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人们对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认可、内化乃至尊崇、欣赏的心理倾向,最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  相似文献   

2.
袁小云 《求索》2012,(10):95-97
在"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意识形态几乎被人遗忘。齐泽克重拾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从自在的意识形态到自为的意识形态,最终到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存在,并着重研究了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假定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指出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场域,同时,整体性把握他的理论观点,并对其所谓的意识形态"幽灵"进行时代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祝平 《求索》2014,(7):4-7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的探讨不能离开“话语权”概念。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被削弱的挑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面临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未能实现现代转换等。重建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着力为政治稳定提供合法性论证,坚持与时俱进和中国特包。我们应该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建设更具包容性和亲和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高度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与认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压力。厘清客观条件所带来的挑战,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提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技术视角对资本主义展开激烈的生态批判:强调"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克服"技术决定论"的反生态学缺陷;纠正"技术中性论"的错误;坚决抵制"技术法西斯主义";实现技术的生态转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始终与制度批判、价值批判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技术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正确解决当前中国所遭遇到的现代性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虚假的意识形态,同时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指向人的终极关怀——人和人类的解放。立足于意识形态教育本身,当前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对于个体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促进个体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家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养成,推动社会各种利益的有效整合,凸显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软实力"的作用;对于国际社会中思想文化交流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中把握自身的话语主动权,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地位。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产生深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并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现代性的语境出发,研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并探析其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面临生存上的文化困境的问题,基于透视、揭露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之病症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拓展意识形态分析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解释模式。詹姆逊通过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梳理和评判,厘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的不足和缺陷,检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生成条件,从而建构出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三重视域”,实现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开展对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全貌,还原文化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和孕衍逻辑,识别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统治的渗透,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些可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须遵循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并驳斥各类消极、错误乃至反动社会思潮。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利益诉求多样化、观念交锋多维度、价值认同多元化的特征,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培育、崇尚、践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强化其作为国内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最可贵特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铸魂育人方面重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整体批判精神和批判路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贯穿了他们一生的理论生涯。他们在批判过程中充分论证了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揭示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阶级基础和相应的社会背景,并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品质和理性光辉,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轮功”问题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充分说明 ,在新的历史时期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而是错综复杂 ,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痛定思痛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一定要坚定 ,决不能妥协、退让。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决不能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封建迷信活动、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种种手段 ,都要给予坚持不懈的、有力的揭露批判和反击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同志认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肇始于启蒙理性反思的历史背景下,自建构伊始就包含着后现代的理论潜能。20世纪初,卢卡奇、本雅明、列斐伏尔等西马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研究的整体路径转向主体意识问题,具有强烈主体解放、物化意识形态批判、多维决定倾向的空间思想体系被建立起来。伴随着20世纪末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范式转向,哈维、索亚等人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引入了解构"元叙事"范式的后现代阶段,以反对归化还原、突出他者空间、祛除精神—物质二元论为总体思想进路。"空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阐述的重要论域,经由对空间问题的探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逻辑隐线显得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对德国公共领域话语权的阶级分化、公共性瓦解、合法性危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并代表了被压迫无产阶级大众话语权诉求。继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之后,伴随现代工业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揭示了意识形态大众传播商业化的资本逻辑,另一方面开始转向公共领域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权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而公共领域三大话语权分化下,"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核心价值引领,正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郭艳英 《前沿》2011,(24):41-43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当前却受到了众多制约。文章运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我们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推进中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及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制约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以时空分离为特征的微空间情境,为个体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体验。这种跨越时空的交往互动场域,越来越成为思想交锋的集中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无形战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顺应微空间意识形态生态的变化,重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模式和机制,进而打造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命运共同体,对于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高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科交叉融合、历史比较分析、建构互动交往认同模式、数学统计等,是进一步深化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要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研究,首先要明确界划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之源流的理论定位,其次要全面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文化的批判"与"主体的追寻"之共轭的演进逻辑,最后则要正确贯彻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民族性的价值"与"世界性的意义"之统一的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17.
2 0世纪9 0年代以来,围绕苏联解体的理论解释路线多元纷呈,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全球观念政治秩序重构中的种种不同的势力图谋。依循认识论逻辑,形形色色针对于"解体"的认知观念可分别划归到客观主义路线、主观主义路线、道德主义路线和历史主义路线之中。从意识形态类型上看,"解体"阐释成为马列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俄罗斯共产党以及俄罗斯戈尔巴乔夫支持者等彼此殊异的意识形态的目的性表达。苏联解体的中国解读表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重振主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认同和意识形态合法性信仰,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力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21,(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校是人才汇集、思想交流、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干部培训、理论研究、意识形态建设的职责与使命。做好党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培养优秀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新时代党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包括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互联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等。因此,必须通过掌握党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党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及创新党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等,全面加强新时代党校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19.
周峰 《学习与实践》2012,(9):95-102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承接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对掩盖在物质消费主义的表面繁荣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大众的控制已经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这是更为深层的理性控制。要脱离这种资本主义,就必须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对于正在建设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其所构建的理论形态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