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增长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持续下降;除抢劫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等传统罪名外,未成年人犯罪中还出现了危险驾驶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等一些新罪名;未成年犯的年龄以14岁至16岁的居多,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未成年犯居住地区在农村的占一半以上;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化的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态势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结构、规模种类、危害后果、组织程度、外在环境、主观心理等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犯因其未成年的特点,在刑事司法中需要以有利于其教育挽救、健康成长为着眼点;但是作为罪犯,有的未成年犯也具有人身危险性,在刑事司法中要平衡好犯罪未成年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做到准确司法,就必须对未成年犯人身危险性做出准确的评估。本文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监狱未成年犯人身危险性的内涵、类型及其基体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提出了一套监狱未成年犯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期。未成年人犯罪,这是处于成长期孩子的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为了充分体现对未成年犯在司法上的特殊对待,各国普遍建立了区别于成年犯的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关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刑法》、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暴力犯罪,人们有不同的界定.我们的看法是:暴力犯罪是指那些在犯罪手段上已经实施了暴力的一切犯罪统称,相反,凡未使用暴力的一切犯罪统称为非暴力犯罪。根据我们调查,通常被认为是暴力犯罪的犯罪实际上有一些并未使用暴力,如强奸罪,有62.8%的人未使用暴力,抢劫罪有34.1%的人未使用暴力,杀人罪也有14.3%的人未使用暴力。由此可见,同一种犯罪,使用暴力和未使用暴力,反映了犯罪人自身和犯罪客观条件的不同特点,反映了同一犯罪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下的不同的发生机制。因而我们认为,将所有使用暴力的犯罪划为一类,把未使用暴力的犯罪归为另一类,然后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是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是当今犯罪所显示的较为明显的暴力化倾向对犯罪学研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历来是犯罪学重点研究课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也打上了二元性烙印。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乡未成年人犯罪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的特殊性。城乡未成年人犯罪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成长过程中都受到父母的溺爱并过分满足其物质要求;都喜欢上网并有相当比例的网瘾;在犯罪前都有较高的不良行为记录和离家出走经历;犯罪行为都有比较显著的暴力倾向;犯罪所获主要满足自己的消费;出狱后再犯的可能性都达到20%左右。但他们也有不同点,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犯罪类型等方面。农村户籍未成年人的侵财型犯罪更为突出,而城市户籍未成年人的强奸犯罪明显高于农村户籍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未成年犯改造工作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前进的过程,对于未成年犯改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探索解决的方法。我们需要在未成年犯改造工作中,建立未成年犯改造法规体系。在未成年犯教育改造上创新、对未成年犯更多地适用监禁替代措施、采取措施巩固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成效,以回应二十一世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事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因素影响外,其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不良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走向犯罪的内在原因,了解特征和掌握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和不良人格特征及矫治的内容方法,对我们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寓教于审,教育、感化、挽救少年犯有很大的帮助和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少年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少年犯罪心理矫治,就是对已形成犯罪动机和犯罪意识的个体,或已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少年,通过深入分析和诊断他们犯罪心理原因和特征,确定矫治改造方案,纠正和消除犯罪动机,矫正其特有的人格障碍和缺陷,从而使…  相似文献   

8.
现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遇政策或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主要存在双方各说各理而论争焦点不明晰、非此即彼而类型区分不明显的特点,其中围绕的核心政策取向不仅是一个刑法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澄清、解决具有现实紧迫性。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在"责任、惩治"与"复归、保护"的政策之间进行拿捏,保护与惩治属于两个不同维度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遇政策,对于"保护"偏绝对化的现实状况,需要"惩治"的消解与补充。应破除"刑不上未成年"的思维窠臼,抑制犯罪,刑罚的威慑效果是不可或缺的。散见于不同司法解释文件的分类思想并未得到理论上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应当就不同类型的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同的宽严政策。  相似文献   

9.
人格社会调查是把人格作为调查对象,提取出有关于犯罪的人格特征,作为人格证据,为定罪量刑提供参考。人格证据具体体现为未成年人在其生活的社区或学习、工作、家庭环境中所公认的名声;未成年人特定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及性格倾向性;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前科等。人格证据是否能够科学地量化,对人格社会调查在未成年犯罪人研究中地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在近年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发现一些未成年人卷入黑恶势力犯罪,虽然总量不大,但影响恶劣,令人痛心。一是虽然未成年人的年龄、心智等因素,决定了其在黑恶势力犯罪组织中多处于从属地位,鲜见有组织者、领导者,但实施非法拘禁、故意伤害、强迫卖淫等暴力型犯罪较为突出,且犯罪过程中常常不计后果,危害严重;二是参加黑恶势力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被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利用。一些黑恶势力犯罪分子为规避刑事处罚,利用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专门将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区矫治"工作的内容之一,上海市少年管教所积极开展"社会适应回归"试点工作,在加强未成年犯出狱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减少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就"社会适应回归"的做法进行说明和分析,并阐述其对于未成年犯改造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预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构建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犯罪特征,且利于未成年犯改造的刑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历经多年实践,监禁刑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我们愈发倡导对未成年人扩大适用非监禁刑,使其能够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矫正.但是,由于少年司法理念偏差、立法缺陷、制度不足等原因,未成年罪犯非监禁刑的适用依旧存在诸多不完善.为此,以S市A区人民法院2011 ~2015年审判实践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非监禁刑适用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对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非监禁刑适用提出建议和对策,可以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1993年,上海市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上升势头较猛,据1—9月提供的数据,全市批捕未成年刑事案犯比去年同期上升58.8%,占批捕刑事案犯总数的6.56%,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一点五个百分点.其中杀人、抢劫、强奸三类暴力性犯罪比去年同期上升54.1%.尤以抢劫罪上升势头最猛,比去年同期上升71.2%.在批捕的18名劫车案犯中,未成年犯竟占56%,实在令人吃惊.财产型犯罪仍居高不下,盗窃罪占首位,1—9月全市批捕未成年盗窃犯比去年同期上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状况,以及比较不同时空条件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程度。对未成年人犯罪严重性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有必要掌握尽可能准确的统计数据,并分析数据下潜藏的犯罪原因与趋势,进而寻求有的放矢之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矫治青少年不规范行为,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角度出发,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法院对1991年至1993年该院判处的25件32名少年犯案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18名重点对象进行了跟踪回访。现就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是对形成当今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的一些社会原因进行剖析,并就今后如何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以及法院如何在加强青少年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提出一些初步设想及对策思路。 一、基本状况 通过对1991年、1992年、1993年近三年来该院判处的32名少年犯调查分析:(一)从犯罪类型来看,犯盗窃罪25人,占78.1%;强奸罪3人,占9.4%;伤害罪2人,占6.3%;抢劫罪1人,占3.1%;放火罪1人,占3.1%。(二)从犯罪对象来看,待业在家13人,占40.6%;在校学生9人,占28.1%;在职职工4人,占12.5%;外地民工3人,占9.4%;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状况,以及比较不同时空条件下未成 年人犯罪的严重程度。对未成年人犯罪严重性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有必要掌握尽可能准确的统计数据,并 分析数据下潜藏的犯罪原因与趋势,进而寻求有的放矢之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行为与自我意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抽取8000名未成年人,对其施测一般资料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农民工子女未成年犯(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者)组的自我意识各因子和总得分都低于城市常模,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农民工子女未成年犯组的行为、合群、幸福因子及总得分低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躯体外貌和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的行为、智力、焦虑和幸福因子及总分得分低于本地居民未成年子女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自我意识状况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水平,越轨行为问题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及其心理生成机制,采用回溯调查、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281名未成年犯进行施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可以“离校或辍学(14.2岁)”为分界点将其行为发展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概述为:校园违规(12.81岁)——游离社会(13.92岁)——违法犯罪(15.22岁);(2)未成年人在离校前大概两年的时间内,出现较多的劣迹行为;在离校后两年左右因犯罪进入未管所;(3)致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学习状况不良、同伴劣迹活动、家庭关系不佳、偷盗撒谎行为;(4)其内在心理机制,主要体现在爱与归属、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上,这两种需要无法满足而导致需要结构偏差和行为的负性转移,即积极寻求具有同类行为的同伴安慰,并以偷盗撒谎、同伴劣迹等行为表现出来,程度越发加深,最终导致犯罪。  相似文献   

19.
全国未成年犯调查结果显示,42.3%的未成年犯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其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不理解、不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和不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分析认为,这一结果折射出父母对孩子的权利和独立人格的漠视,亲子冲突归根结底是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化解亲子冲突的根本是尊重孩子的参与权,改变对儿童的看法,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自主选择,创造参与条件。这是预防未成年人背离家庭、走上犯罪道路最有效的屏障。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司法实践表明,就犯罪的客观情节而言,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并无明显的差别,只有犯罪的主观情节才能科学鉴别出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的显著区别.衡量犯罪主观情节轻重的标志是犯罪嫌疑人犯罪的主观恶性程度,未成年人的犯罪主观恶性程度普遍较轻这是从事未成年司法工作者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共识.在刑事案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有相当部分属于“犯罪情节轻微”.要具体、准确地作出界定,科学地把握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适用,笔者认为,在确立着重看主观情节的前提下,我们要从五方面着眼:一看动机目的、二看危害后果、三看价值取向、四看作案手段、五看作案次数.这五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恶性程度和客观危害程度.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处罚的重要依据.笔者就未成年人常见刑事犯罪类型——盗窃与抢劫.案件的“犯罪情节轻微”的把握,提出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