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机病毒 (Computer Virus)是指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种指令或程序代码。它具有可隐藏性、可传播性、可潜伏性、可激发性和巨大危害性等特征。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更易于传播,其危害性更大。因而,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网络环境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因此应采取的立法对策。   一、网络环境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的现状   计算机病毒最早产生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已达上万种之多…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检察机关的计算机应用也由单机应用发展到网络应用,许多单位都已建立或正在建立本单位或本地区的检察信息系统。随着检察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也给各级检察机关的信息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一、计算机病毒目前对计算机病毒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简单讲,计算机病毒就是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存在,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破坏作用的程序软件。它具有危害性、传染性、隐蔽性等特征。以其对…  相似文献   

3.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治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未联网计算机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主管全国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 51号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已经 2000年 3月 30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公安部部长 贾春旺   2000年 4月 26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治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相似文献   

5.
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创造了电子计算机,而计算机病毒也随之出现。1983年计算机病毒首次被确认以来,直到1987年,计算机病毒的危害逐渐凸现,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国于1989年发现计算机病毒。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具有特殊…  相似文献   

6.
当前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计算机犯罪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而在各种计算机犯罪中,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犯罪正逐渐显示出其破坏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我国于1997 年3 月14 日通过的新刑法第286 条第3 款对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犯罪加以规定,为我国以刑罚手段惩治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从刑法理论的角度分析该罪的构成特征及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皮勇 《法学评论》2004,22(2):49-53
计算机病毒属于破坏性程序 ,严重威胁信息网络和信息社会的安全 ,具有主动传染性、潜伏性和触发性、破坏性等基本技术特征 ,危害不特定的、大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病毒本身固有的属性。我国刑法把使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破坏的行为 ,作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一个方法行为 ,而没有把它区别对待。应将恶性计算机病毒相关犯罪与普通计算机病毒相关犯罪相区别 ,设立故意传播恶性计算机病毒罪和制作恶性计算机病毒罪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它能家微生物学所称的病毒一样,繁殖、传播,造成计算机系统损害。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性很强,每当装入受“感染”的磁盘,或者安装受“感染”的计算机系统,这种计算机病毒就会开始在电子网络或者各种兼容计算机系统之间传播。据不完全统计,88年美国约有9万台计算机被计算机病毒感染,而仅88年11月份因病毒感染造成的损失就超过31亿美元。去年计算机病毒开始在我国流行,为了促进我国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防止计算机病毒在我国进一步泛滥,我们应当重视其法律防治工作。一、制造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民事侵权行为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它的四个要件是认定制造和故意传播计  相似文献   

9.
《中国律师)今年第4期刊登了周明先生的文章《软件产品的正当防卫──从KV300L++事件谈起》(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1997年6月江民公司在其反病毒软件KV300的L+十版中设置逻辑炸弹一事,不是违法行为,而是正当防卫行为。笔者与周文观点不同,现将观点阐述如下,希望得到周明先生以及广大专家、读者的批评指正0回l.虽不是计算机病毒,但却是“有客数据”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安保条例”)第23条规定,对“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给予行政处罚。这里规…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或者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相似文献   

11.
科技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已广泛普及,而计算机病毒也相伴而生。利用计算机病毒实施犯罪及造成的巨大危害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引起重视。用刑法手段对此类危害行为进行调整已摆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2.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治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3.
新华 《法治纵横》2011,(6):16-17
近年来,方便快捷、价格相对便宜、节省逛街时间等优势使网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百姓消费的新选择。但随着网上消费的流行,某些计算机病毒集团也瞄上了互联网,他们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程序,控制计算机来窃取财物,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计算机上处理业务已由基于单机的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发展到基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复杂的内部网、外部网、全球互联网的企业级计算机处理系统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泛滥,黑客的入侵,防不胜防。本文将对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杀毒市场的发展前景,在互联网时代,某些计算机病毒能够在数小时内传遍全世界,对电子银行、网络通讯、在线交易、网络教学、网络电视等大量行业造成重大损失。据估计,仅2003年,蠕虫和病毒给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120亿美元。这笔损失尚不包括虚拟损失,例如,蠕虫、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侵占的计算机空间、计算机时间,耗费的用户和网络公司工作时间等。  相似文献   

16.
魏瑞红 《法制与经济》2010,(8):64-64,66
图书馆的网络安全是图书馆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本文从计算机病毒对图书馆网络的危害性出发,具体分析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并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世界第一起恶性计算机病毒案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8月31日,我国公安部发出通知:最近,我国部分地区发现一种称为CIH的恶性计算机病毒,许多计算机应用单位被此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损失,不仅使大量数据丢失,而且损毁计算机硬件,甚至将计算机主板上的芯片破坏。该病毒发作的时间为每月26日。9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中播出了CIH病毒的传播情况和公安部的通告。一时间,计算机经销商和计算机用户风声鹤唳,一片惊慌。这是自计算机诞生以来第二起大面积的恶性病毒案件。世界上第一起恶性病毒案件发生在1988年,它是由“蠕虫”病毒引起的。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蠕虫”病毒攻击…  相似文献   

18.
在计算机领域,用"黑帽"比喻黑客、网络入侵、计算机病毒等阴谋诡计。如今,作为计算机黑客盛会的黑帽大会是世界上了解未来安全趋势的最前沿信息峰会。每年的7月27日,全世界隐藏在计算机中的"幽灵"——黑客都会惊蛰而出,赶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凯撒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通过非法使用计算机,编制、篡改或盗用计算机程序或数据;以不正当地输入计算机数据的手段,侵吞公私财物,非法获取信息以及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计算机系统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域名抢注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制造着许多新的麻烦。象什么“黑客”、“电子邮件炸弹”、计算机病毒、有害信息、计算机犯罪……无不在向网络世界的秩序发出挑战。其中,“域名抢注”就是一个由网络带来的新问题。  一、域名抢注问题的产生“域名抢注”一词最早见诸于国内大约是在1995年底。此时距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开通仅仅半年。据有关统计,到了1996年,我国已有600多个著名企业和商标在互联网上的域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