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调查数据,本文对"随迁子女是否会因为迁移而面临更高的失学风险"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的失学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流动状况和父母迁移模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获得,并存在交互效应。一方面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随迁子女的失学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显著更高;另一方面父母迁移模式也会影响教育获得,如果随迁子女与父母或者母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是随父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显著降低。这意味着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随迁子女的学籍动态追踪,避免学龄儿童因迁移而失学。  相似文献   

2.
刘天娥 《中国发展》2011,11(3):37-4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该文从流动儿童父母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文化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并以此提出对策从而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1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地位获得模型分析,考察了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并重点探讨了家庭背景因素——包括父母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地位、户口身份和家庭经济条件——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即,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的局限,出身于较差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生长于农村或来自农民家庭——的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其他人。  相似文献   

4.
新技术对青年劳动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替代效应"上,本研究通过区分不同青年劳动群体,探究"替代效应"在其工资收入以及职业流动意愿上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高的群体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社会经济地位更低、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低的群体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一般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新技术对不同青年劳动群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替代效应"有限性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新技术的引入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而新技术引入会刺激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  相似文献   

5.
公立学校高额的借读费让农民工望而却步;"打工子弟学校"的合理性、合法性的争论仍在继续。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谁来保障这些"流动花朵"的教育需求?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流动儿童何时才能获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采用分组比较的相对分布法和回归估计法,比较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期望、目标、投入、内容、方式和执行者等方面的差异,回归估计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投入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差异的因素包括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和居住环境。文章最后提出通过立法构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消除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莉 《中国青年研究》2012,(6):63-67,18
本文依据笔者对Y市进行的田野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从社会网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首先,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的"钟摆式"的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迁移已呈现新的特点;其次,安徽搓澡工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实现了初次职业流动。这种职业流动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层面的水平流动,以亲戚、老乡为纽带的强关系在初次职业流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再次,从搓澡工到包工头的再次职业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垂直的地位迁移。与初次职业流动依靠强关系获得职业机会不同,再次职业流动需要在强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了弱关系,获取地位提升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个案,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基本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来自社会的排斥有强烈的体验,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教育行政部门及公立学校对于流动儿童的观念成为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子女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公立学校,与"流动家长"的认识、态度和意愿是分不开的.本次调查发现, "流动家长"送其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不多,普遍认为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不太容易,公立学校收费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政策宣传、放宽入学条件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家庭化迁移已成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新趋势。本文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少数民族家庭在城市适应过程中表现出了家庭经济抗风险能力差、构建新型"异质"社会资本能力较强、对城市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较高等特征,同时表现出了对城市户口和住房以及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针对少数民族流动家庭在城市社会中的适应情况,本文从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运用地位获得模型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序次logit模型,对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子女的互动、父母对子女的法律教育都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有显著影响。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越多,未成年人法律意识越强。父母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法律教育越多,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越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中只有父母的教育程度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律意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三种倾向。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乡土回归"。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美国从事农林渔业生产的家庭的流动性,伴生了农村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着手实施"流动学生教育计划"项目,在解决美国流动中小学生就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当前我国解决农村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韩钰 《青年探索》2016,(2):46-54
拥有较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要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与布迪厄意义上的高雅文化资本不同,本研究以家教、家风、家传等家庭传统文化资本作为分析农村青年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通过对鲁西南H村和M村接受高等教育或经商等方式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口比重和各自家庭与村庄家族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对比,重点分析父母的文化素养、习性,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投入,村庄家族风气等在农村青年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尽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村青年在入学和流动机会等方面与城市青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机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坚韧、执着的农村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期望和对教育时间的投入,再加上村庄家族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帮助无数农村青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福利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丹 《理论月刊》2004,(11):82-83
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儿童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现今社会条件下,人们已开始更多地认同广义的儿童福利。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福利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要遵循如下几条原则:平等性原则;差异性原则;补偿性原则。同时,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背景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省内和省际迁移(包括城乡间、城市间及乡村间)日益频繁,学术界对迁移和流动的讨论也十分活跃,有关迁移动机、迁移的选择性、迁移人口的特征以及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已多有论及。但是以往的研究比较重视男、女劳动力以务工经商为动机的迁移和流动,相对而言,对以婚姻为动机的迁移(“婚姻迁移”)的研究则稍嫌不足。以婚姻为动机的迁移者多为女性,表现出了高度的迁移的性别选择性,与其它迁移不同的是,婚姻迁移是一种与自然性别关系(sexratio)和社会性别关系(genderrelat…  相似文献   

17.
代际收入流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机会平等程度,主要衡量指标是代际收入弹性。教育是主要的代际转移机制,其产出绩效受到家庭背景的深刻影响。儿童护理的公共供给能有效实现家庭资源的均等化,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2013年调查数据,运用二值选择probit模型和以本地非农就业为参照组的多元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以家庭贫困、健康、教育及社会网络特征变量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对贫困家庭外出行为的显著性影响。结果显示,家庭贫困与家庭外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在以本地就业为参照组,家庭发生贫困时其选择本省其他县市或者外省就业的行为更少,呈显著负相关。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以不打算外出为参照组对未来外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多元logit回归,结果显示,家庭贫困与未来选择外出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对家庭收入决定模型进行OLS回归发现,相较于不外出家庭,家庭外出务工行为显著提高家庭收入;与本地就业相比,选择本省其他县市就业显著增加家庭收入;而相较于本省就业,选择外省务工就业家庭收入显著增加更多。最后,根据文章得出的结论提出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减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商人积极人仕的社会学分析 宋代以来,商人通过科举入仕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垂直流动,从而社会上出现了"士多出于商"这一现象,此点往往被很多学者作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论据而加以引证.但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士多出于商"这一表征之下潜藏的恰恰是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其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相分离的实质. 在社会学中,财产(经济)、权力(政治)、声望(社会)是划分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三个维度,但是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政治分层而非经济分层为主体的社会,即社会地位区分的主线在于政治权力,而财富收入则变为从属于政治权力的因素".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了不同阶层家庭中,相对资源理论对夫妻权力关系的解释力。研究发现:相对资源理论能有效地解释夫妻权力关系,夫妻的收入差异、教育差异和职业地位差异对夫妻权力关系格局影响显著;夫妻权力关系在中国体现出阶层差异化发展特征,中下层家庭更加注重夫妻间经济物质资源的比较,中层家庭则看重夫妻间经济、文化等资源的综合比较,在中上层家庭中,相对资源理论解释力较弱,更趋向性别平等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