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安德鲁.芬伯格是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当代西方著名技术批判理论家。他的后马克思主义身份被其技术哲学家身份所遮蔽,其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为:资本主义技术"设计批判"理论、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社会主义理论。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他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底蕴。  相似文献   

3.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提出是批判吸收古代治国理政中的"修身、"民本"、"变法"的思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执政党建设目标的论述上,借鉴国外学习型组织和政党变革的相关理论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晓兵 《理论视野》2010,(10):25-27,37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列宁主义是相区别的。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传承自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则更强调个体性,以"人学"解决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甚至以"批判理论"代替马克思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救世良方"。但是,这些理论只是从心理-文化现象进行主观性批判,阻碍了人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心理和文化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罗骞 《理论探索》2020,(5):31-38
不论从理论的内容还是理论的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本质的意义上被看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批判和自我批判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主体内容是资本现代性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为:通过革命的实践造就了当代历史的基本状况,通过资本主义批判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并影响了当代众多左翼思潮,塑造了当代的人类精神。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特征、理论内涵和历史影响,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塑造当代人类社会和时代精神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赵敏 《学理论》2014,(4):82-83
阿多诺文化批判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中具有代表性。马克思对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批判,阿多诺将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发展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他们都揭示了文化丧失人本性的社会根源——资本的奴役性,并立足于实践去寻找文化自由自觉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世界是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自觉。关照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和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以日常生活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行动指南,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个体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起点,又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范畴,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论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研究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12)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论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从三个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两山"理论的三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3)
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受到各种思想流派的影响,结合历史发展中思想精华的启蒙,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与批判,最终形成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是一种引领工人阶级追求自身和人类解放,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迅速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得到传播,其内涵是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流派,它的兴起源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造成成效不大。对国内外有关日常生活理论的系统研究,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一个新的视野和理论框架,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万奎  杜鸿林 《求知》2010,(10):7-8
任何理论和学说.都必须将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借鉴有益的经验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并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当前我们党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因而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始终贯穿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工人阶级批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的理论武器.江泽民同志对劳动价值论做了新的诠释,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政治任务。列宁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推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是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路径是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灵魂所在是"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指向是"化于多质的大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为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进行理论创造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叙事中,"创新"和"创造"话语表达的意思相通,但在意蕴上有所不同。理论创新为理论创造作铺垫,理论创造是理论创新的结果,是具有原创性价值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形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五次与时俱进的发展,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创造而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新的理论主体诞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不仅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而且以一个新的理论主体创造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版本。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主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新时代理论主体的时代开创性、主题综合性、体系重塑性、范畴再造性等主要特征。深刻把握和贯彻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从新的理论主体加以进一步的认识,形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原创性贡献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批判是霍尔文化理论的最大贡献,有"文化研究之父"美誉的斯图亚特·霍尔不仅是英国意识形态批判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将其介入社会政治实践分析的杰出代表。霍尔的意识形态思想沿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出发,积极借鉴阿尔都塞、葛兰西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独具霍尔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路径和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对我们如何分析现当代各种文化现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聚焦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现代人类文明的进程,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批判和诊断,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其近半个世纪的思想路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发生了重要转向:批判视域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哲学文化批判,批判逻辑从现实革命逻辑转向抽象思辨逻辑,批判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反思,批判基点从总体性逻辑走向多元个体维度,批判旨趣从大写的解放转向审美与乌托邦。辨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向,有利于系统掌握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2月13日,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举办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30余位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和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时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拥有多重内涵,呈现整体性特征。这一过程在实践中的拓展,给实现"中国化"主体的历史创造性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依托于党的实践而转化为现实,凝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中,表现为理论生长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聚焦了主体能动性与客观"时势"的统一,由此催生了"习近平思想"的产生。"习近平思想"的形成,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凝结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聚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所赋予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必然性在主客观统一中的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性、隐晦性的话语表述方式客观上带来了其实践正义理论新景象的遮蔽,甚至引发了塔克尔、伍德等人误解,指责他没有正义理论,患上了"道义贫血症"。为了更加清晰地彰显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独特性和开拓性,也为了更好地用之观照中国现实,我们需要深入到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内部结构之中,跨越融合解构性正义与建构性正义、解释性正义与规范性正义、高阶位正义与低阶位正义之间可能存在的理论鸿沟,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捡取出正义论述,并在坚守其精神要义的基础上,发展能够观照中国实际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