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社会稳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建立起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相一致的法律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良性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朱昆 《行政与法》2013,(3):104-107
建立重大敏感案件风险评估机制,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结合法院审判实践,从经验总结的角度对敏感案件进行了归纳,并初步探讨了重大敏感案件的风险评估与处置办法。这些办法主要包括:法院要把好立案关,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敏感案件并努力促成调解;审理时要借助网络收集民意,判决结果要综合考虑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舆论效果);执行时争取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善用司法建议解决敏感案件的同时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政法学刊》2021,(3):47-54
在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挥着风险"探测器"和"阻却器"的作用,对此学界研究不多,实践做法不一。为防范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社会稳定风险,解决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范围界定、主体确定、内容选择及程序设计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可从"选择式稳评"立法范式推广、起草单位委托第三方稳评制度建立、稳评内容和指标设定、"双评并用"衔接机制完善等角度开展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局限性及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稳定风险是传统社会控制模式失效而法治秩序尚未建立的产物,在网络时代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扩散性和累积性的双面特征。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其作为一种行政程序存在着评估主体的信息局限性、评估内容的局限性、评估方法与程序作为合法化机制的局限性。为了有效地预防与控制社会稳定风险,应该将重大行政决定的风险评估主体转化为地方人大或其常委会;在风险评估内容的合法性方面,要加强财产征收程序立法;在合理性方面,各种行政决定不应使当事人的生活标准降低;在安全性方面,应进行应急性评估;在风险评估程序方面,应增加网络舆论评估。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执行不能案件滞留法院,让法院进退两难,动用各种执法途径和资源强制执行,会导致巨大的、甚至难以承受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任由案件搁置,又损害法律权威。本文试图对"执行不能"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让社会和广大债权人明晰因执行不能要承担的相关风险责任,探讨人民法院在克服上述问题时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代小静 《法制与社会》2012,(27):276-277
基层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案件适用调解机制,具有快速、及时、高效、便捷的优势,不仅可以及时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而且符合法院审判价值,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交通事故案件逐年增长以及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提出了交通事故案件适用调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基层法院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多年司法实践,总结交通事故案件调解工作经验.通过剖析基层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案件适用调解机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基层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案件适用调解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江苏 《法制与社会》2012,(32):157-158
目前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涉诉信访案件依然居高不下,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缠访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如何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涉诉信访案件,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顺利健康发展,是人民法院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项重要职责。为此,本文结合法院工作实践,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舆情再审”:司法决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阳 《中国法学》2012,(2):180-191
李昌奎案件作为"舆情再审"的典型样本,引发我们对司法决策中舆情风险的思考。在形式合理性法治中,司法与以社会舆论为载体的民意冲突不可避免。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构建型法治推进中,死刑案件的司法决策便是舆情风险的高发地带。由于司法权威尚未牢固树立,中国司法机关的舆情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化解司法决策中的舆情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树立司法权威,而在当下,为实现对已有司法权威的存量保护,强化司法与社会诉讼过程中的沟通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胡岩 《法律适用》2012,(6):112-1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我国面临着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也对法院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量新型案件对法院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最近几年各地法院遇到的所谓"祭奠权"的案件。对于这种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变化而产生的案件应如何处  相似文献   

10.
彭宇案被演绎为转型社会的热点案件,客观诠释着其关涉司法法治生成结构要素的样本意义。彭宇案在事实真相认定的司法场域中具象化表征出参与主体的类型差异,一审和二审法院的场域资本在原被告之间呈现前后完全相反的态势变化。运用法社会学分析工具考量社会、职业和学术多维识别向度中热点案件的差异化区分特质,探寻关涉案件事实真相认定的司法法治生成社会动力学依赖发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集体行动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依据"法无禁止即自由",罢工行为是有效的。308件罢工案件判决的分析显示,法院审理此类案件适用"法无授权即禁止",并形成了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两种裁判尺度。统计分析显示,本身违法原则在法院判决中居于主导地位,显示出劳动者集体行动治理的司法逻辑具有"形式法治"倾向,而隐藏在这种司法逻辑背后的则是法院自身的角色尴尬。  相似文献   

12.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而案件质量是法院永恒的主题,着力提高案件质量是法院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案例调查,对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上海市虹口区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着力打造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高端金融企业集聚区域。对此,虹口区人民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切实履行审判职能,积极创新参与社会管理,不仅做好与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络,而且统筹协调相关案件的处理和风险问题防范,着力规范和保障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送法金融,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今天虹口法院发布审判白皮书,对近3年来金融案件的审判、执行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梳理和解析,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示风险,并提出对策建议,这将引导金融机构不  相似文献   

14.
现有对案件请示这一非正式制度的评价,主要是以法治原则为判断标准,围绕上下级法院关系来展开,但缺少较为细致的经验讨论。实际上,案件请示不仅包括自下而上的请示方式,还包括自上而下的调阅方式。不同类型的案件请示效果也有很大不同。案件请示制度反映出复杂的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法院内部和外部权力关系。要深刻理解这一制度,必须将其放在整个社会背景和政法体制之中加以改良。  相似文献   

15.
沈志富  孔平 《法制与社会》2013,(15):186+194
法院的执行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近些年,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案件:被执行人对执行的抵触情绪较大,执行中逐渐发展成暴力性、破坏性的群体性事件。此类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在执行工作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也是法院"执行难"的具体表现,不但影响法院正常执行工作,还有损司法权威,已经成为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执行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濮艳 《行政与法》2005,(4):56-57,61
在民事诉讼中,不应征收作为程序启动费的案件受理费。目前征收案件受理费的根据不足、理由不充分,导致厌讼、私力救济盛行和管辖无序等一系列消极后果,从法院的性质和法院与仲裁机构的比较来看,征收案件受理费也不具有合理性。在民事诉讼中,取消对案件受理费的征收,可以保持法院的中立和纯洁,培育民众对法院和法律的认同心理,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创造更为理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张朝阳  杨承建 《法制与社会》2014,(3):135-136,144
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转型等带来的社会矛盾加剧,致使轻刑案件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刑事诉讼法将"尊重与保障人权"纳入了总则条文,对轻刑案件,转变审查逮捕模式,已是历史发展潮流和现代法治进程进步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检察机关转变轻刑案件审查逮捕模式的现实必要性与实践紧迫性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希望能对司法实践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8.
钟会兵 《河北法学》2004,22(8):61-64
教育行政诉讼对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积极意义,但从两个典型案例审判结果分析,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疑点:一是从法律规定、判决书内容表述及前后案例看,法院对案件受理的法律依据存在疑问;二是从法律、事实和案件审判看,法院审判采用"正当程序"规则存在疑问。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今天,对教育行政诉讼的讨论,有助于推进教育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民商事案件类型日益丰富。案件数量急剧增加。为缓解审判压力,各地法院积极推进繁简分流,落实"两便原则",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和探索,速裁机制就是其中的一项改革成果。实践表明,速裁机制在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缩短  相似文献   

20.
评黄静案中的媒体与司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一飞 《法学》2006,(8):34-40
媒体自由是表达自由的一部分,是民主社会实行法治的基础,媒体自由高于司法权力,其本质是公民权利高于国家权力。当司法和新闻自由进行平衡时,新闻自由应当是放在第一位的。在我国,法院是否公开审判是由法院决定的,当事人没有要求法院复议的权利。为了防止法院滥用不公开审理的自由裁量权,避免法院为图方便或者有意逃避媒体监督而任意将案件不公开审理,应建立合理的公开审理的程序救济机制。尊重法院的方式应当是遵守法庭秩序,服从法院判决。那种认为媒体和民众不能自由发表对案件的评论的看法显然是只看到了司法独立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言论自由权、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性;也忽略了民众和媒体以适当手段参与调查案件和自由评论案件对司法权威提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