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艺术劳动主体是艺术劳动力的物质承担者,是艺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能动的、创新的要素.艺术劳动力是艺术生产力的核心,是艺术劳动者内在的主体功能,它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审美感受发现力、创作构思设计力、物化传达制作力、创作方法运用力和审美反思评价力.当艺术劳动者实际从事艺术创作生产活动时,内在的主体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转变成流动的正在支出的艺术活劳动,通过艺术劳动工具的传递,物化在艺术劳动对象上,创作生产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满足社会的精神审美需要.没有艺术劳动力就根本谈不上艺术生产,因此,艺术劳动主体自身内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艺术劳动力是艺术生产的决定性要素.  相似文献   

2.
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是艺术界的新主流,在艺术媒介、记录方式、艺术审美上两门艺术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作为在现代技术的利用中产生的艺术类型,新媒体和数字艺术都形成了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并且都以追求作品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作为鲜明的艺术特征。新媒体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都是对现代影像的利用,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概念加以统称。  相似文献   

3.
李平 《前沿》2012,(2):171-172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及在艺术中的应用,电脑和网络成为艺术重要的载体和创作手段,对于这些多元性、交叉性、创新性的新艺术形式的界定,存在争议。电脑、网络等高科技与艺术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形式,可否称之为"电脑艺术""网络艺术",观点不一。作者认为,"电脑艺术""网络艺术"与以往的艺术形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更存在较大的区别。电脑艺术是电脑技术与各种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实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自动化、微机化。网络艺术是建立在电脑艺术之上的通过互联网形成的新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网站、数据库等手段,建构起规模最大、水准最高、传播最快的新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本文试图分析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整体愉悦的原因: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本文认为,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也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5.
于长悦 《求索》2016,(4):66-70
西方当代艺术哲学是对传统艺术哲学思维模式的承继和部分反叛,且始终围绕主体的情感意义与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直接推动了西方艺术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使得艺术哲学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归根结底,这种转向是以“艺术重构存在”为基础的异化,其本质是艺术主体——人——的异化,这种异化用“艺术重构存在”来规范艺术哲学的逻辑理路,西方艺术哲学也正是基于“艺术重构存在”的基础上以“真实”与“经验”的艺术形式完成了西方艺术哲学的精神构建。  相似文献   

6.
贾静  王晓刚 《理论月刊》2002,(11):88-89
史前艺术是艺术从萌芽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是非艺术向艺术的过渡,具有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的双重性和由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过渡性。尤其是今天,史前艺术散发出特有的现代魅力。  相似文献   

7.
王立东  董健 《前沿》2001,(5):14-18
毛泽东艺术哲学是毛泽东哲学中一个组成部分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的文学艺术运动为背景 ,阐述了艺术的本质 ,艺术实践的方式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艺术批评及其标准 ,艺术的人性论基础 ,艺术发展的机制等重大问题 ,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当代艺术思潮的优化创新,"乡土文化"在新疆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构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语境条件,从新角度展现了新疆地域艺术创作的人文艺术特色。本文分析了新疆艺术中乡土文化与艺术语境的内涵,从新疆乡土文化艺术的艺术语境、艺术特色、艺术载体、艺术作用等方面,介绍了新疆乡土文化艺术语境下的图式与符号。  相似文献   

9.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艺术人类学研究全球化热潮的兴起, 西方艺术哲学和艺术人类学逐渐在艺术研究的范畴、 艺术划分的标准、 艺术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上, 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两门学科间之所以产生分歧, 既因西方艺术哲学理论传统的狭隘和封闭, 也因两门学科在不统一的语境下混用了某些关键概念。 此外, 两者在处理艺术经验时, 皆陷入了功利或非功利的二元思维。 艺术哲学和艺术人类学应平等地研究全球各民族的艺术, 反对将所谓 “美的艺术” 凌驾于所谓 “机械艺术” 之上; 应驳斥将西方中心主义、 线性进化论和种族中心主义肆意运用到非西方艺术的研究中, 进而误认为西方艺术优于非西方艺术的谬见; 应自觉地辨析关键概念的使用语境; 应在完整而统一的文化体系中, 综合研究艺术经验中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拜读江苏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军旅文学鉴赏》,我突然记起勃兰克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过的一句名言:“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艺术是光明,艺术是火焰……唯有艺术的美和艺术的大胆放肆才给人生赋予了价值。”用艺术的大胆创新和艺术的美概括  相似文献   

12.
李立 《思想战线》2012,38(1):10-13
学界主导的意见是将艺术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艺术"二字提示,不能将艺术人类学的对象完全等同于"文化"。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艺术存在某种疏离,应该尝试回到并回应艺术学、美学提出的艺术问题,为艺术人类学寻找相应的对象和议题,思考如何将其延展到艺术人类学中重新厘定,而不是简单地加以摒弃。促使学科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主题,使艺术对象真正成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艺术媒介不但改变了艺术生产力,也改变了艺术生产关系,从而根本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艺术生产方式。艺术媒介分为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相应的,人类艺术的生产方式也可分为口头媒介生产方式、印刷媒介生产方式、电子媒介生产方式。"媒介工具论"对艺术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而"媒介本体论"对艺术前景则持悲观的态度,本文在马克思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发展的"适应论"。  相似文献   

14.
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学的意义与其在人类学中作为一个研究侧面(分支学科)不同,由于它可担负起艺术研究从艺术物理层向艺术哲学层攀升过程中文化研究的功能,因而是艺术学必不可缺的层面。艺术人类学将艺术放入文化和社会网络中进行整体研究的思路,决定了研究对象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艺术,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界。艺术民族志方法可帮助艺术学摆脱在面对从"死艺术"到"活态艺术"转变的当代艺术图景时的困境,且可为艺术学打造全新的一手资料系统。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艺术学有"革新"价值,艺术人类学应抓住艺术学升门和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的机遇,将自身建设成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5.
思维艺术是重要的领导艺术,是“想”的艺术。公安机关的领导者“想”什么,怎样“想”,是公安领导思维艺术的关键所在。在公安工作中,公安领导者应学会从系统思维艺术出发进行联想;要用发散性思维艺术“想”;要用动态的思维艺术“想”。以便更好地运用思维艺术。  相似文献   

16.
进入 20 世纪, 艺术开始祛魅, 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 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 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 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 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方艺术界的结构和功能、 艺术的法则等的研究, 阐明作为艺术界一般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 为艺术民族志夯实社会和文化层。 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艺术的能动性、 艺术界中人的情感、 感受等的考察, 阐明作为艺术界特殊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 为艺术民族志建构艺术层和意义层。 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知识浑融共成艺术民族志, 两者的结合, 特别是地方感的视角, 为艺术民族志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现代艺术以其独特的自律性与传统艺术区分,这种自律性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有其强烈的颠覆性和反叛性,这种自律的艺术是作为资产阶级文明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反对启蒙现代性的。而在后现代阶段,艺术自律面临着被整合的危险,艺术与生活,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消失,这种消失是否意味着艺术自身同一性的消失?  相似文献   

18.
<正>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两者可以互为主体和客体,社会影响着艺术,艺术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或者说,艺术需要社会、离不开社会,社会也需要艺术,少不了艺术。艺术同社会彼此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但两种作用力却并不是等值的。艺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归根结蒂,它要由社会存在所制约和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居于主导地位,人民是主人,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最主要最突出地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本质是诗,是神性,神性和诗意是艺术的尺度。无论就艺术发生文化人类学上说,还是就艺术的本源上说,都是如此。艺术的诗的本性逐渐丧失,艺术不再充满神性和诗意。只有以神性为尺度,诗意才会不断涌现,真正的艺术才会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20.
艺术传播德性是在艺术系统中从事艺术传播实践活动中应当建构和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语境下,一个理性的、有价值的艺术传播要满足两个利他性的基本条件:一是实现扩大再生产;二是满足艺术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是艺术传播德性的基本生成机制.在数字艺术框架内,原子传播伦理赖以产生的艺术环境和艺术本体机制都发生了重大的根本性交化.新型的数字传播机制一方面比较彻底地消解了原子艺术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传播德性,另一方面也在逐步建构形成新型的数字艺术传播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