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锐意革新,众所周知。然而职务在范仲淹之上的宰相吕夷简不计个人恩怨、举贤荐能却鲜为人知。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担任吏部员外郎、权执开封府的范仲淹上表朝廷,指出了宰相吕夷简的过失。仁宗免了吕夷简的职务,也降了范仲淹的职位。时过四年,范仲淹官复旧职。恰逢此时,吕夷简也奉召从大名府回到了汴京城,再度出任宰相。当他得知范仲淹复职的消息,就向仁宗推荐说;“范仲淹德才兼备,朝廷应当重用他,怎能只恢复他的旧职呢?”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不久范仲淹又升任参知政事,职位仅次于宰相。范仲淹本人曾向吕夷简当面表示感谢:“以往为了公事,触犯了你,没想到你还这样鼓励提拔我!”吕夷简回答道:“我怎么能因过去的私怨而耿耿于怀呢!”吕夷简因此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2.
正北宋元符二年(1098年)盛夏,长江上一叶扁舟载着54岁的黄庭坚徐徐前行。一代大诗人、书法家已过知命之年,身上落下一身病痛,当他沉浸在川南陌生而雄秀的山水中时,似乎忘记了官宦生涯起伏的糟心,脸上是岁月刻下的笃定。他的下一站是戎州(今宜宾)。5年前,宋哲宗修《神宗实录》,入朝任秘书省校书郎的黄庭坚参与。因年轻气盛,不识党争险恶,他秉笔直书,把宋神宗时代的朝政善恶皆加以记录,结果因"诬谤不实"而获罪,屡遭贬谪,颠沛流离。  相似文献   

3.
说到王安石变法,人们总是认为那是一次失败的变法,因为变法横遭司马光等元老重臣竭力反对,各级官吏在执行新法时又阳奉阴违、随意曲解,百姓对变法也不甚理解、怨声载道,所以只能以失败告终。 但在我看来,那不仅不是一次失败的变法,而是一次成功的,甚至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实践。它的成功不仅表现在能让新法出笼,让宋神宗皇帝拍板通过,而且还付诸了实施。从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49岁的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实行变  相似文献   

4.
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对于官吏的选拔任用尤为严格。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朝廷为了推行新政,整顿吏治,要选派一批官员到各路去担任监司。"路"是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文死谏,武死战。”在中国古代,刚直不阿的谏官,不是被罢官受刑,就是被砍脑袋的事例并不鲜见。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很特别,那就是包拯,他生长于北宋真宗,成于仁宗,为官30多年,经他弹劾而遭到降职、罢官、法办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不下30人,而自己却没有遭到大难。有人说,包拯遇到了宋仁宗这样一位至仁至柔的善于纳谏的开明皇帝,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6.
靠拉关系,用不正当手段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被人们称作“走后门”。此词最早用于宋代。据说北宋时代,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任蔡京为相。蔡京排斥元祐(哲宗年号)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他们的诗文也不准流传,这引起民间强烈不满。当时有一些聪明的艺人,在朝廷宴会上演出了这样一幕戏:有个大官升堂断事,一  相似文献   

7.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人情贵在真诚,纯洁的人情是不搀杂任何私利与杂念的。据史载:宋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时黄州有一个秀才李方叔,为人正直,工诗词,很同情苏东坡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由此结为至交。后来,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哲宗元佑三年,朝廷任命苏东坡为主考,开科取士,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却因某些原因而落选了。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苏东坡却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  相似文献   

8.
正一说司马光,我们马上会想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但司马光不仅是史学家,还是思想家、政治家,他在北宋一朝事三代皇帝,为官长达49年,个人品德高洁。即使是在政治上与他势不两立的王安石,也佩服他的风节。司马光究竟凭什么让人见贤思齐呢?首先,他不好色,不贪财,堪称榜样。宋代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千钟粟""黄金  相似文献   

9.
居功不摆谱     
《党课》2013,(22):100-100
宋仁宗在位时,一直没有儿子。有一次他生了重病,文彦博和韩琦等大臣建议皇帝早立储君。病危中的宋仁宗让他们在皇族子弟中推荐人选,就这样,后来的英宗当上了皇帝。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 ,字君实 ,宋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故人称其“涑水先生”。司马光远祖“皆以气节闻于乡里” ,其父司马池曾任职中央 ,出守地方 ,以“清廉仁厚闻于天下”。司马光从小就生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 ,这对他一生的从政生涯影响很大。司马光一生基本上在中央任职 ,很少出守地方。司马光在朝 ,忠直敢言 ,击奸崇贤 ,颇得清正之声 ;而且能体察人民疾苦 ,这一切 ,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天下以为真宰相 ,田夫野老 ,皆号为司马相公 ,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当时北宋人民鬻妻卖子 ,无以为生 ,统治者却在花天酒地 ,挥霍无度 ,视人民…  相似文献   

11.
居功不摆谱     
《党课》2012,(21):126-126
宋仁宗在位时,一直没有儿子。有一次他生了重病,文彦博和韩琦等大臣建议皇帝早立储君。病危中的宋仁宗让他们在皇族子弟中推荐人选,就这样,后来的英宗当上了皇帝。  相似文献   

12.
正"火神山医院"在宋代时就出现了,当时叫做"安乐坊"。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浙江一带先旱后疫,染病百姓不计其数。由于地方官员救灾不力,《梦溪笔谈》中记载出现了"十之五六尽皆病死"的惨状。这时,时任杭州通判苏轼,把沈起、刘彝等不作为的地方官告到了皇帝那里,说他们"使十余万人暴露瘴毒"。接着,他请求朝廷延缓贡米时限,请求救济,使米价回落到正常水平,灾情很快得以缓解。苏轼跟杭州缘分未尽,十多年后他兜兜转转回到杭州任太守。刚上任,杭州又发生灾荒并引发瘟  相似文献   

13.
鸡毛变令箭     
宋仁宗有一次出游,途中多次回头找饮水的器具,没找到,他也没吱声。回到宫里,他渴坏了,"咕咚咕咚"喝了好几杯水。旁边的人问他:"皇上,您渴成这样,刚才干吗不说呢?"仁宗回答:"如果我说了,一定会有人因此而获罪啊!"宋仁宗的老祖宗、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传有类似的佳话。他半夜起来,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着不肯下令。  相似文献   

14.
刘军 《先锋队》2013,(18):43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宋英宗即位后不久的一天,天刚蒙蒙亮,还是万籁俱寂之时,平日里宁静的待漏院,也就是百官上朝的休息室里,一场争议悄然而起。知谏院司马光慷慨陈词:"西夏边衅已久,朝廷耗资巨大,皇上刚登大位,不宜耗巨资赏赐百官。"  相似文献   

15.
<正>司马光的《家范》是一部有着完整治家理念的家训。后世多知其《资治通鉴》,而《家范》罕为人知,但司马光认为,《家范》比《资治通鉴》更为重要。齐家是本,治国是末,这也是他写《家范》的目的。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来对待,《资治通鉴》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以史鉴于治国;而《家范》是以史资于治家,为后世提供治家的准绳。  相似文献   

16.
正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住在城郊西北一个小巷中,居所极为简陋,仅能挡风遮雨。夏天为避暑热,他请工匠挖地丈余,用砖砌成地下室,读书写作其间。大臣王拱辰当时亦居洛阳,所建宅第凌天高耸,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邵康节则打趣说:"一人巢居,一人穴处!司马光不收任何人送给他的礼,  相似文献   

17.
<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司马光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也有不同的形象。他是砸缸救人的神童,也是训子以俭的严父;他是刚正不阿的重臣,也是学识渊博的大儒;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两人却被后世合称为“北宋政治双星”……他就像一颗棱角分明的钻石,让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警示与启迪——这正是司马光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之忧     
正北宋一朝,名臣辈出,星光璀璨,司马光算是其中之一。他20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从政48年,官至宰相。司马光是儒学教化下的道德楷模,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堪称典范,受到当世及后人的景仰。有人说,司马光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编著《资治通鉴》和反对王安石变法。  相似文献   

19.
北禾 《党课》2010,(22):77-79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大政治家。他一生有三件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少年时期击瓮救友,中年以后主编了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晚年以残病之身上朝执政,不消半年时光便把王安石苦心经营近20年的“熙宁新法”全部废除。中国古代历史上获得司马光这样知名度的人物是不多见的。但是,他勤俭一生的品格却不被后人广泛了解。  相似文献   

20.
北禾 《正气》1996,(11)
司马光的勤俭作风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史学泰斗。司马光的父亲叫司马池,是个勤政爱民的县官,生活十分朴素,其饮食常常是粗茶淡饭。父亲的俭朴,影响司马光的一生。在封建社会里,“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恨”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司马光做了几任地方官后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