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指引,它集中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和追求,彰显了党的信仰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源头活水。其内含三个重要维度: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内核;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的目标指向;基于资本主义旧制度批判的正义重构,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的制度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基于“公共利益问题”对无产阶级革命动机的分析,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功利”动机和“道义”动机提出了挑战。这一学派的理论前提是把无产阶级理解为理性自利的个体,无疑暴露了这一学派的理论缺陷。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任务的阐述表明,无产阶级的革命动机并非源自人性的理性自利,而是内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构。澄清无产阶级的革命动机,不仅需要追问无产阶级的革命目的,而且需要将激发“阶级意识”和还原“社会结构”结合起来,实现对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理论自觉。只有如此,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无产阶级革命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旨归才能得到全面而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3.
思想解放,是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前导。思想解放是对全体干部群众而言的,不是专指哪一部分人的。而要启发和带动其他人解放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从理论困惑中走出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普遍真理,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武器。但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而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不仅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预想了一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制度批判、现代价值观批判以及政治批判上,有着相同的政治哲学立场,这种旨趣使得两种生态政治理论具有一种先在的同源共约性.然而,从产生的自然伦理价值、地理空间和工业化发展程度上看,两者也都带有一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对我们的启示在于生态社会正义不能仅限定在资本主义革命的政治解放意义上,更重要的应该是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学术界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主要研究了高兹的思想定位和发展逻辑,高兹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高兹的科技观、女性观、教育理论、就业理论、自由平等理论、阶级理论、经济理性批判理论、消费社会理论、劳动分工与劳动解放理论、非物质劳动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等等。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体系,凸显其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批判理论"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来观照"批判理论",揭示出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重继承关系——主体批判思想、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及人类解放旨趣。这种观照既有助于理清"批判理论"的理论定位,反过来又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罗骞 《理论探索》2020,(5):31-38
不论从理论的内容还是理论的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本质的意义上被看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批判和自我批判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主体内容是资本现代性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为:通过革命的实践造就了当代历史的基本状况,通过资本主义批判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并影响了当代众多左翼思潮,塑造了当代的人类精神。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特征、理论内涵和历史影响,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塑造当代人类社会和时代精神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理论主张,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又是对“历史必然目的”的理论澄明,持有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精神和以人民解放、自由和发展为旨趣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揭示了道德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强调道德的实践能动作用,把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道德标志。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内在融合启示我们,对社会进步的总体评价包含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两个基本方面,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才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社会进步不应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进一步了解其形成的滥觞、传播及其深远影响,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资本主义的纵深发展,资本触角的全面延伸,马克思当年所面临的"异化劳动"已经转变为一种人类的生存危机,毋宁说是"文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多元化的视角开始重新反思启蒙的理性叙事,这种精神自觉主要表现在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反思、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强调,以及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主题思考切中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同时为"文化焦虑"中的人类的精神自觉提供了某种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聚焦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现代人类文明的进程,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批判和诊断,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其近半个世纪的思想路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发生了重要转向:批判视域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哲学文化批判,批判逻辑从现实革命逻辑转向抽象思辨逻辑,批判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反思,批判基点从总体性逻辑走向多元个体维度,批判旨趣从大写的解放转向审美与乌托邦。辨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向,有利于系统掌握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2)
消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才能消灭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做出尖锐的批判,并揭露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表现及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治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并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其特点和优势在于精准识别分类帮扶、扶贫主体多元联动、增强扶贫造血机能,不断推动我国扶贫事业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货币观,探索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角色特性与运动规律,是遵循了真理尺度的科学的货币观。此外,马克思的货币观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物役性的剖析,从人的主体价值角度,为追求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人的关怀和争取无产阶级解放的追寻中,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民生与政治的结合,就是围绕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展开的全部理论学说中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民生政治的理论构架。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这种新形势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构筑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以批判的视角对黑格尔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及资本主义进行理论分析、坚持了历史性和物质性,得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关系不是永恒存在的、不能将其超历史化这一结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压榨的本质,并批判地指出了古典经济学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本本质认知上存在的某些肤浅及错误观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并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这三项内容内在关系的前提,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把握历史发展潮流、正确制定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年的“跨越”思想和晚年的“跨越”思想一样,指的都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指“跨越”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直接实现社会革命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早年“跨越”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共同胜利论”和“发达国家带动论”。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存在并正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此时代的德国看作是“支配着世界市场”,并能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认为德国能把前资本主义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带到共产主义新社会中去,因而也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黑格尔理性国家观、鲍威尔政治解放思想和无政府主义国家观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批判,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和人的解放的高度探讨了国家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形成了科学的国家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俄国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重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指向从追求人类解放转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方法从批判演绎转向实践生成;理论形态从一般形式转向各国特色形式。透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演进的逻辑理路,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对于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批判对象,是对自19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统治地位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最强有力的批判,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具有压迫性和剥削性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视野宏大、内容丰富的思想宝库,不同思想流派为解决所处时代的问题都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营养。当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将在21世纪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