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后滨 《先锋队》2013,(20):42-44
通观《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一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  相似文献   

2.
正《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著历时1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我国"史学双璧",毛泽东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终生喜读。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薛庆超 《世纪桥》2011,(2):6-10
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讴歌历史上的明君贤相,鞭挞乱臣贼子,“使乱臣贼子者惧”。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更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一部治国安邦的执政经典。  相似文献   

4.
叶茂  李东方 《廉政瞭望》2013,(14):18-21
司马光在《家范》中说,家训者,正位也,家正而天下定矣。  相似文献   

5.
正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为官。宋神宗熙宁年间,由于其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出朝廷。宋哲宗继位后,又把他召入朝廷做宰相。司马光一生忠于朝廷、忠于国家,不顾一己之私,正直、清廉,所作所为常为国家、百姓长远计。他编著的《资治通鉴》,为古代治国兴邦提供了一面镜子。一提到司马光,大家熟知的是他砸缸救人的故事。这在  相似文献   

6.
<正>提起著名的家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应在其列。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例完备的家训,此前家诫、家规、家范,内容都是碎片化的,内容没有形成体系。而《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从生到死,从教子到治家,从慕贤到勉学,从名实到养心等各方面都有对子女充满正能量的价值指导、思想指引,真  相似文献   

7.
何定上犬与程据献裘吴子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两件向皇帝送礼的事颇耐人寻味。一是何定上犬。三国东吴最后的国君孙皓,不修德政,国事荒弛,却喜玩宠物。有个做楼下都尉"典知酤籴事"的小官何定,不惜以"一犬至直缣数十匹,缨绁直钱一万"的代价,向孙皓敬献...  相似文献   

8.
阮直 《学习月刊》2013,(23):12-12
我们不要指望一个位高权重的人靠自律就能摒弃人基因中的病毒——奢靡。之所以有人有条件奢靡.而还能拒绝享受.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比奢靡更迷他的事情干。比如宋代做过宰相的司马光“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这样的人是个例外。司马光是大学者、大学问家,他的一部《资治通鉴》让他在任宰相之前就誉满天下了.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毛泽东很喜欢读它。据他晚年说,《资治通鉴》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又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资冶通鉴》写了自战国至五代1362年史事,共300万字。它的主编是北宋的司马光。  相似文献   

10.
《湘潮》1994,(5)
毛泽东评点《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北宋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毛泽东十分喜爱这部书。他的藏书中既有《通鉴》的线装本,也有标点平装本。出差视察随身携带《通鉴》,休息睡觉时床头放着《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其...  相似文献   

11.
<正>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和单元,既是人类生命孕育、传承的场所,也是文化传递、品行锤炼的摇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尊崇伦理的传统。"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汉书》、《资治通鉴》等,对汉宣帝时期"偃武兴文"政策产生的历史根源,偃武兴文政策的内容以及它的广泛影响和历史评价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世的治国方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也谈“治吏”大川毛主席教导我们:"如果臣下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治国就是治吏,这是毛主席研读了《资治通鉴》后得出的结论。《资治通鉴》是一部...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说司马光,我们马上会想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但司马光不仅是史学家,还是思想家、政治家,他在北宋一朝事三代皇帝,为官长达49年,个人品德高洁。即使是在政治上与他势不两立的王安石,也佩服他的风节。司马光究竟凭什么让人见贤思齐呢?首先,他不好色,不贪财,堪称榜样。宋代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千钟粟""黄金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员干部要学习历史,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读史明理、以史为鉴,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功课。史学与政治的关系十分紧密,不了解历史的人注定不懂政治,也难以成为有作为的政治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现实的镜鉴,政治是历史的烙印。《资治通鉴》是将史学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编年体通史,它以政治军事事件为中心、以治乱兴衰为主线,将成败得失、制度沿革、治理智慧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治家     
柯云  曾琪 《党课》2010,(18):82-84
自古以来,多少名臣名将治国济世堪称奇才高手,而治家却少方无能。然而被清代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治家教子都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那时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可曾家始终保持了谨严的家风,名人辈出,延续五代不衰。  相似文献   

17.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是一部洋洋三百多万字的史学巨著。它记载了我国上自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重要史事。司马光等人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治,恶可为戒者”,也就是说,此书要通过所记述的涉及国家与人民关系重大而密切的重要历史事件,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安邦治国的借鉴,从而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借助历史这面镜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历史上各个朝代兴衰成败的…  相似文献   

18.
北禾 《党课》2010,(22):77-79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大政治家。他一生有三件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少年时期击瓮救友,中年以后主编了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晚年以残病之身上朝执政,不消半年时光便把王安石苦心经营近20年的“熙宁新法”全部废除。中国古代历史上获得司马光这样知名度的人物是不多见的。但是,他勤俭一生的品格却不被后人广泛了解。  相似文献   

19.
罗日荣 《前线》2014,(3):118-118
曾国藩与王阳明、孔子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完人,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古人历来讲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是如何治家的?曾国藩虽忙于政事,但对治家也很上心,“尽得一分算一分”。关于如何治家,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如此看来,曾国藩治家之道的核心在这四字诀——和、孝、勤俭。  相似文献   

20.
《资治通鉴》系北宋大学者司马光及其助手,参考正史、野史300余种,呕心沥血,研末钩沉,历时19个春秋而完成的一部编年体的煌煌巨著。全书上起东周威烈王,下迄五代后周世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蕴含了15个朝代的兴衰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