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33):121-122
群体性事件的化解需要综合运用是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具体措施和对策上探索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群体性事件中因人群大量聚集极易伴生聚众型犯罪、侵犯财产和伤害人身的犯罪以及其他犯罪,刑法学从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特征和社会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为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刑事政策的制定,刑法规制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的设定以及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司法实务提供理论和实证上的支持,最终为群体性事件的理性、规范和法治处置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秀娟 《法制与社会》2010,(30):259-260
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法律的和谐,法律和谐的关键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和谐,当前群体性事件是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因素。本文就如何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探讨,从而提高司法操作中处理刑事案件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面对频发的涉法群体性事件,检察机关始终强调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强化自身宪法定位,那么就更有必要加紧建立健全涉法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积极投入到涉法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中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并藉此更加充分地体现检察权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5.
彭清燕 《法学评论》2013,(5):116-121
环境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矛头浪尖及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而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化解以不足1%的数据彰显司法模式的边缘化。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模式自草创至今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家追诉模式、当事人诉讼模式与公益诉讼模式,其间典型司法案例流露出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实践的多方掣肘与能动性司法的主要走向。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法哲学新阐释应定位于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之上,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价值谱系的创新包括民生生态的工具价值、环境正义的目的价值、整体效能的评价价值,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制度创新包括亲环境的能动司法与行政治权的平衡、环境群体诉讼模式的修正、司法救助的生态延伸。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部门,承担着人民群众更多的信任,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格局中.检察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有效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破解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是值得检察机关深入研究和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拟就检察机关面对的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类型,谈谈对检察机关建立群体性事件长效应对机制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应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背后的职务犯罪,坚持快捕快诉,及时高效地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强化食品安全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切实履行控申检察职能,积极防控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积极面对社会公众,展现检察机关公信力和法律权威,同时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调研力度。  相似文献   

8.
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对于及时收集关于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内幕性和行动性的情报信息,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群体性事件苗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以整合群体性事件信息资源为目标,建立渠道通畅、网络严密的群体性事件监测机制;组建专门的情报信息管理、协调和处理机构,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测和预报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群体性事件调处的快速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法学论坛》2005,20(5):20
由山东大学法学院冯殿美教授主持,山东警察学院张兆端教授、王精忠副教授和山东政法学院刘炳君教授参加的中国法学会重点课题<关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本课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法学为主,兼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维视野,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特征、现状、成因、功能、处理原则以及相应的立法、行政、司法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课题报告全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我 国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应更好地为我国惩罚犯罪和处理违法、违纪发挥出卓有成效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坦白从严,抗拒从宽”的说法颇有市场,原因何在?究其原因,颇令人深思。坦白者与“抗拒者”在司法实践中的处理,在我们的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失衡的情况。比如,有的犯罪分子在受到司法检察机关的侦查后,他为了表示自己对所犯的罪行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作为各种社会矛盾所导致的特定集群行为,尽管具体性质不同,但世界各国社会生活中都普遍存在。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都在不断加剧,群体性事件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呈高发态势。对此,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立足自身检察职能,从法律的角度辩证地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和解决,以期在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中发挥检察机关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一般人数众多,聚众者有唱“黑脸”的,有做“和事佬”的。由于处置这类事件往往比较棘手,致使一些参与调处的同志临阵怯场,不敢应对。笔者经过20多年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对如何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有如下几点“临床验方”:  相似文献   

13.
曾就萍 《法制与社会》2012,(33):287-288
大量的事实和案例表明,群体性事件的犯罪活动大多以聚众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聚众犯罪均以首要分子聚集多人,形成群体实施危害行为为特征,对社会秩序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其在刑事司法认定和处理上具有较大程度的复杂性。聚众犯罪作为我国刑法特有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对相关罪名进行了明确规定,分析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聚众犯罪,能够为有效的从法律途径解决群体性事件创造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本文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凸显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众的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功能失灵以及行政与司法权力界限不清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蒙 《中国检察官》2012,(17):13-14
征地拆迁领域渎职犯罪案件不仅给国家资金造成了大量损失,影响了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征地拆迁领域的渎职犯罪是检察机关当前以致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在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从根本上、源头上遏制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为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本文将结合司法实践,就征地拆迁领域案件特点、成因以及预  相似文献   

16.
依据群体性骚乱事件的实战经验和有关理论研究,群体性骚乱事件中警察强行驱散阵法应遵循两大原则:行宜紧密、列宜疏散;兵力宜密,装备宜齐。根据骚乱的性质、人数、环境、天气、地点等实际情况,提出了警察强行驱散的八大阵法,为充分发挥警察的最大战斗力,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理群体性骚乱事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鸣  冯佳斌 《法学杂志》2012,33(10):134-138
当前我国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介入了若干突发公共事件。检察机关介入此类事件具有多方面的主体优势,表现出对突发公共事件较强的适应性。然而面对实际难题和法律困境,检察机关必须在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更新上提出对策建议。增强司法与政治之间互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已成为检察机关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唐海娟 《法制与社会》2011,(35):123-124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坚持“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基本原则与依法履行诉讼监督权之间常常面临两难境地,本文对检察机关如何处理“监督”与“配合、制约”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研究,提出监督与配合相结合原则,并对该原则的法理基础及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因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引起的群体性闹事事件增多,成为新形势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最近,笔者对岳阳市检察机关审查批捕群体性闹事案件的情况作了一番调查。1998年,该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此类案件6件22人,涉案数及人数...  相似文献   

20.
法院遭遇的群体性事件调查报告——兼谈司法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法制与社会》2010,(6):177-179
群体性事件高发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表现。针对法院的群体性事件并非都是因为个案的司法不公而导致的,民众不信任司法公正才是引发集体到法院上访的重要原因。诉讼解决争端具有其他解决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社会效果。因此,需要锻造一个独立、权威、自律的司法系统,只有这样的司法系统才能够做到司法公正,才能受群众信任并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