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直被奉为做人的准则,圣人孔子就一方面要求“日三省吾身”,严于自律;另一方面则提倡宽恕对人。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便拈出了一个“恕”字。而后人也一直认为“宽则得众,能下人自有志,能容人是大器。”而愚总觉得“严于律己”固然必要,但“宽以待人”则不可一律而为之,有时“宽容未必总是美德”。  相似文献   

2.
刘夏 《传承》2008,(22):60-61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夏 《传承》2008,(11)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娇 《传承》2013,(6):80-81
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具有内在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正名""义""仁""忠""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薇薇 《传承》2014,(11):128-129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当仁不让于师"与亚里斯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否相同,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孔子的教育并不是专制的,孔子允许学生问难,并不是喜欢"不违"的学生。孔子面对学生问难时也是以理服人,学生因为尊重道理而尊敬老师。  相似文献   

6.
刘元 《前沿》2004,(2):164-165
本文分析了孔子伦理学说中的“仁”以及由其统率的忠、孝、悌、信、恕等思想观念。阐明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和糟粕 ,力图指出儒家伦理观的现代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超越“实用”之思——孔子诗学思想之再释与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11,37(2):78-85
刘若愚、李泽厚等学者认为孔子的诗学思想是"实用理论",这是囿于时代意识的成见。"《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诗学思想中最系统、最集中、影响也最大的诗学命题,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意见是《诗》"可以兴",即审美的优先性。孔子的诗学思想是重视人格修养之人生实践的生命诗学,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生命存在的完美境界,是其最高旨趣。这是一种"内在目的"论,而不是"外在目的"论。  相似文献   

8.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孔子诞生和儒家思想产生的文化基础,也是两千年来所有海内外华人亲近孔子、追寻思想之根、寻找精神归宿的家园。深入分析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密切海内外华人关系中的作用,对于推动侨港澳台工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的日子里,孔子给弟子们讲仁,讲见义勇为。其弟子宰予问孔子有人落井,跳下去救是仁和见义勇为,不救是见死不救是不仁。孔子回答说可以用其他办法救。据悉,这就是"见死不救"的成语表达。可见,早在当时,孔子就已经点明了"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仁"。所谓"不仁",  相似文献   

10.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11.
孔子治学思想是孔子认识论和教育思想的突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孔子世界观复杂矛盾的背景下,这一部分又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倾向,特别是其中的乐学观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一一解析《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治学思想,彰显其当代价值,应是建构现代治学学的一件基础性准备工作,也有助于思考认识论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历来认为,孔子当年离开鲁国到列国去是"周游列国"。本文从考察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孔子到各国的作为,以及孔子在途中所遭遇的种种灾难,说明他不是"周游列国",而是为着传播"仁政德治"的理想去"寻访列国"。目前,全国冒出了多个孔子问津处,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如湖北武汉新洲在西汉时期挖出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在邾城建亭修庙,首创问津书院,硕学鸿儒来问津书院讲学,清代康熙、嘉庆皇帝给问津书院题写金匾,以及问津书院的文脉影响深远等充足史料,确认孔子当年在武汉新洲问津。  相似文献   

13.
杨明 《今日民族》2021,(11):41-43
在谈文庙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孔庙. 孔庙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文庙,它里面供奉的不是神佛,而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教育家孔子.历史上,专门用来祭祀孔子的庙宇便被称为孔庙.而从唐朝开始,天下州县学校与孔庙合为一体,此种兼具祭祀孔子与学校教育功能的孔庙,便被称为文庙. 文庙的建筑格局是相对固定的,一般来说,最南面是一面红色的照壁,称为"万仞宫墙",其两侧为进出文庙的大门——"礼门"和"义路".  相似文献   

14.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天涯社区"论坛"两个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跟帖作为研究文本,探究了在网络给予宽恕状态下(不存在现实中的道德不安感),当代青年对徐本禹支教这一被社会道德所高度赞扬的行为的态度和看法.研究发现,基于道义行为的逻辑,绝大部分的网友都认为徐本禹的行为是"高尚"的;而基于经济行为的逻辑,网友们理性地考虑着行为的投入与产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吕海滨 《求索》2012,(7):205-207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其它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学说,主张人与人之间"爱无差等"、普遍的爱、平等的爱、无差别的爱,但墨子的"兼爱"并不是不分善恶的爱。墨子"兼爱"思想具有平等性、相互性、博爱性、"义"与"利"统一性和可持续性。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在培养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使人们远离"道德冷漠"、构筑诚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很多方面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长安 《求索》2012,(1):124-126
孔子在一个"礼崩乐坏,文质分裂"时代中,想要重构礼乐的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周公制礼乐降低了礼乐文化的传统巫术色彩,孔子对礼乐文化的重构,则是是从自己对社会,对人的理想追求出发,强调音乐的娱乐审美功用和社会政治功用。本文分析了孔子的音乐精神娱乐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的一些内容,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对音乐极为痴迷,但是,孔子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否认音乐并不是享乐的,而是有着个人教化作用和治理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感悟宽容     
<正>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一种美德。当然,宽恕伤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胸襟。就像一本书上说的,“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是不断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仇恨自然没有容身之处。”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高度概括了孔子基本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中"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巨大的道德意义。从个人修养角度来看,"礼"不仅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仁"这一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还从敬、让、忠、恕、孝、信等多个角度对君子的言行做了符合"中道"的具体规定。不仅如此,"礼"还通过发自内心的真情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通过祭祀的方式提起人们诚敬的道德情感,从而对古代宗法社会的安定有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