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基于党的十八大后反腐败斗争在各省份取得的效果差异构造准自然实验设计,为理解宏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个体社会政治价值感知的变动逻辑提供了窗口。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期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政策效应评估,实证考察腐败治理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及其群体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腐败治理显著提升了民众的政治信任,反腐败力度越大,对民众政治信任的促增效用越强;(2)群体差异性检验发现,腐败治理显著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政治信任,但对高收入群体的影响微弱。上述研究发现表明,腐败治理对政治心理产生了积极效应,夯实了国家治理的民众政治信任基础。而且,腐败治理不仅能够在整体层面提高民众的政治信任,还可以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的政治信任差距。因此,实务工作层面,应着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关注腐败治理过程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当下中国,民众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相当明显,这种政治信任结构虽然说明政权合法性依然牢固,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民众信任却影响了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这种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文章从历史文化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制度主义三个角度对民众偏信中央政府进行了解释,从政治图像、政治接触与经济增长机制三个方面对形成这种“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生成结构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3.
从政府信任的视域看,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建构了民众对政府的初步信任。实行政府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遏止权力腐败、塑造廉洁政府的有效利器是提升政府信任的长效机制;是赢得民心、夯实我们党长期执政基础的重要环节。以"中国国情"为由延阻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与世界大势及时代潮流相背离。  相似文献   

4.
制度是信任的基石。传统社会的政治信任是人格信任,而现代社会则是制度信任。构造长期稳固的政治信任基础,须依靠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民众政治心理的真实写照。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对红军的认同和信任、对革命斗争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正确把握民众政治心理,是革命形势研判和政治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宣传和革命事业的动员。把握民心向背、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政治合法性分为规范主义和经验主义两个基本的研究范式。政治合法性的规范主义范式强调政治秩序的“价值”而非认同的“事实”;而经验主义范式则强调,由于无法证明价值体系以及价值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关系的真实性,所以在合法性问题上没有真理可言,只要政治共同体成员在忠诚的基础上对政权能够支持,就有合法性,而不管政权的性质如何。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拥有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但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巩固其长期的执政地位,必须在规范和经验两个方向上做出努力来获得更深刻的执政合法性。因为从短期历史来看,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由经验的政治认同获得的政治合法性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从长期历史来看,规范的政治合法性对巩固执政地位具有更持久的支持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韦伯认为执政合法性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形态建立乃至构筑政党执政安全的基础 ,这个基础不坚实 ,就会出现哈贝马斯所预测的合法性危机 ,执政党必须加强政治“投入”,赢得民众的持续认同。中国共产党要在执政合法性建设成就的基础上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现意识形态主流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民众利益最大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实现政治权力民主化 ,进一步铸造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困境的重要表现是民众政治信任的衰落,这从根本上推动政治信任研究的兴起。政治信任研究的深层逻辑是:它与公共权力、良善秩序和有序公共生活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政治信任研究大体上是围绕文化和宪政两种主要范式展开的,两者差异明显,但又存在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信任对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对教育本身的信任,能够唤起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育内容的信任,能够保证受教育者的虔诚接受;教育主体间的信任,能够促进教受双方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摆位失当,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理论传播的内容失真、课堂内外的现实反差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感的建立。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任建设,必须提升科学理论的传播效果,发挥真理的说服力量,必须增强政治教员的自身修养,发挥人格的感召功能;必须强化依法治军的贯彻力度,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必须建设军营内部的诚信文化,发挥环境的熏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政党认同是政党成员和社会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政党归属感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它一定程度地决定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民众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与载体。执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关键,取决其执政的业绩。在政党认同问题上,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纷争将长期持续。  相似文献   

11.
从前后十年间两波全国性问卷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多数民众眼里,国家治理的能力与绩效危机并未显现。民众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评价普遍较高,但"央地差"明显;而对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经济形势、民众生活保障等四个方面的治理绩效,民众的评价也总体良好。回归分析表明,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对我国公民评价国家治理均有显著影响。不过,公民的政治情感对于政府信任和官员信任之间存在着"区隔",政治认同在制度认同和制度能力认同之间也存在着"区隔",前一"区隔"反映了当下中国"官民对立"的现实以及中国政治传统中"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文化传统,后一"区隔"则反映了民众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2.
党的政治认同包括民众对党的领导地位、政治价值、执政能力以及现行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认可与支持,其取决于民众对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防疫工作的成效影响民众对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而民众对党的政治认知、情感和评价又影响防疫工作的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的防疫理念、科学的防疫态度和务实的防疫举措、良好的防疫效果赢得了基层民众、医务工作者、社会进步人士和世界相关组织的政治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防疫工作中获得政治认同的现实启示有: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先进的理论引导群众;以务实的举措造福群众;以良好的成绩取信群众。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兴起构建了一种新的政治生态,它给政治信任的重塑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培育政治信任,政府要通过网络来扩大公众的有序理性政治参与、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同时,注重公平等价值的实现,并推动公众的政治信任从人格信任走向制度信任。  相似文献   

14.
县级政府是国家进行统治和治理的基础,民众对县级政府的政治认同关系到整体社会稳定。基于重庆市三个区县的实证分析发现,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和对县级政府的信任度较高,对县级政府的工作满意度还有待提升。只要继续改善和提升政府工作绩效,维持县域政治稳定仍然具有相当的民众认同基础。但是,民众倾向于将社会问题归因为县级政府的“归因导向”极易将县级政府推向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为此,县级政府仍然需要提升政府公信力以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具有突出的"逆向参与"品质,能提升民众的情感型、利益型、效能型政治信任,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大力开展心理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主要经验有:发挥军事行动的心理攻击效能是实施心理战的基本原则;主动的政治心理攻击是取得心理战胜利的基本途径;强化思想政治优势是进行心理防御的重要法宝;积极的战场鼓动是激励官兵士气的有效手段;争取战场民众支持是取得心理战胜利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当前政治信任面临的困境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从价值层面来说,需要塑造核心价值体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从制度层面来说,则应理性地探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确立构建政治信任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的全面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实现社会稳定特别是政治稳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治认同在实现政治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前提,是政府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有利于政治系统稳定性的维系。增强政治认同促进政治稳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二是加快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三是树立国家整体认同标准,培养公民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舆论引导工作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管理成为国家重要关切问题的背景下,要大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在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要把握好以下“四大法宝”:以第一的能力赢得先机;以人格的魅力赢得公众;以坦诚的内力赢得媒体;以求真的魄力赢得信任。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均开展了大规模的选举运动。分析其政治功能,在民众方面,它促进了根据地民众的政治动员,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培养了公民的民主观念,加强了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监督;在共产党自身方面,选举运动使中共宣扬的民主理念和民主价值得到落实,它是根据地政权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且对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