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社会稳定风险滥觞于邻避项目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民众的风险感知使他们获得了权益觉醒;而权益诉求的制度化表达效果堪忧,为延伸出民众行动的非制度化转向提供了契机和空间;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知觉的基础上,"领袖人物"的资源动员与媒体的话语塑造,造成邻避情结的激发以及向"力避"行动的转化。所以,基于邻避项目的损害事实,邻避设施和民众的"相处"需要体现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才能从机制上防止抗争事件的再生产;在信息爆炸和网络传播失真逐渐为民众认知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有能力弥补信息不对称、促进风险沟通与规避。  相似文献   

2.
邻避冲突是围绕邻避设施的选址、建设和运营所引发的冲突。城市邻避冲突有风险,它是因城市邻避设施风险所引发的风险,是相关民众与地方政府互动不良的结果。它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积聚过程,从对地方政府围绕邻避设施的决策开始,历经质疑地方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利益诉求表达的受挫等环节,因之所引发的焦虑不断在相关民众内部积压、升腾,最终在特定节点爆发,引发邻避冲突,社会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它导致社会失序,也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城市邻避冲突需要规避,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需要预防,为此我们应认真考察其积聚机理,处理好各个关键环节,既要改进决策机制,确保决策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又要精细补偿机制,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还要完善沟通机制,确保全过程的沟通渠道畅通。  相似文献   

3.
邻避冲突为何能发生重大转折,由“僵持不下”到“皆大欢喜”?为解释这一转折过程,论文从过程视角构建“回应性软化”解释框架,并结合L县S镇变电站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发现:当邻避项目建设中面临财政资金与补偿政策限制等刚性约束的“硬结构”时,基层政府会在回应民众诉求的同时,对政策系统内外部的多方主体采取认知、态度、情绪、利益等方面疏通的“软策略”,即“回应性软化”;通过预软化、再软化与软化术,最终润滑了邻避项目政策执行,促成邻避冲突发生转变进而得以成功化解。“回应性软化”是邻避冲突情境中基层政府的策略选择,又是邻避冲突治理的主要解释变量,可进一步丰富邻避风险治理的工具箱。  相似文献   

4.
邻避情结是导致邻避效应频繁产生、难以根治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将邻避情结归因于框架依赖,并从框架依赖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种邻避效应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分析的新范式。邻避效应的生成,是周边居民框架依赖作用的结果,周边居民对邻避项目建设容易忽略正外部性,习惯将负外部性作为参考点,并评估自我主观价值,在主观损失价值主导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反射效应,表现为反对邻避项目建设。治理邻避效应,关键在于干预周边居民的框架依赖,可通过消除周边居民的框架依赖或调整框架依赖下周边居民的主观价值状态,促使周边居民主观价值状态由损失主导转变为收益主导,激发确定效应,引导周边居民不再反对邻避项目建设,达成化解邻避效应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5.
环境类"邻避"风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隐患,而"邻避"决策中的信息公开不足、民主参与受限与法律机制尚不健全则是产生此类风险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化解环境类"邻避"风险,应该以公开为逻辑起点、以民主为行动指向、以平等为程序保障,通过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构建法律机制等路径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风险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认识和判断风险时所发生的某种偏离或偏离倾向;突发事件中,个体对风险认知的偏差可分为四个类型:归因偏差、直觉偏差、信息处理偏差、主观概率估计中的认知偏差;讨论风险认知偏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民众认知特点的了解,不断完善风险沟通的程序和方法,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7.
由选址问题引发的邻避运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自回归后第二个五年来,具有邻避特征的公共设施选址争议在寸土寸金的澳门日益增多。本文以澳门美沙酮服务站选址争议为个案,从风险认知和决策模式两方面分析了社区居民反对政府选址政策的原因,进而提出在社区层面引入参与式治理,期冀从源头上应对邻避抗议运动。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第一,对邻避运动的关注,能够拓展澳门既有的抗议研究;第二,对邻避运动的治理,能够为参与式治理的社区实践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中的风险沟通研究:一个失败案例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每一项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与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大规模的科技应用,但公众对科技潜藏"副作用"有着不断加深的认识,这些认识为大规模"邻避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恐惧与焦虑情绪土壤。化解公众疑虑情绪是避免"邻避运动"危及社会稳定的前提,这一事实提供了一条通过强化风险沟通、改善公众参与进而提高公共政策安全性的可能路径。广东茂名PX事件为如何有效进行风险沟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江苏政协》2013,(3):27-28
<正>邻避矛盾,是指居民或所在地单位,因担心可能存在环境风险的公共设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采取情绪化的集体反对行为。邻避矛盾的发生,不仅会延误公共设施项目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还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为此建议:一、公开信息,主动取得群众理解支持  相似文献   

10.
邻避项目修建不仅是隐蔽在实验室里的技术问题,更是一项必须经得起公众审视的社会议题。整合科技面向与社会面向,以"知识供给"为切入点,对中国邻避项目的决策历程进行回溯,提炼出"基于知识遮蔽的威权型决策""基于知识涵化的说服型决策""基于知识竞争的博弈型决策"三种范式。通过对三者特征与短板的梳理,提出我国应构建"基于知识共塑的协商型决策"新范式,并从决策理念、决策主体、决策机制三个维度搭建该范式的基本框架,以期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新的行动指引。  相似文献   

11.
邻避问题伴随着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在各地不断涌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发展。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地方政府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忽视了邻避事件中社区方、项目承建方等其他重要行为主体对邻避问题治理的影响。作为居民邻避诉求的一线处理主体,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社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基层准行政组织"的双重角色属性要求其在邻避问题治理中,要同时应对社区居民的邻避诉求和上级政府的维稳压力,这制约着社区居委会参与邻避问题治理的效力。研究以S市地铁修建引发的Y事件为实证案例,从嵌入性视角对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参与行为进行解释,发现社会网络嵌入影响着居委会在邻避事件不同阶段的角色选择和参与策略。为了进一步发挥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将社会网络嵌入保持在适当强度,推动社会网络嵌入由"单向度"向"双向度"转变,构建地方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邻避问题治理机制中的"协作"关系,促进社区居委会的"自主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泽 《中国人大》2014,(8):54-54
邻避效应(Not-In-My-Bark-Yard)是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盼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相似文献   

13.
马艳 《长白学刊》2000,(2):22-24
风险利益是笔者从利益角度探讨风险问题而提出的经济范畴,是指在不确定的经济活动中,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索的作用使利益主体可能获得的那部分期望之外的超额利益,或可能蒙受的那部分意料之外的利益损失。...  相似文献   

14.
甘凤 《传承》2012,(2):36-37,91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个体的农户逐渐变成直接面向市场的主体,开始面对市场带来的风险。随着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加深,由此产生的市场风险也更为复杂多样,而且各种风险相互影响,导致农村产业发展面临潜在的巨大威胁。必须提高风险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进而更好地做大做强农村产业,保障农村、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以民族为场域的族群治理转向以民众为主体的政府治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政党治理的显著特征。其中,民族地区特有的族群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理念、文化习俗等无疑会增加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的执政风险。所以,从政治结构、公平模式、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群体性事件等角度逐一剖析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的风险,提出既符合全国整体发展趋势又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风险化解思路就成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弱有所扶”是民生与社会保障的重点议题。当前,各界对如何实现“弱有所扶”高质量发展还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在架构认知、体系评价与路径识别上存在分歧。文章构建基于风险、功能整合视角的“弱有所扶”分析框架,厘清“弱有所扶”目标群体及政策轮廓,科学评价“弱有所扶”政策体系发展历程和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弱有所扶”政策体系以自然、经济和社会弱势群体为政策对象,由保护政策和预防政策构成,从架构设计、管理治理、政策执行维度上看,“弱有所扶”政策体系承担了重要的兜底保障功能,但仍面临政策交叉缺漏、主体定位不清、保障不足不公等难点。文章认为“弱有所扶”政策体系应锚定建设目标,完善一体化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共治的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弱势群体保障水平和福利公平。  相似文献   

17.
对现有文献资料与环境抗争事件探析得出,政府招商引资中爆发环境抗争具有“政府招商引进化工资源类企业—企业投产排污政府监管不严侵害民众生命利益—民众向事件主体诉求未果爆发环境抗争”的逻辑结构.西北地区强烈的经济发展愿景,复杂的民族关系,脆弱的生态环境,民众较强的环境意识是诱发环境抗争的风险因素.防控西北地区环境抗争发生,政府应减少和摒弃高污染企业进入西北地区,提高政府企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境保护和补偿民众的资金力度,畅通民众权利诉求渠道,加强NGO、专家和舆论媒体力量等五个路径.  相似文献   

18.
立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双重审察发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流程包括设计项目、编报预算、组织购买、履行合同、绩效评价等五个环节。针对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表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涉及购买主体、承接主体、消费主体和评价主体等四类主体。其中,购买主体、承接主体和评价主体都有特定的构成范围,消费主体则因公共服务的不同或行政区域的差异而存在一定差别。流程—主体分析框架为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识别和防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提供了一个相对有效的结构化的解释图式,有助于增强风险识别与防范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流程—主体的分析框架可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风险,且这些风险由不同的主体所引发。从适用限度来看,流程—主体分析框架至少可以扩展到对所有政府行为和人为风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经济中,投资活动无处不在。为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人们接触到的资产投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利用资产在银行储蓄直接获得无风险的收益,有的则直接进行风险投资,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获取收益。投资者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化的收益,但收益与风险是投资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偏离其预期收益。因而,投资者就要在收益与风险的基本矛盾中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20.
陈发桂 《岭南学刊》2009,(6):112-115
具有参与方式的自然性、动机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非理性化、行动后果的不可控性等特点的应激性群体事件中无组织化民众参与,蕴含着较大的社会风险:缺乏具体的磋商对象,容易导致局面失控;形成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恶性对抗关系,削弱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政府对此类事件的惯常处理模式,产生极强的负面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