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往往是"女性化的",而女性又经常是"自然化的"。多丽丝.莱辛注重与女性相关的自然、社会、心理、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注重男女之间平等而理智的对话与交流。本文以《裂缝》为例,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着重揭示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在父权体制下,男性对女性、人类对自然的不公正的压迫,从而体会莱辛作品中所期待构建的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共生的生态理想,试图唤醒人类心中的生态意识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她认为统治女性与统治自然有着极其相近的关系,对造成统治、压迫妇女和自然的以西方“父权制”文化和传统理性主义中的“二元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男性沙文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以环境运动的产生为起点,分析了在环境运动影响下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从而追溯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它们在推动女性主义运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对女性和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存在很多分歧。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应该拒绝她们的身体以及她们与自然的联系,强调超越女性的他者性,梳理女性主体意识。生态女性主义则认为妇女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妇女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相互联系的工程,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下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  相似文献   

4.
语言系统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为语言的认知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社会中女性和自然同为他者,二者之间是一种象征关系,形成"自然-女性"的隐喻思维。"自然-女性"的隐喻思维是导致性别歧视与自然歧视的根源,在语言上表现为两方面:自然女性化和女性自然化。要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关系,一要改变文化和社会观念,二要建立一个生态的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都采用了解构主义的方法,分别反对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压迫女性的男权制度,所以两者自然地结合为生态女性主义。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自然有某些固有的共同特质,所以女性天生就更接近自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应当认为女性与自然因为受到同一套统治逻辑的压迫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命运共同体是后天建构的,而非先验的、本质主义的。正确认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将生态女性主义的视野扩大到一切受压迫的"他者",包括女性、自然、有色人种、非异性恋、非西方国家、底层民众等,促进各类"他者"之间的联盟,进而解构统治逻辑本身并最终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在小说《虹》中以其丰富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工业化社会中一家三代人的情感生活,展示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水乳交融的关系,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尤其是自然和女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媒介是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了"天然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阐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是实践自然观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9.
马恩基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两个和解"的命题,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以生态经济引领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转变,在科学的"物质变换"中促进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促进人以生态文明为要旨的全面发展,完成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高级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不仅包含着自然实体意义上的神性自然观和物性自然观,还包含着自然非实体意义上的人性自然观。其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和谐一体的本真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观,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寻皈"返乡之路"提供了一条极其有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