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政党公共资助与政治生活透明的制度框架。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规范对政党的私人和企业捐款,建立国家对政党的公共资助体系以及设立政党账目和政治生活透明的监督机构。政党公共资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切断法国政党与企业的利益纽带,建立公平透明的政党竞争环境。不过,它也增强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化,在和西方对话过程中,只会得到发扬,绝不会减灭。灵魂、民族魂绝不会因为对话而失去,历史上中国文化达到最灿烂的时候,就是跟佛教交结后取得的。程抱一(FranoisCheng),法兰西学院院士。原名程纪贤,1929年生于济南,1948年考入金陵大学英文系,194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学金,到法国学美术史。历经千辛万苦,终成大器,集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于一身,先后用法语写作出版了十余种著作。法兰西学院于1635年创立,是法国最古老的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只有40位终身院士,只有院士辞世方能投票补选,入选院士也因此被称为"不朽者"。2002年6月13日,程抱一成为该院第705位院士,接替34号座椅的主人雅克·德·波旁·比塞。法国总统希拉克说,程抱一是我们时代的智者。本文摘自记者与抱一先生书斋里的长谈。抱一先生说,虽然我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我们也要平等对话,如果你只是听,那我就没有收获。  相似文献   

3.
法兰西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法兰西民族对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法国被公认是一个文化大国。法国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法国也被公认是一个政治大国。分析和研究法国从文化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发展路径,其中不乏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秋10月,法国大师雅尔的音乐在北京故宫奏响,法国浪漫情景艺术焰火在上海的夜空绽放,"法兰西巡逻兵"特技飞行队的身影则亮相武汉、珠海和香港的天空,齐齐为法国文化年登陆中国造势。此情此景,宛若一个垂垂老矣的高卢美人在东方重新焕发了青春。而此刻"中国情结"浓厚的希拉克总统的到访,更让这良辰美景平添了几分妖娆。在希拉克为期8天的"亚洲巡回访问"中,有50余位老板随行。对他们来说,法国在亚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新加坡不是重点;亚欧峰会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最早确立对外文化政策的西方国家,法国通过持续对外输出其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成果来巩固和拓展其软实力影响.在以"文化影响力"为核心的目标体系下,法国对其文化外交实践投射了重要的价值导向,比如坚持"文化例外"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举,强调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同构等.法国文化外交秉承"大文化"理念,建立了内容丰富多彩的供给体系,包括对外法语传播、文化艺术交流、文化产品出口、高等教育推广、视听资讯输出等,并搭建了相应的对外文化行动网络.法国在文化外交机制建设及治理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外交部作为主导的组织机制,鼓励官方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注意借重商业行动的带动作用以及施行多元互动的统筹运转机制.法国文化外交实践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行动中坚持维护本民族文化价值、持续拓展多元化的内容供给、推进文化产业创新、革新行动主体的参与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于时语 《南风窗》2011,(4):84-85
比利时国家内部法语和荷兰语两大族群的利益冲突,在整个欧洲代表了"法国文化圈"和"荷兰文化圈"之间难以调和的文化和价值差异,而威胁到整个欧洲大一统的前途。元月25日法国《世界报》的社论《比利时的内争,欧元区的危险》,不禁令人想起曾经风行中国旧文坛的一则"无情对"(羊角对):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此对的下联,不意成为今天欧洲大一统宏图面临深刻危机的谶语。  相似文献   

7.
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后.法国所有早期在航空领域的成就全部丧失.1945年轴心国瓦解.法兰西重新获得自由.而法兰西民族崇尚自由、飞翔的梦想也随着法国战后一大批航空企业的崛起而变成了现实.在过去的50年里.法国制造的战机始终以其独具风格的设计思想与美俄等航空大国在航空领域一比高低。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前,法国航空业的灵魂人物马塞尔·达索刚刚走出纳粹集中营,便全力投入到振兴法兰西民族航空事业,由他领导研制的飓风、神秘系列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结束了法国靠从外国购买战斗机,装备本国空军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软实力”(softpower),是一个国家由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在国际社会产生的感染效果,是一个国家通过非强制手段来获得认同与实现目的的能力‘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向外推广本国的语言文化不约而同地成为各国以“文化外交”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和平队、英国的文化委员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  相似文献   

10.
全世界都跟着美国忙效率,而法国人特立独行,讲究“法兰西例外”,并渐行渐远,成了一个既美好却孤独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外国游人到了法国,特别是来到首都巴黎,随处都可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欧游杂记>中曾写道:"从前人说六朝的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到了巴黎,使人"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法国具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不仅是由于法国人尊重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是源于巴黎等各个城市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举目皆是的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剧场、电影院,而近年来法国兴起的博物馆热更是这种文化艺术气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办好职工文化事业,组织职工开展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活动,保障职工享有现代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利于丰富职工精神生活,建设职工精神家园,实现职工文化权利,推动实现工人阶级素质现代化。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少有对职工文化事业的理论阐述,对职工文化事业的提炼尚未达到自觉,我国职工文化事业理论滞后与实践困境并存。这制约了职工  相似文献   

13.
以"拳头和玫瑰"为标记的法国社会党于2005年4月22日和23日,在巴黎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庆祝法国社会党成立100周年。回眸20世纪的法国史,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社会党是法国和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百年史是一部玫瑰潮在法兰西大地涌动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必须保卫社会”(ll faut d é fendre la soci é t é),这是Le seuil出版社根据福柯(Michel Foucault)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的部分讲义整理出来的一本书的名字,同样是我在法国整理阶层变迁资料时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英国商人、作家伊凡·亚历山大在《真正的资本主义》一书中写到,大自然常犯错误,但它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进  相似文献   

15.
法国的非洲政策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并带有殖民时代的鲜明烙印。马克龙执政以来,面对来自安全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采取了具有明显实用主义色彩的对非政策路线。为改善法国在非洲的形象、从源头解决安全与移民难民问题、扩大在非洲的经济影响,马克龙政府通过机构改革、放松金融管控、淡化法语国家组织政治色彩等举措,努力消除法非特殊关系的殖民主义色彩,推动法非关系走向平等和透明。整体而言,法国在非洲的形象未得到显著改善,反而因被迫加强有争议的在非军事存在而陷入反恐泥潭,但法国向东非等非法语地区的经济扩张初见成效。马克龙政府的非洲政策既有继承又有拓展,维护与扩大国家利益始终是法国对非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正《三剑客》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最开始听说这个名字,还是源于同名电影。由于对电影人物的喜好,以及对当时法国社会的好奇,更是对其中的主角达达尼昂以及他的好兄弟们的个人行事风格很感兴趣,促使了我开始阅读这本小说。《三剑客》是以17世纪初期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首相黎塞留红衣主教的矛盾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争暗斗,围绕宫廷里的秘史轶闻,展开了饶有趣味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法国是社会发展及活动十分活跃的国家,曾产生了诸多引领世界风潮的思想和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滋养而形成了法国精神。这种精神底蕴深厚并得以传承,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焕发出持久而独特的魅力,其中大国雄心更是深入人心,构成了法国对外发挥影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支撑。然而,冷战后欧洲地缘局势的一系列变化,却使法国猝不及防。德国统一、北约东扩、欧元诞生以及之后的欧债危机、难民冲击、恐怖威胁、英国脱欧、国内民粹主义上升等,都牵制了法国特殊作用的发挥,未来也似乎失去了明确方向。在国际体系深度变迁和国际安全面临诸多风险及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大国更多的责任担当。法国精神需要赋予新的内涵,欧洲也需要在全球治理中重新确立自己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0月22日,在中国访问的法国人民运动联盟总书记贝特朗接受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记者专访,就中法两党和两国关系、中国发展、法国全方位改革等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诺罗敦·西哈努克(Norodom sihanouk 1922-)曾任柬埔寨国王、首相、国家元首。在柬埔寨的政治舞台上活动近50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位著名的国际活动家。他不仅领导完成了柬埔寨的独立事业,而且为巩固独立、建设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他两度与左派力量合作,进行了抗击美国、越南侵略者的斗争,赢得了柬  相似文献   

20.
荷兰的历史荷兰旧属尼德兰,是统治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菲利浦二世)的领地之一,从中世纪以来就以商业为生。尼德兰原有17个省,南方以织布机业为生,北方则以渔业和航运业为生。16世纪初,荷兰人由于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课征重税和限制宗教自由,因而起义抗拒西班牙的统治,1566年西班牙派军前往尼德兰镇压,1568年导致荷兰80年战争的爆发。1579年尼德兰终于分裂成2个部份,北方7个省组合成了联合省的前身。1581年以后,荷兰在不同的时期内分别得到英国和法国军队的援助,而且荷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