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黔西北彝族文学的文化构成丰富多彩、多层次。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又有多姿多彩的当代文学;既有瑰丽斑斓的民间文学,又有凝重隽永的文献文学。民间文学作品有彝文记录的,也有汉文记录的;作家文学有彝文创作的,也有汉文创作的。作为文学作品有本民族文化观念的产物,也有吸收汉族和兄弟民族文化观念的成果。要全面评述、研究黔西北彝族文学,当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里仅从文化的角度对清代黔西北彝族诗人的作品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黔东是贵州土家族聚居地区,有土家族人口140多万人。这里民歌种类繁多、旋律优美、特点鲜明,有"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的美称,在本土音乐文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从"史载与起源、种类与特点、改编与创作和推介与传播"等四个方面,对黔东土家族民歌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马山县民间文化艺术熠熠生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迅  黄丽君 《当代广西》2009,(19):52-52
马山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风情独特,拥有众多的民间文化遗产,单是民歌、民间舞蹈、民间戏剧就有十几种,其中“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扁担舞”被誉为马山民族民间文化“三宝”。  相似文献   

4.
农牧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类型中最基础和最广泛的文化现象,给人类生活赋予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色。黔西北彝区农牧经济并举,以农牧生产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历史悠久,传统的农牧经济造就了该区域独特的传统文化。用民族学分析彝族传统的农牧文化,从一个侧面提供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农耕与游牧整合交融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的是位于贵州省南部中黔桂交界一带苗族、布依族对当地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方式多样性的传统作法及在现代社会中所存在问题。文中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多元文化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歌文化,而湘西苗族民歌则是其中最为优秀的民歌作品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湘西苗族民歌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破坏,湘西苗族民歌的歌手已经越来越少,很多民歌的演唱方法变得世俗化,传统的演唱及表演风格正面临失传的风险。正因如此,希望对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特点,特别是湘西苗族地区的民歌演唱特点及风格进行研究,以求能够把这些传统的音乐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基督教传入黔西北民族地区,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和彝族社会文化影响深刻。在此,分析探讨了基督教在该地区传播的族群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象"在黔西北的生存与消失,旨在告诉人们,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牢记生态文明的理念的同时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中博大的"天人合一"思想,建设好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立镇"战略的引领下,一场"绿色革命"在仙居县白塔镇乡村悄然兴起。白塔镇素有耕读文化传统,民风淳朴、民智开化,且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当别的地方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茶溪村村民在15年前赶走了当地的一家化工企业,  相似文献   

10.
黔西北乌蒙山区向天坟与彝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巍峨峻峭的黔西北乌蒙山区,是贵州彝族比较集中的聚居地,这里的彝家山寨,蕴藏着传统的古老文明。在墓葬类型上独具一格的向天坟,自被彝族学者刘尧汉教授和卢央教授引起重视,深入田野调查研究,从而被誉称是中国考古天文学的重大发现。笔者有幸曾偕两位教授亲临贵州威宁县境的盐仓大坟梁子,和云南楚雄市南部庙坡山,对彝族不同类型向天坟进行实地考察,获取直观资料;并对刘尧汉和卢央教授的学术观点,聆听获益非浅。鉴于省内学术界对黔西北乌蒙山区的彝族向天坟了解研究不多,此种类型墓葬文化在一般民众之中又存在着误解。本文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丁鼎 《思想战线》2001,27(4):120-124
丧服是丧俗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中.丧服作为一种特殊而久远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宗教信仰的特定的文化方式和内心世界.然而,生者为死者穿上特定的丧服从何时兴起?发源于何处?从中外考古发现、大量古代文献分析及采用碳14测定等依据推论,丧服习俗最早起源时期约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与葬俗同期,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和主要原因是先民对鬼魂的恐惧心理和对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  相似文献   

12.
民间歌谣与民俗往往同时存在,相互渗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歌谣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在此对苗族民间歌谣内蕴的民俗事象作一析理,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提供可参鉴资料。  相似文献   

13.
许赞 《八桂侨刊》2014,(3):45-49
东兴镇是一个传统的侨乡。在东兴镇,除了少量的本地籍归侨外,大多数的归侨则来自全国各地的华侨农林场和其他厂矿。为了满足文化与认同的需求,一些对山歌颇有兴趣的东兴镇归侨组建了华侨歌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华侨歌堂的功能虽发生一些转变,但在传承山歌文化、沟通和协调归侨群体间的关系方面依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作时间:2011年 创作背景:中央民族歌舞团建团60周年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自己茁壮而复杂的根,质朴浅白的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同样有着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代,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的轨迹。对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源流做了历史性的梳理,以期为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一个广阔而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16.
南侗"嘎老"传承的当代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是一种南侗民间的重要歌种--嘎老--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出的传承变迁现象.文章以"乡间"、"学校"及"舞台"这三种场域来概括当代嘎老传承的主要方式,并试图解释民间歌唱传承方式变迁中所蕴涵的音乐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代的谥制与诔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诔文是古代丧葬礼仪上用的应用文,起源于西周的赐谥制度,它的存在依附于制谥的目的。西周形成了官谥官诔的传统,春秋时代对这些传统有所突破:士始有诔,有诔无谥;私谥私诔也悄然兴起。这些因素使得诔文逐渐摆脱制谥的目的而独立存在,内容上增加了寓哀的成分,抒情色彩更加浓重。春秋时代是诔文由应用文向文学作品发展的关键时期,后世如谥议、行状、哀辞等文体皆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有“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苗族古歌》综合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传统林业思想是其科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古歌原文为依据 ,论述了它所反映的制种、整地、播种、移栽、砍伐、使用等的全过程。展现了苗族为丰富祖国林业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侗歌是当代走向世界的传统民间音乐 ,这种传统文化焕发异彩 ,与现代文化并存的辉煌局面 ,并不仅仅在于它独特的艺术形式 ,侗歌丰富的精神文明内涵对侗族人民的滋养 ,才是这种文化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群星璀璨     
60年来,中央民族歌舞团始终扎根民族歌舞艺术丰饶的土壤,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歌唱家、舞蹈家、器乐演奏家、编导、作曲家和渊作家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为人所喜爱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