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谢涛 《统一论坛》2006,(3):46-47
中文(汉字)的“简繁之争”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当时,那还只是文化人在圈内的学识之论罢了,它真正发展成为社会性的争论,则是近些年的事。前不久,有消息说,联合国将“从2008年开始,取消目前中文简体字和繁体字并存的状况,改为只使用简体字。”顿时,在世界华人圈内  相似文献   

2.
《八桂侨刊》2003,(2):5-5
美国旧金山华埠长期使用的中文现在出现变化趋势,虽然繁体字仍广泛使用,但是简体字也逐渐增多;此外,学普通话的风气也吹散开来。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马英九在台北会见北美侨界代表时提出“识正(繁体字)书简(简体字)”的建议,希望两岸未来能达成协议,采用“识正书简”方式,解决文字交流使用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湛 《台声》2010,(8):60-61
<正> 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这是前段时间的一个热点问题。去年马英九先生抛出"识正书简"的概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观点。所谓"识正书简",意思就是希望包括以大陆同胞为主体的简体字区域在不改变使用简体字,书写简体字习惯的同时,能够认识正体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繁体字,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即称之为"识繁书简"。这个创意当然未  相似文献   

5.
刘嘉 《台声》2006,(4):70-72
十届全国人大天津代表团代表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台盟主委、市台联会长蔡世彦,原籍台湾嘉义,对于如何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的议题,他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和很高的关注度。在本次大会上,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见地的建议,其核心就是以华夏文明为纽带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同胞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中华文化是作为联系两岸的天然纽带,要珍惜、继承、保护和发展。“普通话”提升为“国语”据了解,普通话是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错误地把兼为繁体字的简体字繁化成繁体字,如“制”不能只看作是“”…  相似文献   

6.
陈湛 《台声》2010,(9):51-53
繁体字有他的魅力所在.如上期本文所说,所有的繁体字基本都能拿六书来解释,这是DNA更加接近老祖先的一种文字,繁体字是完整的表意文字,而简化字很多都失去了表意的能力,所以繁体字绝对不应该被抹掉。那么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在“书简”的同时能够“识繁”,二者是辩证的统一,通过“识繁书简”我们避免了走极端。不要完全消灭繁体字,也不用再把简体字改回繁体字从而影响大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呙中校 《同舟共进》2008,(12):66-66
我是1970年代在大陆长大的,一直使用简体字。近几年在香港工作才大量使用繁体字。对于简繁体的优劣,不时与港台一些朋友产生争执。港台地区的人对繁体字有根深蒂固的情感,不少人赞繁贬简,这是不了解和没使用过简体字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近来,大陆原版的简体字书籍在台湾越来越受欢迎,台湾同胞学习简体字的越来越多。简体字在台湾的使用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由于近40年的隔绝,汉语使用形成了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给汉语的学习与使用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也对汉语传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混乱。显而易见的差别是汉语简体字与繁体字的不同,汉语拼音拉丁字母化与旧体注音的各异,以及排字上的差别。但是,这些差别并不影响口头交流。因为大陆有些报刊仍然采用繁体字的印刷,加上拼音、注音的实用性在两岸都很有限,特别是英文阅读习惯以及电视字幕从左到右横排的冲击。然而,若是深入到语言的肌体,对这个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词语进行分析使用时,就不难发现两岸的差异颇多。本文拟对几种带有普遍性的差异加以探  相似文献   

10.
《政协天地》2009,(9):36-36
历时8年,收录了8300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近日刚刚公示。一度成为社会热点的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有了最终结论:为了维护社会用字的稳定,字表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但为了尊重民众心理与民俗.恢复了51个异体字并对使用做了明确规定:只限于特定的地名、或姓氏、人名。与1986年规范汉字比,《通用表》新增了1335个字,是根据使用频率选定的。  相似文献   

11.
刘建林 《台声》2011,(11):43-44
在台湾街头闲庭信步的人们,都会被那随处可见的繁体字吸引。在那些比简体字多出的横竖撇捺中间,不知又蕴涵着多少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历史记忆的符号,时刻提醒着人们,海峡两岸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他们不仅仅有着一样的文化根基,而且还有着一样的民族形式。一道浅浅的海峡,难以割裂两岸中华民族那悠久的相通的历史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台湾“教育部国语推动 委员会”公布“中文译音统一规定”草案,草案舍弃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代之以台湾自行研发的所谓的”通用拼音“作为岛内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译统一规范。草案一出,即遭到台湾社会各界的强烈抨击.舆论指责台湾新当局倒行逆施,指出中华文化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斩不断的。 汉语拼音和“通用拼音”都是使用罗马字母的拼音系统,汉语拼音于 1958年由祖国大陆推行,目前已经广为国际采用,并已获得国际ISO认证,目前全球有15亿人口熟悉汉语拼音。“通用拼音”为近年由台湾学者依照汉语拼音研发而来…  相似文献   

13.
台湾出版界认为,90年代一个重要的出版特征,将是中文读书世界从分裂中再度彼此渗透.过去数十年来,使用中文的读书人,大致各读各的书,各唱各的调,彼此的思想线索、感情投射,甚至用语句法,都有了明显的差异痕迹.80年代末期开始的相互渗透现象将成为90年代的重要生活面貌,人们将加速交往,把彼此的环节扣起来——到那个时候,可能就没有“大陆作家”、“台湾作家”这种区别.只要有一个编辑构想(出版构想),写作来源将从所有使用中文写作的人口上考虑,不管他身在大陆、台湾、香港——到那个时候,也可能无所谓“大陆书”、“台湾书”.一个身在台湾的作家可能在大陆出书,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去年底至今年一月,应台湾学术团体的邀请,对台湾进行了一个月的学术访问,这是笔者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就两岸简繁体字问题的发言: 一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有的学者把海峡两岸的简化字和繁体字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0,(11)
<正>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用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来进行繁体简体的转换,不过这中间的错误就多了,皆因对语境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至于对繁体字不甚通达的大部分老百姓来说,自然在通过各种工具或者凭着看过一些繁体字而产生的经验,从而将简体字转为繁体字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会。不妨先举例说明,再进一步分析。"宾士的骏马"的尴尬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与法制》2007,(4X):61-61
据《浙江日报》报道,4月1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正式施行。 在市民身边存在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广告中篡改成语等用字不规范现象,在办法执行后都属于违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殖民地台湾新文学中文作家的文化想象形态为分析对象,探讨中文文本对特定文化对象的认知状况和认知态度,从中文写作的“日本想象”和“台湾想象”入手,考察想象重心的转移和想象形态的变化。“日本想象”从单一组织直接民族冲突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对殖民社会制度的质疑;“台湾想象”在悲苦民众形象之上增添了对民族性格和知识分子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李鉴 《台声》2004,(10):4-5
台湾经济回归“中国经济圈” 台湾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地理、文化、血缘等纽带的联系下,其经济发展历来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力强盛,则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经济依附程度加大,向心力增强;国力衰弱,则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经济依附程度减低,向心力减弱。近代以来,台湾经济在中、日、美、中经济圈内的移动,就是这种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正>李义虎简介李义虎,籍贯河北肃宁,1961年1月出生,无党派人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中国与亚非27国友好小组副组长。其出版的《"一国两制"台湾模式》一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其关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或台湾方案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论述在海峡两岸引起高度关注,目前,台湾学界和出版单位因看重其研究价值已准备在岛内出版该书的繁体字版。  相似文献   

20.
陈湛 《台声》2010,(11):64-65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用微软的文宇处理软件Word来进行繁体简体的转换,不过这中间的错误就多了,皆因对语境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至于百姓来说自然在通过各种工具或者凭着看过一些繁体宇而产生的经验.从而将简体字转为繁体字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会。不妨先举例说明,再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