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大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欠缺,为帮助广大学生尽早实现学习能力与职业工作能力的有效对接,由学院邀请,2006年11月5日,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裴显生教授来我院为学生做了“通过写作来学习”的专题方法论讲座。裴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在信息时代,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从“公民写作”的角度去理解写作,在写作中学习如何处理公私事务,有利于职业工作能力的提高。裴教授勉励大家要按照“六个有”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即:“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为同…  相似文献   

2.
文中根据调查问卷,利用均值分析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研究分析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各因子均值在2左右,仍有不小的提高空间。但相对比较而言,“学习目标”这一维度得分最高,其次为“学习方法”、“学习动力”、“自我调节”、“学习习惯”,最低的是“知识应用”。并进一步从六个方面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项目教学法在强调实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徐苒 《工会论坛》2013,(6):144-145
国内高等院校《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要问题——教学方式呆板单调,仅仅满足于对于《新闻评论》写作规律的简单介绍,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符合现代教育中“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评论》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必须从教学的预先准备、教学的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社会工作教学模式多限于静态的课堂讲授,且缺乏与实际社会环境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于这一专业方法的实际掌握。基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服务一学习”教育模式对社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中就“服务一学习”教育模式的具体引入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现代数字媒体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引入“微头条”自媒体随笔写作教学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借助自媒体“微头条”平台,以随笔的形式发布作品,表达个人见解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拓展学生个人的写作和交流空间,提升写作能力,在自媒体平台占有一席之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革,扩大眼界和胸怀;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诚信精神、工匠精神,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并有助于形成以数字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听障生信息来源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写作能力普遍偏低,语言焦虑感严重。将视觉教学引入听障生汉语写作教学,从激发兴趣、发展语言能力、重视写作实践入手,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克服学生畏惧心理,使其感知觉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让他们想写、能写、常写、乐写,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新闻体裁现,既入“格”,又不拘泥于一“格”,为日后的写作创新打下认识基础;在训练文字技巧的同时,要着力训练写作思维,思维能力是写作能力的核心因素;要精讲多练,以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练”正是把新闻写作知识转化为新闻写作能力的根本手段;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学艺术的精髓;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贵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9.
应用写作课程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型”和“单一型”的模式,这极大地制约了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运用案例分析创设教学互动情境、分组进行互动探讨、师生互讲互评等教学互动方法,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主动与被动、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互相促进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种教学互动方法的应用,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通过建设“六大平台”、“三大模块”体系,重点创新建设职业素质能力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1.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人们亦认识到这一语言的重要性。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外语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努力的方向。英语,在中专学校作为一门基础课,以往侧重于语法、阅读也即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往往被忽视。因此,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这种学生即使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因此,提高中专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数学是一种奠基性很强,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如今普遍提倡的是分层教学法,此教学法旨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体性),为其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而逐步实现,体现了“过程化”的教育规律,在依据学生数学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提升学生的高等数学水平和自信心。分层教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因材施教,即教师突破以往“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身的基础和能力为出发点,为其制定不同学习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法。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在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把思辨能力培养与英语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是一种便捷而又有效的途径。英语写作课程不仅让学生牢固的掌握了语言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所以,将英语写作课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充分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作者提出了几点培养建议; 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成为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贯穿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在线写作平台、要改变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和优化写作课程的设置和写作教材的编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校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本原因是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大专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应包括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方面。承担大专层次培养任务的院校应根据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宜采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知识传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社会”三种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从公务员申论考试看公安院校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论是国家录用公务员的考试科目之一,也是考生公认的难点。从申论考试的性质、特点分析,相关能力和素养的缺失是学生无法完成写作任务的主要原因。公安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申论考试的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介绍《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背景、设计原则,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实验实训、学习资源的配备、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提出课程的整体解决方案,课程通过产、教、学、研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位领导在干部自律教育会上说:“大家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我在这里要强调一种‘思想能力’,那就是管住自己的能力。管住自己既是个人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政治环保’的实际需要!”笔者以为,这类“老生常谈”的话题很有必要经常重温一下。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英语课过多的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缺少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致听不懂、说不出的“哑巴英语”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怎样克服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呢?其实,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语言学家就主张:正确的语言学习顺序应该是听、读、说、写。现代的“听说法”则提出了听、说、读、写的顺序。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把“听”放在语言学习的首位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因为正确的“说”必须建立在正确“听”的基础之上。此外,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听”在许多情况下也比“说”难。而要真正地,完全地听…  相似文献   

19.
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而项目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改进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以公安英语应用文写作为例,将项目教学法与英语应用文写作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英语应用文格式的掌握,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终促进其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个体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著名的文件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如何培养自主学习方法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就自主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