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的。美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提出要加强美育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进一步强化课程育人中的美育功能,构建一个全方位培养的教育体系。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课程,渗透着许多美育元素和美育功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鄂政办发[2016]32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精神,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我省学校美育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4.
郭隆 《北京观察》2013,(6):50-53
王蕾希望她的学生们不仅有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有独特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包含爱的精神、团队意识、科学探索的韧劲以及良好的文学和艺术素养等。"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提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星辉 《人民论坛》2021,(7):107-109
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仅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能够助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以系统化的思维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积极建构学校"主渠道"、家庭"增效剂"、社会"大课堂""三位一体"的实践进路,助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6.
<正>宁政办发[2017]4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深化学校美育改革,大力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遵循学校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立德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以美育实践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将美育工作提高到了战略层面。然而,高校美育工作存在"上热中冷下凉"现象和"名高位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此,应加强美育理论研究,优化校内艺术环境,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建立全球慕课系统,构建美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美育     
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进入社会的必经之途。它对学生施行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它不仅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是人生美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要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必须重视人的素质培养,使青少年在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良好的审美趣味,真正成为建设祖国的强大生力军。一、学校美育的形式学校美育实施的形式大致有三种:课堂教学的美育、课外活动的美育与学校环境的美育。(一)课堂教学的美育学生在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学习…  相似文献   

9.
【正】京教体艺[2014]2号各区县教委: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经市教...  相似文献   

10.
雷明峰 《山西政报》2009,(16):77-78
本文从美学的含义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出发,将美学这个内容深广的大课题与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论述了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美育的重要性和深刻的教育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对学生进行美学素养的培养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有何重要意义,期待素质教育中对美育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罗譞 《长白学刊》2014,(4):118-122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美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在由先秦儒家所开创并由后世所继承和发展的诗教和"六艺"教育思想。传统儒家美育旨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这种美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它可以避免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因而,在我国当下正在实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儒家美育思想的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3.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内调节心理健康,对外调节情绪、提升气质的一种内外兼修的艺术形式。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欣赏音乐作品过度偏向于流行音乐等现象。而少数民族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大学生团队建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其重要性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措施,期待相关研究能帮助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学能以其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手段触及人的情感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现代教育中,美育已经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具有其独特功能和魅力。把音乐引进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对于将学生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有机结合、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任务的综合化、加深学科间的横向渗透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辩证统一,也不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生群体中,娱乐化、庸俗化倾向日益明显,恶搞正在成为时尚受到追捧,价值迷失、信仰失落,其中所表现出的“审丑”倾向尤其突出。高校中审美教育的缺失是重要原因。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实施美育渗透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美育资源,真正实现对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6月7日)沪府办发[2016]2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动上海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坚持立德树人的学校美育导向(一)明确总体思路。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校美育大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琳 《人民论坛》2021,(8):88-90
美育是基础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教育的一个薄弱点,也是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素质差异的关键点,城乡美育均衡不仅关乎我国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更为农村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补齐乡村美育的需求和紧迫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参考韩国乡村美育公平的经验,我国也可在建立教育师资轮岗制度、建设美育线上平台、完善评价机制、打造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力,帮助贫困儿童塑造美的人格,促进后扶贫时代我国城乡美育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时下我国国民尤其青年人的价值观念现状令人堪忧,青少年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育是实现人之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青年人价值观的合理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一,美育有助于青少年人生价值的启悟;其二,美育有助于青少年人生境界的跃迁;其三,美育有助于青少年独立个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毛长娟 《前沿》2006,(3):61-63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我国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美育思想至关重要.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这是他的美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现在我们重新探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今天的美育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