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移"孝"于"忠"是家庭伦理向政治伦理的延伸;忠孝难两全是古今共有的道德难题;"孝""忠"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孝""忠"观,需要坚持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领军人物熊十力之所以依据《礼记·礼运》里的两段"子曰"名言,凭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抨击文武周公、早年孔子以及主流儒家倡导的"天下为家"的"小康礼教",主要就是试图揭示后者在深度悖论中包含的"自私之流毒"与"移孝而作忠"两大严重弊端。他的这些"衰年定论"构成了两千五百年来儒家思想史上最富于原创性的自我批判,对于我们今天克服传统儒家的负面糟粕、弘扬儒家传统的优秀精华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诗经》中的怨刺诗,尤其是政治怨刺诗是我国忠谏传统的思想层面的源头之一,而我国历朝历代沿用的谏诤制度,是忠谏传统的现实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诗经》批判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忠谏传统在思想和现实两个层面上都带有明显的批判特征,表明中华民族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并不缺少西方哲学所强调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国社会最基本和重要的伦理范畴,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特别关注,他从"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等多个层面创构了一套儒家孝伦理思想,成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孔子儒家"孝的文化"科学内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对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泸女子甲和奸案是《奏谳书》中涉及不孝罪的两个案例之一,由此可以一窥汉初对"不孝"的认定标准。武帝时期,董仲舒春秋决狱将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引入到与"孝"有关的犯罪的考量中,对罪与非罪做出了重新界定。这一变更体现了运用儒家经义以个案衡平的方式对由秦律继承而来的法律体系进行逐步变更。  相似文献   

6.
赵雅玄 《工会论坛》2011,17(3):160-163
儒家孝伦理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儒家孝伦理对百姓生活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百善孝为先,有利于建设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孝为元德,有利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秉承敬老美德,有利于弘扬敬老新风;坚持孝忠有度,有利于发扬博爱精神。但是,儒家孝伦理对百姓生活也存在着消极影响。我们应当批判继承儒家孝伦理,建设当代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孝的思想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孝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孝作为儒家核心理论之一,倡导"百善孝为先","君子立身,孝字为本"等理念,不仅对当时社会,而且对后世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也影响深远。我们应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孔子的孝思想,寻求其合理成分,挖掘其现代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9.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儒家之“忠”的含义儒家“忠”的思想主要阐述的是臣民对君主和封建王朝的关系 ,它蕴含丰富的含义。首先 ,儒家之“忠”体现了君臣关系的双向要求。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孟子也宣称 :“君之视臣为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为犬马 ,则臣视君为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孔、孟二人强调的都是君臣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 ,特别是君主要在这一关系建构中发挥主要作用 ,由此看来 ,儒家提倡的臣民忠君是以君对臣民尊重、爱护为前提。其次 ,“以德服人”是儒家之“忠”的又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1.
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从行为主体、行为关系、行为目标和行为要求四个方面,可以较全面地把握并阐释其合理内涵。在当代社会践行忠德时,需要注意合理处理忠与孝、小团体主义与坚持集体主义、自我实现与报效祖国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西方思想史,集体主义教育几乎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并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受不同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其发展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下面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西方集体主义教育作简要概述与比较。一、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一)剥削社会的整体主义教育。中国剥削社会的集体主义教育是以儒家整体主义思想为基础,围绕对集体与个人关系问题的认识展开的,故可称之为整体主义教育。早期的思想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论述,他们大都主张整体利益至上论。儒家伦理思想集中体现于“孝”、“忠”、“节”三个德目之中,这“三…  相似文献   

13.
论董仲舒的五行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之间具有相胜与相生两种作用。战国后期,邹衍根据五行之间的相胜(相克)作用解释历史朝代的转移。西汉中期,董仲舒创立了五行相生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作用解释儒家“忠”、“孝”的人伦准则。董仲舒以天之五行解释人之五官、五常、五事,把五官、五常、五事组入到五行构架中形成了“五行范式”。  相似文献   

14.
妱于孔子、兴于汉儒、臻于程朱,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的儒家学说,本质上是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特色的社会伦理学。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大学之道,目标直指以“仁”为本的人格理想。由此生发出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慈等一整套伦理纲常,构成了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绵延数千年之久的超轻定的内控制系统。起于汉代的“三纲”则一纲举而万目张,完成了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共曰“三纲五常”的儒教规范体系。 这一良莠杂陈的庞大的社会伦理学体系,由于长期被用作封建统治阶级奴化子民的工具,早在西学东渐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便开始声名狼籍,五四时  相似文献   

15.
王权在传统中国有其特定的渊源并沿着具体的发展脉络逐步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王权至上并不意味着王权不受任何约束,它仍然受到制度、思想、乡土社会等不同层次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又与儒家的存在及儒学体现的精神力量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传统中国政治文明的独到之处。但王权至上在传统中国大一统政治中却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基础并没有受到撼动,王权在大多数时候和大部分领域拥有绝对权威,王权至上仍是传统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大学生中不断出现自杀、弑父、弑母的极端行为,是儒家孝道思想生命意识的缺失的表现。就此,文章提出弘扬孝道以抑制大学生极端不孝行为的四项措施:将孝道教育纳入生命教育的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将孝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以培养大学生对孝的认识、将孝道纳入操行评定体系以强化大学生孝的意识、将孝纳入校园活动体系以培养大学生对孝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跻春台》是清末川刻话本小说唯一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话本小说集,全集以劝善惩恶为宗旨,出现了大量的孝子孝妇形象以及与清末社会密切相关的孝文化。《跻春台》中反映出的孝文化与中国传统孝文化既有相同点,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其内涵包括延续子嗣是"孝"的最高宗旨、"孝"的更高境界是"善"与"孝"之间的平衡、父债子偿、家庭贫困时坚持行孝四个方面。中国的孝文化对海外亦有重要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的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历史各个方面影响极深。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要继承传统孝道中的爱亲、谏亲、尊老、光亲等优秀的一面,同时要抛弃其封建性的一面,如:移孝于忠,忠孝合一,重孝轻慈,父子相隐,厚葬久丧等思想。在现代我们要建设新孝道,要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格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更应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9.
人民至上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内核,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一脉相承,有着深邃的理论渊源和深厚的实践积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人民至上既作为价值理念又作为价值实践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方向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20.
"和而不同",是儒家提出的一个哲学理念和原则。坚持儒家伦理"和而不同"原则,其主要依据在于人类文化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根本要求和独尊自大的思想是固化僵死的思想。其核心内涵与意义则包括:一是儒家伦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儒家伦理与其他思想、文化、思潮等的协同关系.即"一"与"多"的协同;三是中和——儒家伦理之至高境界。"和而不同"这一儒家伦理重要发展原则,对于化解异质文化、文明问冲突.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诸多矛盾问题以及更深切地关注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