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徐启基先生在《中共党史研究》杂志1996年第6期上著文,评价瞿秋白的绝笔诗认为:“这首绝笔诗,反映了这样一种健康思想:他由于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虽身处逆境也不忧伤”。笔者对这一结论略有不同意见,现提出以下看法就教于方家。瞿秋白的绝笔诗题为《偶成·集唐人句》,由序、诗和跋语组成(此处不再赘引),其中叙述了夜梦景象、翌日因感读诗、集句得诗与临行言志的过程。全篇记述完整,思路清晰,、文字精炼,是我们研究霍秋白当时心境和理解这首诗的第一手资料。同样,瞿秋白在狱中所写的长文《多余的话》和其他诗作,也是…  相似文献   

2.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1935年被捕后在国民党狱中留下的一篇特殊文字。没有这篇《多余的话》,以瞿秋白对革命的贡献,以他慷慨赴死、义薄云天的英雄壮举,毫无疑问应牢牢镌刻在共和国的烈士纪念碑上。然而,正是由于这篇《多余的话》,使得瞿秋白身后并不安宁,荣辱毁誉,大褒大贬伴随了他几十年。那么,瞿秋白为何要写《多余的话》?这是“叛徒的供状”吗?它真的多余吗?读罢此文,相信你会对瞿秋白以及他的《多余的话》有更公正、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自研究瞿秋白那天开始,瞿秋白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就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了瞿秋白在1935年5月22日写下的《多余的话》,广泛寻找并研读了学界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诸多评论。《多余的话》让我一次次越读越感动,深惜烈十之不幸;有些评论则让我越读越难过,哀叹世人之不解。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曾多处讲到“历史的误会”,归纳为:时代潮流的偶然机缘,将他推向了政治的彼岸,当陈独秀退出中央之后,又“取陈独秀而代之”;“一个平凡的文人,竟虚负了某某党的领袖的声名十来年”。据此,史学界大多认为《多余的话》中包含着消沉、灰暗的东西。显而易见,如何认识瞿秋白提出的“历史的误会”这一问题,对于评价他及《多余的话》是为关键。为此,弓力特以《评瞿秋白的“历史的误会”》为题撰文说: 瞿秋白对马列主义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革命问题也提出过一些正确的主张。他留俄入  相似文献   

5.
正《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密写的遗嘱。作为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从狱中发出的信,几乎都加了密,如他被俘后写给鲁迅和周建人的信用的是化名、暗语,采取了周密的安全措施。作为遗嘱,瞿秋白更是充分发挥其语言文字才能,留下了诸多关键词作为导读。标题、引言与序言的解密读懂了《多余的话》的标题、引言与序言,也就进入了读懂瞿秋白遗嘱之门。(一)标题:多余用"多余的话"作为遗嘱的标题是瞿秋白的深思熟虑之选。"多余"通常理解是可有可无甚至累赘之意,但《辞海》对"余"的解释是"剩"。于是"多余的话"也就成为  相似文献   

6.
自研究瞿秋白那天开始,瞿秋白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就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了瞿秋白在1935年5月22日写下的《多余的话》,广泛寻找并研读了学界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诸多评论。《多余的话》让我一次次越读越感动,深惜烈士之不幸;有些评论则让我越读越难过,  相似文献   

7.
张家康 《党史文汇》2002,(11):23-27
瞿秋白罹难已经60多年了,他在就义前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最后遗言———《多余的话》。这份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历史文献,将他自己涉身人世、投身革命的经历、感受,毫无保留地直抒出来。瞿秋白将其称之为“最后的谈天的机会”。他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然而,正是这些“内心的话”,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历史困惑和话题。但是,只要我们置身于产生《多余的话》的历史场景中,就会对作者的生命苦旅有些真切的体味,就会对《多余的话》的迷疑有一个正确的解。我离开了“自己的家”瞿秋白出生在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官宦…  相似文献   

8.
论突破和“否定”是更好的继承与发展简明才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这样一个原理: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的表现,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它是肯定与保留旧事物中积极东西的否定,体现了事物...  相似文献   

9.
读完第一期《党的生活》刊登的“他们这样做值得不值得”一文和主持人的话后,也想谈点看法.秋思同志在文章中说,一家  相似文献   

10.
读了陈四益先生的《说戏两题》(《前线》2000年第4期)受到启发,也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商榷。除四益在文中说,包公等清官纯粹是幻想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清官戏等文艺作品就成了“瞒和骗”的产物了。此说把清官戏和清官形象一棍子打死,似有不妥之处。需要从历史上作详细分析。我以为,首先不能否定清官的存在,因为这是历史事实。包公、海瑞等都是历史人物,无法否定。鲁迅在谈到‘冲国的脊梁”时,也肯定过那些“为民请命”的人物,当然也包括清官。这些清官虽然都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但却同时也是为…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两份名单,一份是王云锦、刘福姚……另一份是顾炎武、蒲松龄……多数人对后者耳熟能详,而对前者则十分陌生。其实,前者都是清朝的科举状元,后者则是同时代的落第秀才。曾经显赫的却寂寂无闻,曾经落寞的则与日争光。历史表明,考试只能定一时之胜负,真正能留下英名、有所成就的,靠的是嘉言懿行和才具事功。  相似文献   

12.
齐友 《前线》1993,(17)
古往今来,不乏充满道义激情地议论和抨击金钱的杰作。它们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对金钱的不同心态。有肯定也有否定,有崇拜也有蔑视,有嘲弄也有恐惧,有理智的深刻审思,也有情感的病态发泄,展示了人们在金钱面前既困惑又无奈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灵上的动乱,显然是对人的理智的挑战。莎翁名著《雅典的泰门》中有这样一段名言:“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  相似文献   

13.
丐帮也疯狂     
石城 《廉政瞭望》2011,(5):68-68
乞,即讨也,丐,本有给予、施舍之义。至于八仙中的铁拐李,金庸笔下的洪七公等神丐,自然就另当别论。前者是一次元神出游,回来寻不着肉身,见林子中有一具饿殍,便饥不择“身”,从此成了乞丐模样,实在是误打误撞。至于后者,用时髦一点的话,只能说是一种扮酷了。  相似文献   

14.
即将进入2000年的时候,对1999年刊物的状况做些回顾是有意义的。1999年的忡共党史研究》上有一些题材、内容和研究水平都堪称上乘的文章。首先值得一提的,当然是胡绳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与此同时,张化的《刘少奇的悲剧与悲剧中的刘少奇》、李向前的《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田松年和李可玉的阳秋白的(多余的话)写作动困新探》。丁伟志的《辨析国情、选择出路之争——对于“五四”过后发生的社会主义大辩论的再认识》、鲁振祥的《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限估计考略X唐正芒的《关于呷…  相似文献   

15.
“青海《党的生活》在广大干部群众心目中是真正的‘青海第一刊’,这样好的刊物大家肯定是不会错过的”,在2007年度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中,海东地委的一位领导这样评价青海《党的生活》杂志。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罹难前,留下了遗言-《多余的话》,也留下了永久的历史困惑和解读话题。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科学辩证地认识它,往往把其统统看成是腐朽落后的东西而予以否定。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认真研究邓小平对待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的科学态度,对于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历史地、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及其文明成果,强调采取“拿来主义”对待资本主义及其文明成果,邓小平不是采取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做法,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给予科学评价。资本主义是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由于其内部…  相似文献   

18.
最近,央电视台正在黄金时段播放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太平天国》。伴随该剧的播出,对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论也多起来了。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在我国学术知识界,以及政界,几十年来,前前后后,认识评价是很不一样的,有充分肯定的,有基本肯定的,有基本否定的,也有彻底否定的。有学者这样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存在一个“百年谜团“,就是对太平天国、洪秀全的评价不端正,以致晚清这一段历史被搅混,历史面目难以归真。这里,我们把近年来一些有代表性的认识观念作些介绍,以使读者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增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政治知识。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志认为,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译法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综观德、美、法、俄文版,联系马克思主义其它原理,特别是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最彻底的决裂”不如译为“最根本的决裂”更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原意。前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后者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并不是对旧事物一切因素的全盘抛弃,没有任何的保留和继承。而所谓“最彻底的决裂”则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否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6,(8):55-56
刘晶芳 刘振清在6月26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近年来,随着档案史料的大量发掘和公布,党史人物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很多已有结论或定论的问题,有了新看法、新解释;一些有争议的人物的功过,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刘少奇关于四清运动的评价。近十年关于刘少奇研究的最主要成果是出版了《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王光美、刘源等著的《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也值得关注。在对刘少奇参与领导的四清运动的性质和评价上,《刘少奇传》是基本否定的;而《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则认为四清运动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群众自我教育为主的运动,虽然夭折,但作为政治改革的一次可贵的尝试,与同时期成功的经济改革尝试一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周恩来研究焦点是其晚年周恩来研究的焦点、难点是对他的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的作用的评价。对人们常有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不公开反对‘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执行一些明明是错误的东西”,《周恩来传》主编李琦提出,在当时毛泽东有很高权威的情况下,周恩来及其他中央领导都难以反对。另外,研究者提出,在“文革”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周恩来和毛泽东是存在分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