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哈马斯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是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军事占领的激进组织。哈马斯在大选中获胜改变了巴勒斯坦政治格局,推动了巴勒斯坦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改变了哈马斯组织本身,还促使法塔赫对执政功过和腐败问题进行反思。哈马斯将从现实主义出发,调整对以政策:不放弃武装斗争和拒绝承认以色列是哈马斯手中的两张牌。哈马斯没能改变巴以力量格局,以色列仍主导着巴以冲突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哈马斯”(Hamas)是巴勒斯坦一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以针对以色列搞极端恐怖活动而著称。它源于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会”,80年代未,在以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反以斗争中异军突起。“哈马斯”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其领导的反以斗争具有独特的政治主张、斗争策略、斗争方式和目标。80年代末,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3.
王建 《西亚非洲》2015,(2):35-57
在中东剧变大潮中,埃及政权两度更迭。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政坛的崛起使以色列对安全环境深感担忧,埃及军方推翻穆尔西政府缓解了以色列的安全之忧。哈马斯试图打破封锁的努力未能取得成功。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形成支持和打压哈马斯的两个对立阵营。巴以问题是中东政治动荡的突出表现,但中东政治动荡的根源绝非仅仅是巴以问题。我们应更多地从中东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造成今日中东政治动荡的根源,不能一成不变地把中东政治动荡全部归咎于巴以问题。实现中东的稳定必须以实现3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一是中东国家间的和谐相处,二是伊斯兰教派间的和谐相处,三是不同文明间的和谐相处。否则,即便巴以双方就巴勒斯坦最终地位问题达成协议,中东地区也难以实现稳定。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总理沙龙突发疾病给以色列政坛带来冲击。由于沙龙发病前从利库德集团激流勇退,另建前进党,打破了以色列的政治格局,给以色列即将进行的大选带来变数,未来以色列的政治发展也将深受影响。同时,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也如期进行,哈马斯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在巴勒斯坦政坛出现,以巴冲突出现新的因素。以巴双方新的领导层都面临政治创新的考验,以巴和谈可能面临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哈马斯作为一支长期游离于巴勒斯坦自治政权之外的激进政治力量,参与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并获胜,表明哈马斯政治思想和斗争策略的深刻转变.哈马斯组阁前后所颁布的竞选纲领、组建联合政府的计划草案,以及哈尼亚的施政演说3个重要文件也显露出该组织正在摒弃其一贯强硬的政治立场,出现了向一个灵活务实的政党转化的倾向.这成为巴勒斯坦内部实现团结,以及与以色列达成一项全面、持久地解决巴以冲突的政治方案的必要前提.然而,联合政府组建后的巴勒斯坦政局仍面临一些困难和矛盾.  相似文献   

6.
最近爆发的加沙战事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以暴易暴”、“冤冤相报”这一恶性循环长链条中新的一环,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哈马斯现象之所以产生并获得广泛影响与支持,是同以对巴实行双重标准的强硬政策分不开的。巴两大派的关系与巴以关系相互影响。以拉一派打一派不可能实现巴以和解。旷日持久的冲突给巴以双方造成巨大损失。以虽占军事优势并有美国支持,并不等于有了安全。中东和平的出路在于通过政治谈判实现民族和解。  相似文献   

7.
哈马斯在今年1月的大选中获胜,终于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走上巴勒斯坦的政坛。哈马斯,以色列和美国眼中的恐怖组织,法塔赫的政敌,巴勒斯坦人民选出的当家人,一直以比较强硬的态度出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其以摧毁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伊斯兰国家为目标,以“圣战”为解决巴勒斯坦问  相似文献   

8.
哈马斯的自杀性袭击者主要是青年男性。主要动机有:为个人报仇、宗教献身、报复以色列的行动、反对巴以和谈等。哈马斯发动自杀性袭击,有复杂的社会原因:首先,巴勒斯坦人的悲惨遭遇,成为滋生自杀性袭击者的温床;其次,巴勒斯坦人对自杀性袭击的高度认同,为哈马斯的自杀性袭击提供了深厚的民意基础;再次,对和平进程的失望,使巴勒斯坦人转向暴力;最后是宗教因素。哈马斯的自杀性袭击,导致巴以陷入以暴抑暴的恶性循环之中,但加强了哈马斯作为抵抗组织引领者的地位;促使巴勒斯坦殉难文化流行,激励着许多巴勒斯坦人走上自我牺牲之路。哈马斯等其他巴勒斯坦派别的自杀性袭击难以根除,其根源还在于巴勒斯坦人对现实的绝望与巴勒斯坦问题的久拖不决。  相似文献   

9.
巴勒斯坦难民不仅是巴以之间的双边问题,也是一个多边问题,是巴以协议实施和阿以继续谈判的难题之一。 难民的由来 巴勒斯坦难民是45年的阿以争端,尤其是1948年和1967年两次中东战争造成的悲剧。1948年5月阿以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3/4的巴勒斯坦土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  相似文献   

10.
牛新春 《现代国际关系》2023,(11):27-41+154
此轮加沙冲突显示,哈马斯想打破以色列国家安全环境持续好转、巴勒斯坦问题被国际社会边缘化、阿拉伯国家不断同以色列建交及巴勒斯坦对约旦河西岸治理权不断萎缩的现状。冲突必然会改变现状,但新现状未必是哈马斯或以色列想要的。“两国方案”起死回生的可能性非常小,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陷入持久混乱的可能性则较大,战争外溢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近15年来美国与以色列采取“威慑+遏制”的政策对付“抵抗轴心”被证明是失败的,未来的政策调整面临多重困境。  相似文献   

11.
自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以来,巴以和谈经过双方7年多的努力,在2000年进入了最后关键阶段。2000年7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戴维营峰会上就最终解决耶路撒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巴以虽未能最后达成和平协议,但进一步缩小了分歧。之后,阿拉法特和巴拉克的立场都有所松动,人们对巴以在年内达成和平协议寄予较大希望。然而,9月28日以色列右翼反对党领袖沙龙不顾巴方警告,强行“访问”伊斯兰圣地引发了巴以间大规模流血冲突,使巴以和谈遭到重大挫折,巴以在近期内达成和平协议的可能性终告…  相似文献   

12.
对巴以冲突及其前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以争端久拖不决 :一是巴以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犹太人定居点、难民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等都是棘手的问题 ;二是巴以力量悬殊 ,以色列在和谈中拒不让步 ;美国的态度也是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僵持的关键。但从长远看 ,和平进程还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巴以双方在谈判中虽存在根本分歧 ,但并非没有妥协的余地 ,巴以 (中东 )实现和平也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下半年,以色列境内不断遭到来自加沙地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等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火箭弹袭击,以军针锋相对,采取了报复行动。11月,因以方出现平民伤亡,以军报复行动升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一批总部设在北美地区的犹太基金组织不断向以色列境内巴勒斯坦阿拉伯 人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援助, 对其援助动机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意识形态说, 即认为援助阿拉伯 人非政府组织是为了推动以色列的民主、自由和多元化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提升作为整体的 以色列的力量;二是控制与削弱说, 即认为财政援助只是犹太基金组织的一种手段, 其最终目的在 于控制并削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政府组织。但无论“意识形态说”还是“控制与削弱说”都很难 做到独排众议、一语中的。追究援助动机本无意义。只要这种援助有利于弥合阿犹两族人民之间 的历史裂痕, 维护以色列的国家稳定和繁荣, 缓和当前紧张的巴以局势, 就是成功的援助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以来的中东动荡对巴以问题具有深远影响。从近期看,虽然巴以问题在中东地区的外交议程上位置后移,但是巴勒斯坦、以色列的战略生存环境均在发生重大变化,双方的内部政治生态也有新的演变。巴以之间不仅围绕定居点、边界、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等核心议题的立场悬殊,还在以色列国家属性、巴勒斯坦非军事化等其他争议问题上较量不休。从中长期看,随着中东地区新的阿拉伯政权的诞生和步入施政阶段,巴勒斯坦问题有可能重新升温,恢复其作为中东地区核心问题的本来面貌,并成为地区国家之间进行竞争博弈的重要外交舞台。然而,由于导致巴以和谈停滞的阻碍因素继续存在,巴以重启和谈的希望仍然渺茫。  相似文献   

16.
11月8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因病在巴黎溘然长逝。这位终身致力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政治强人,不但在巴勒斯坦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也是近半个世纪在中东政坛上纵横捭阖的一代风云人物。他的去世,必将对巴勒斯坦本身、长期陷入困境的巴以和谈以及中东地区局势产生重要影响。鉴此,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几位专家就阿拉法特之后巴勒斯坦的内部权力整合、以色列和美国的政策走向以及中东和平前景等问题举行对谈,希望对您准确把握阿拉法特后的中东局势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巴以第二阶段自治协议的背景与影响李莉9月24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埃及塔巴就巴第二阶段自治问题达成协议。9月28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这一协议。这是继《奥斯陆原则声明》和《开罗协议》后巴以...  相似文献   

18.
哈马斯现象的宗教-政治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伊斯兰主义相号召,在广大信众中深深扎下了根是哈马斯能够在以色列武力镇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哈马斯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组织和武装组织,更不仅仅是少数持较为极端立场的人所组成的集团,而是成千上万由伊斯兰主义武装起来的信众的代表,体现已经联合起来、且已形成强大声势的抵抗运动。在立法委员会选举前哈马斯便已取代法塔赫,成为最受巴勒斯坦人欢迎的巴政治派别。它在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反映了选民对以色列的强烈不满与对巴解组织的失望。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与"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之间的武装冲突升级,哈马斯武装攻占了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加沙的官邸,阿巴斯下令解散由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担任总理的民族联合政府并组建"紧急政府"。国内学界称此事件为"加沙事变"。加沙事变是"后阿拉法特时代"的巴勒斯坦缺乏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巴内部路线和权力斗争加剧以及以色列和美国的高压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目前情况看,不排除巴勒斯坦"两地分治"长期化或事实上形成"一国两制"的可能,但巴要建立两个国家则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巴内争不止的态势对地区安全局势、巴以谈判进程以及美国的中东政策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9月28日,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在数百名军警护卫下突然闯进东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访问”,声称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统一的首都”,从而引发了一场巴勒斯坦警民与以色列军警之间的流血冲突。以色列调动坦克,发射火箭进行镇压,截至10月6日,巴勒斯坦死亡人数已达80多人,伤约2000人,其中多数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这场流血冲突一方面表明以色列右翼势力在最终地位谈判中坚持顽固立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巴勒斯坦人民对以色列长期霸占阿拉伯领土的强烈不满。刚刚恢复不久的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处于危急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