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长成及其法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社会理论主要致力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 /特征和法律文化特征 ,以及公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之研究。通过对社会契约论的重新解读可以认识到经济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导致第三法域的形成。承认当前我们正经历法律体系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嬗变 ,确立独立于公法和私法的第三法域的法律地位 ,无疑是理论法学对现实的最佳回应。我们有理由期待公民社会合法性的确立、制度的创新和全新权利体系的架构  相似文献   

2.
传统意义上,人权责任的承担主体是国家,人权理念的最初立意就是预防公权力对公民个人和公民社会的侵犯。然而,随着人权责任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加之国家能力与权利诉求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在全球化、民营化与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人权责任的承担主体也正在迈向多元化,企业人权责任和社会组织人权责任均须加以强调。绝对的国家中心主义在人权义务理论中或已难以为继,应当在并不降低、甚至加强国家责任的同时,将市场与社会的其他主体也纳入关注视野,正视其所应承担的人权责任。  相似文献   

3.
发端自20世纪后半期的"结社革命"见证了公民社会的全球复兴,拓展乃至重构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空间。然而,现有的结社革命理论并没有能够认真对待公民社会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主权的视角来看,结社革命固然是个人权利成长的历史表征,但它同样是一个主权观念不断被重塑的产物;另一方面,对公民社会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考察表明,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关系性视角反思主权的正当性,重解主权,乃至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提供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公民权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道晖 《法学研究》2006,28(1):79-88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成员具有公民与私人的双重身份和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双重权利的理论,可以将民间社会理解为具有私人社会与公民社会双重属性的存在。公民社会是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政治社会,是组织化的政治存在,区别于分散的自然人社会的经济存在或民事主体存在。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力量。公民社会的特性和作用是让各个社会阶层有其组织和表达民意的渠道来参与国家政治,影响国家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面向多元文化关系的法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多元文化关系的变迁和发展,构成现代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政治学问题,导致文化认同关系危机。多民族国家也面临由于多元文化关系而面临主流文化与少数文化发展的冲突要求。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公民权理论受到挑战,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由于缺乏充分接受多元文化的准备而陷入争议和困惑。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为其他社会提供多元文化认同的历史经验,并提出当代普遍公民文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6.
言论广角     
《中国司法》2013,(12):4-5
莫纪宏: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央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强制性、命令式的管理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主要机制,国家管理被提升到国家治理层次。国家治理不仅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还包括正确处理国家机关之间关系、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及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国家治理要求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平等的,要共同构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7.
冤案频发的司法实践与不断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形成鲜明对比,仅在诉讼法层面思考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洞悉其所体现的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肯定并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主体地位,全面考察该规则在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基本权利规范依据表明确划分国家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的界限,以刑事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免受国家权力之害,应是解决此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作为充分体现民主政治标志的社会各主体间的关系,包括公民与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已纳入法制轨道,尤其是充分体现这种关系的公民行政请求权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意味着已把原有的盲目服从与权力分配、自由与无政府状态引向了...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思想源于西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学术界受到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日益凸显,公民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洪岩 《北方法学》2010,4(5):132-145
作为俄罗斯法治国家社会公民性型塑和公民权保障的重要表达形式以及俄罗斯公民与国家之间独特的直接对话方式的公民参与,正逐渐成为俄罗斯社会与国家二元互动关系中的平衡支点。公民参与的权利观在俄罗斯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孕育和培养,并在俄罗斯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彰显。公民对国家治理的有序参与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法治国家发展的进程和俄罗斯市民社会的发展与独立。公民参与正在成为俄罗斯维护公民权利及利益诉求、纠正公权力偏差、消除和预防违法行为以及预防腐败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在俄罗斯政府、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和谐互动过程中,公民不再是传统选择代议人的投票者以及公共服务与产品的消极消费者,正在逐渐成为自身利益表达、影响公共政策的有生力量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共管理者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1.
一个千古难题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的关系其实就是审判权与诉权关系的外在表现,而若将这一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考察,则反映了法律社会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现代化过程中,个人观念和国家观念会同时得到加强,从而形成政治和法制上的紧张。林肯曾经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了这种紧张关系:我们是要一个足够强大的以致可能会侵犯公民利益的政府;还是想要一个弱小得连人民的安全都无法保护的政府呢?看来,如何处理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千古难题──既要以国家权力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又要防…  相似文献   

12.
一、西方的特别权力关系特别权力关系的产生可以追朔到19世纪德国宪政上的国家法和行政法理论(奥托·迈叶尔等)。一般行政关系只包含公民的一般义务,而特别权力关系涉及国家和公民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通过强制或自愿地进入并在特定领域内确立,它被归入内部行政因而不受法律调整。因此以往被称为“法治国家的丛林”或“法治国家未被开拓的领域”。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一部分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他与国家权力主体不适用一般国家与国民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权利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是家庭、国家和市场之外的另一领域。三个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即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都极为看重。公民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4.
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和思想观念,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理论。公民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自觉认同。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国家进程中,只有大力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法治的构建才有坚实的思想认同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政府"公信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的宏观背景下,本文介绍了政府公信力内涵及评价标准,并试图以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来分析政府公信力建设,认为应通过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相统一,进一步拓展公民参与渠道,大力发展第三部门,重塑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等途径构建社会资本,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环境公民身份:形成逻辑、理论意蕴与法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鹏 《法学评论》2012,(3):78-88
社会时代的变化始终影响着对公民身份及权责的诠释,与环境议题相关的环境公民身份是环境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公民身份范式。安德鲁·多布森、约翰·巴里、詹姆斯·康奈利等学者从不同侧重面对环境公民身份进行了理论建构。环境公民身份内含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体之域与公共领域相容、民主参与与国家治理互动的实质意蕴。环境公民身份理论具有修正环境法目的偏差、引导公民环境责任规范创新、推进公民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构的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磊 《天津检察》2008,(1):41-42
1985年,联合国通过的《为罪行与滥用权力行为的受害者取得公理基本原则宣言》明确规定了国家补偿制度。关于建立该制度的法理依据,有国家责任论、社会契约论、社会福利论、政府利益论、社会防卫论、司法改革论、社会保险论等观点。笔者认为,国家责任论是比较合理的,国家负有为公民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防止刑事犯罪发生的责任。如果公民的权益遭受犯罪的侵害,说明国家对公民权益保护不力,理应对刑事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承担适当的补偿责任,公民具有受国家补偿的正当权利。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同国家赔偿制度一道,为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是关于公民在国家和法律中的地位,公民与国家、集体、他人的相互关系,以及公民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性质、范围及其关系等问题的看法、思想和观念的总称。它是以公民为其认识对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既具有其历史性和具体性,又具有一般的共同特征。公民意识的历史性和具体性,首先表现在它总是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是由当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的公民意识具有不同的内容;同一社会历史阶段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论国家的义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有权力必有义务,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简化为权利———权力关系是不正确的,“国家在法律上的代表就是权力”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国家的义务是满足公民权利的需要。权利、国家义务、国家权力三者的关系是:“权利的需要”决定国家义务并进一步决定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服务于国家义务并进一步服务于公民的权利。如果要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简化为一个更简洁的模式,那么,这个模式不应当是“权利———权力”,而应当是“权利———国家义务”。国家义务理论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律师职业本质属性的发挥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以及相互包容程度决定了律师职业的兴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国家与公民社会呈现你强我弱的零和博弈关系,公民社会自主性的提高会有损于国家的施政.但是,最近十年来国家比较发展和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表明,国家与社会可以协同发展、相得益彰.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国家与律师在法律援助中既存在博弈,又保持均衡,即达成了博弈均衡.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的调查表明,国家与律师关系的未来发展路向将是两者的协同发展,这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可能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