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999年6月14日,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生产力和企业发展部投资和企业战略处处长迈克尔·莫蒂莫尔(MichaelMortimore)应邀在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作了关于外国在拉美直接投资情况的报告。莫蒂莫尔说,目前,作为跨国公司国际扩张的标志——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1990年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2450亿美元,1997年增至4000亿美元。这表明跨国公司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要性不断增加。90年代,发达国家吸收了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60%,其直接投资输出占世界…  相似文献   

2.
1982年,随着墨西哥债务危机的爆发,拉美国家经济环境急剧恶化,资金大量外流,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减少,拉美国家从资金净流入地区,变成资金净流出地区,从而严重妨碍了拉美各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到1990年,拉美国家初步改变了资金外流的局面。当年的资金净流入额达164亿美元,这是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出现的第1次资金流入大于资金流出的局面;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显著增加,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1990年外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达90.05亿美元,比上年的65.74亿美元增长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外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在规模和速度、区位配置和部门结构、投资和经营方式以及各国所占的投资比重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 60年代后期,外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一)投资规模虽日趋扩大,但比重不断减少,80年代呈全面下降趋势。战后初期,外国资本主要以直接投资形式大量流入拉美,借贷资本处于次要地位。1950年,后者只及前者的1/3。外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额1950年为77亿美元,1970年增至186亿美  相似文献   

4.
2002年以来拉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2 0 0 2年拉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情况  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 ,2 0 0 2年流入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 (以下简称外资 )为 567亿美元 ,比 2 0 0 1年流入拉美的 840亿美元下降 3 3 %。这是继 2 0 0 0年下降 1 2 .6%、2 0 0 1年下降 1 1 %以来 ,流入拉美的外资降幅最大的一年。(一 )拉美各国吸收外资情况2 0 0 2年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吸收外资净值比上年减少了 40 % ,但是仍然高于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的水平。其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2 0 0 1年花旗集团出资 1 2 5亿美元收购墨西哥国民银行 ,这不仅是金融领域超过制造业新的外资 ,而…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初开始,流入拉美和加勒比的外来资金大幅度增长。截至1994年底,流入拉美的外资净额平均每年480亿美元,长期外资的流入从1987年的138亿美元上升到1993年的634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1993年为160亿美元,1994年增加到190亿美元。股票的间接投资从1990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251.5亿美元。同期通过发行债券所获取的资金从每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外国直接投资(FD I)流入量呈现持续波动的状态。90年代中期前,东盟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引FD I最多的地区之一,在全球FD I流入总量中的份额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随后,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全球FD I竞争的加剧,对东盟国家吸引FD I带来了严重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拉美经济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就是进入拉美的资本大幅度增加。80年代后期,流入拉美的资本平均每年为80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240亿美元;1991年接近400亿美元;1992年高达570亿美元。大量资本流入拉美的原因是什么?《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2期发表的“拉美资金回流和投资回升的原因”一文(以下简称“原因”)对此作了回答。该文将原因归纳为:(1)通过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债权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谈判,拉美国家的债务压  相似文献   

8.
拉丁美洲历来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重要地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外国投资在拉美迅速增加。五十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总计约七十多亿美元,到七十年代末,西方国家对拉美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已达二千多亿美元。除了拉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第三世界其他地区和投资气候比较有利等原因外,拉美国家采取的利用外资加速经济发展的方针,是外国资本大量涌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墨西哥金融危机后外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英国《拉美特别报道》1996年8月80年代后期,进入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与债务与股权互换(即债务资本化)有关。90年代初期,拉美的私有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投资额从1988年的90多亿美元增至1993年的1...  相似文献   

10.
柴瑜 《拉丁美洲研究》2015,37(2):37-44,80
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左右拉美和东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采用反事实的分析方法,本文发现跨国公司及其直接活动只是在东道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框架内对当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利用有一种放大效应。符合资源比较优势利用的东道国(地区)战略将促进当地宏观资源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会恶化这种效率。跨国公司本身不会使东道国(地区)的资源利用方向发生根本性逆转。外国直接投资对拉美资源配置效率和当地企业有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对东亚有促进作用。当前,跨国公司全球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经济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区分不同引资目标、不同产业特征和不同市场竞争状况,注重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