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地区的旅游热一浪高过一浪.而民族地区的旅游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这种情况,正成为各界人士思考的焦点.本文认为,要促使民族地区的旅游英语教学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必须正视全球化带来的语言冲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地方民族族群性的调适,增加对异民族间民族文化的共识,从而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旅游英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族群性的陷阱与族群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峰 《思想战线》2004,30(4):55-63
族群冲突是社会和政治冲突的延伸 ,冲突双方往往以“族群”来定义自我和相互定义。族群认同构成不仅包括客观特征 ,还包括主观情感与信仰 ,这些主观因素有助于凝聚特征 ,甚至创造或构建特征。冲突不会由于群体的差别而自然发生 ,而是由附着于这些差异本身的特殊意义所致。  相似文献   

3.
<正>李学成牧师是我见过最有特色的人,每次听他说话,都会让人感觉妙趣横生。这很大一部分源于他的个人魅力,以及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阅历和信仰经历。+特殊的家庭李学成牧师的家乡在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彝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也是早年基督教在彝族地区传播的主要地区。早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有基督教内地会在此地传教,并且先后设立了3个彝族总堂。根据一些学者统计,在1918年左右,禄劝县彝族中的基督教信徒占本民族总人数的比例已经高达25%。时至今日,基督教文化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仍有较大影  相似文献   

4.
根据史料记载,早期勒墨人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虽然自1925年开始,基督教就已传播到勒墨地区,但是因为遭到勒墨人传统宗教的抵抗,基督教在当地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而随着1978年宗教信仰自由的恢复,洛本卓地区却出现大量勒墨人皈依基督教的现象,在基督教的影响之下,勒墨人的宗教信仰开始发生变迁。本文通过对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勒墨人宗教信仰状况的梳理,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对导致勒墨人宗教变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基督教传入怒江地区,基督教以全能的上帝为中心,把世界二重化为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解释了傈僳族社会面对社会分化和阶级分化的迷惘和惶惑,满足了傈僳族社会由村社分散独立的生存模式向国家总体生存模式过渡的信仰要求,并得到迅速传播。基督教传播中的政治意图和目的,与中华民族的中心价值整合、组织制度整合发生了碰撞,这种适应与碰撞的双重性,导致了怒江地区基督教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相似文献   

6.
信息窗     
信息窗周口基督教界召开为四化做贡献经验交流会1997年12月5日,周口地区基督教“两会”召开为四化做贡献经验交流会,全区7个基督教先进活动点、27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来自全区8县2市的基督教界代表160人参加会议。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刘保祥,地区民族宗教...  相似文献   

7.
西南边疆是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和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鉴于这种状况,基督教会在这些地区大力推行和发展教会教育,以教育传播教义,发展教会势力。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学科诞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人类心智同一性的认同,该认同中蕴涵着两层含义:人类与非人类的区隔;在"心智同一"的前提下关注同中之异。于是"我"与"他"的关系成为人类学研究"他者"的逻辑起点。如今"我"和"他"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了不同语境,反思"我"和"他"的关系,反思人类学理论,尤其是族群共同体知识的语境性显得愈发重要。讨论"自我的他性",可以反思"我"和"他"的关系以及相关理论在语境中的策略性表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石茂明博士的新著《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进行了一定的评述。在评价该著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还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潭溪土家人藉由对文化习俗的传承、展演与采借彰显着族群身份,通过"民族文化"的创造强化了认同的根基,建构了族群的"姆庇之家"(the House of Muumbi);他们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现实情景选择了"土家族"的身份,又比照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期望和邻近苗族的形象塑造着自身的"土家族形象"。由之所映照出的族群性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文化特征论与主观认同论的调适,显示了族群内涵变动不居的特点,以及族群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能动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巴彦淖尔市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宗教工作重点地区之一。主要有佛教(含藏传佛教和汉佛教等)、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多种宗教传入该地区历史悠久,且拥有众多的信徒。近年来,由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方针政策,总体上,宗教是稳定的。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宗教领域呈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特点。所以必须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盟一些地区的基督教活动有所扩大,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少数地区已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生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势力,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怎样看待我盟当前的基督教活动问题,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管理,促使其纳入正常轨道,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党的政策,国家法令,持积极主动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正确指导,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我盟基督教基本情况 我盟基督教主要分布在达旗、准旗、杭旗、伊旗和东胜市等地区,分别居住在这5个旗市的19个乡(镇)、33个行政村、37个合作社中。有家庭聚会点15处。信教人员中有一定影响和活动能力的骨干教徒21人,外出传教人员5人。信教群众居住最为集中的乡和地区分别为:东胜市、准旗沙圪堵镇、薛家湾、达旗,共有信教群众774人,其中教  相似文献   

13.
一、基本情况。太仆寺旗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是锡盟宗教工作重点地区,信教总人数为16430人(其中:天主教15820人,基督教80人,伊斯兰教529人)。天主教有教堂9个,神甫5人,修女2人;基督教有活动点一处,传道员1人;伊斯兰教有清真寺一座,阿匐一人。信教群众主要集中  相似文献   

14.
族群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学术界多有争论,其中重要的争论点是关于族群划分、族群认同以及族群互动。论文从梳理国内外族群相关理论入手,探讨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特征、模式及其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分析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民族互动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苗族民歌成为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虽然苗族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向不同地区迁徙,并最终形成了苗族的分散居住格局,但是大多数地区的苗族民歌中依然保留着一定的族群记忆。广西苗族民歌不仅保留了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也在内容、价值观、主题等方面延续了族性的阐释,形成了特有的族群记忆书写。这些族群记忆的存在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也有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成为苗族人和其他民族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广西苗族民歌的传承过程中还需要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书写族性,延续族群记忆,以苗族民歌中的族群记忆保留促成苗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李晓明 《前沿》2010,(22):148-151
"族群"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任何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共生和繁衍历史,并且都离不开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基本构成,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族群认同在族群内外的和谐关系构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对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经过了昭通立足、开拓石门坎苗族教会和其他少数民族教会、到滇川黔边苗族地区建立石川教区三个阶段。循道公会在滇川黔边苗族地区传教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组织的严密和制度的完善,实行"以苗传苗,以苗教苗"的本土化方针,苗族教区有计划的发展,以及早期外国传教士的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与滇川黔边苗族的历史处境、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文化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一,杭锦后旗宗教发展现状 杭锦后旗既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又是自治区宗教活动管理的重点地区,境内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教派并存,历史渊源久远,入教人数众多。改革开放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杭锦后旗的宗教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先后成立了杭锦后旗佛教协会、天主教“两会”、基督教“两会”和伊斯兰教协会四个宗教团体。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在国民政府的政策许可和经费支持下,基督教会在西南民族地区开展了一场以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为主、传教为次的边疆服务运动。该运动虽然受到了美国"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别,两种社会运动在使命、目标和行动上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吴心 《黄埔》2009,(5):58-59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演化为东、西两大派系。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教会为首,与西部的罗马对峙,自称“正教”,亦称东正教。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各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至16世纪,罗马公教内部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并又陆续分化出脱离罗马的其它许多宗教。这些新教各派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