起源于对教育平等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解释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就学术界对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状况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从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演变、发展、类型、成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求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研究做个总结.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事实,构建包含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多部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考察税收政策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周期与不平等产生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1)增加劳动所得税不利于实现就业正规化,并且引起产出净损失;(2)增加资本所得税导致了产出净损失,但有助于实现就业正规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税收政策组合的动态效应分析了税收政策对于不平等的影响。结果显示:(1)单一的劳动所得税或资本所得税无法有效地缓解不平等的恶化,基于缓解不平等恶化的需要,政策当局应同时使用多种税收政策;(2)劳动所得税与资本所得税对于缓解不平等的恶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通过多种税收政策的协调配合,有助于缓解不平等的恶化,尽管其导致了产出净损失。  相似文献   

16.
谭伟  彭华 《湖湘论坛》2008,21(3):76-78
劳动歧视是与劳动有关的除择优以外的不适当的不平等对待,劳动歧视违背了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劳动平等权。我国劳动歧视种类繁多,劳动歧视以时间为标准,可分为劳动机会的歧视与劳动过程中的歧视;以歧视的依据为标准可分为自然属性歧视与后天习得性歧视。根据其不同的属性,借鉴他国经验,有针对性地采用法律手段进行规制,是保障人权之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前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立法不完善:如在拖欠工资方面,相关立法规定的制裁措施不够严厉,使欠薪企业违法成本过低,无法形成有效制约。因此,应完善相关立法规定。法律制度的执行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关键,有法不依对法制的伤害更甚于无法可依。从目前情况看,劳动执法不严是造成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认为应加强劳动执法工作,发挥劳动监察机制应有的作用,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赋予劳动监察员享有公共官员的地位和独立性,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劳动监察的消极影响,使劳动监察真正履行保护劳动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李龙  张静 《求索》2010,(5):85-87
在理想的民主政治模型中,唐斯认为,"民权的平均分配使政治行动趋向于将收入从少数富有的人手中转移到大量不太富有的人手中,从而促进收入均等化",但是由于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理性的政府很可能采取与之相反的行动,实行从穷人到富人的收入再分配。劳动分工的差异、不确定性导致的获取信息的不平等造成了民主社会中政治权力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分配更加扭曲了植根于民主理论中心的政治平等原则。当他总结说,"民主制度中有差别的政治权力的基础根植于社会的本质中"时,他脑子里存在的必然是这样一种观念,即民主政治因为其实现的规则和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的难题而难以达致理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魏超 《求索》2013,(7):211-213
教育不平等是教育制度形成的不公正差异,教育不平等是以出身、天赋、才能、家庭、种族、文化背景、学习成绩、人生理想等区隔、歧视、压制、排斥与贬低某一部分人的教育体制及其方式。这将导致中国教育的偏颇,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愿望难以实现。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及其干预路径。本文认为,教育不平等的心理机制是由于社会经济背景测量中父母等级地位测量的缺乏而导致的可能对于学校教育影响的高估和家庭中父母的自证预言效应;身体机制则体现为教育对象的不良身体健康状态及其被贬低的行为习惯。针对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本文提出了两种有效的干预路径,即传授知识增长论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这将为完善教育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赵环秀 《前沿》2009,(9):149-151
高考移民实际上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之间为了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而进行博弈的结果。受教育权利不能平等实现说明了法律,包括宪法和教育法,在面对社会转型时采取了一种工具主义的姿态。高考移民现象说明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关的教育部以及《教育法》和《宪法》都出了问题。受教育权利平等与否取决于某些决定因素和条件,而且必须是在满足了立法条件和配置条件之后达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