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去年底的满族颁金节联谊会上我见到了溥任老的长公子金毓嶂先生。毓嶂先生已从崇文区政协副主席和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担任着北京民族联谊会副会长的职务。他告诉我说:老爷子已经九十了,身体时常不适,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了。  相似文献   

2.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3.
喜欢丰子恺     
正一没来由地喜欢上了一个老爷子,那大约是1982年的事。这老爷子是画家、佛教居士,同时也是一位散文作家。我开始喜欢他时,他已去世七年,所以他永远不可能知道我对他的感情,还有一种由衷的感激。正是他使我意识到平和的散文所具有的性格魅力,并进而了解到艺术、宗教和童心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老字号情结     
读早些年两岸隔绝时,文学前辈梁实秋先生在台北,为报纸写的专栏里,一系列回忆北平老字号的文章,真为之神往。可惜他未能等到这一天,让他再回到这座念念不忘的,然而又是阔别了很久的城市,到他到过的地方,见他见过的朋友,进他进过的饭店,吃他吃过的东西,那该是多圆满多美好的场面啊!然而,梁先生很盼这一天的来临却偏不来,到了能来的这一天,他倒来不成了,这梦想终未实现,实在是令人黯然神伤的事。但他这种老字号情结,我想是能理解的。因为,恋旧或者怀旧,是一个人上了点年岁后的常事。所以,一谈到北京的老字号,有的人就神彩飞扬,我也是这“有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之子、北京鲁迅博物馆名誉馆长、鲁迅研究室顾问周海婴先生因病于2011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听到消息,我感到很突然。我一向的印象是海婴先生身体很好,这次的病,虽然较为复杂,也以为并无大碍,出院是早晚的事。我两次去医院看望他,见他因为用了激素,脸有些浮肿,但头脑清楚,心态也不错,还满怀期待地谈一些关于鲁迅研究和纪念的事。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海粟大师山水小景》出版前后  新加坡著名作家和企业家周颖南这样写道:我与大师订交始于70年代初,1972年12月第一次见面,我喜爱他的艺术,对他所受时代不幸遭遇,心里感到不平。我开始收藏他的作品,动了出版大师画集的念头。弘扬中华文化,推荐名家艺术,原是炎黄子孙的责任。我把这个愿望告诉潘受先生和饶宗颐教授,得到他们精神上的支持。我请潘受题诗,请饶宗颐撰写序文,使这本画集成为三位名家书画集。●怀念杰出的爱国者安子介先生安子介先生的一生是奋斗和追求真理的一生。50年代初,在香港开创了中南纺织等三家工厂,为保…  相似文献   

7.
我和欧阳先生的交往始于三年前,一次,我一位朋友说,他和欧阳先生很熟,想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欧阳先生是著名学者。书坛巨擘,名振华夏,能与先生知识,正是我求知不得的。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与欧阳先生通了电话。当时,我还在武警总部办公室当主任,  相似文献   

8.
今年二月份,我随北京市文联由书画家组团的文化交流团赴台湾访问,这是我第二次赴台。令人高兴和向往的是陪同人员邱先生告诉我们,他联系了张大千先生故居,请我们去参观,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9.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因成功地举办了23届奥运会而扬名世界。人们也因此而知道那里有著名的奥林匹克城。然而,这座美丽的地中海海滨城市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叫高迪的人。说来真是孤陋寡闻,来这里之前,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位艺术家。在汽车上,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位和毕加索齐名的建筑艺术家,到了巴塞罗那可以不看毕加索的故居,但不可不看高迪的作品。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我们去了城北的高迪公园。当我们走进园林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怎么可以把园林搞得这么粗糙。园林的主人告诉我们,安东尼·高迪的风格就是崇尚自然,不事雕…  相似文献   

10.
年逾“而立”的青年画家不群先生近年的新文人系列画作,即将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结集付梓。当他亲自把这一消息告诉我时,他的嘴角溢出一丝浅而甜的笑,那依然年轻、依然英气勃勃的眉宇间,瞬时闪过成熟和时空的深邃。我看见——他亮而黑的眸子里那不易觉察的泪花,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至今还有三块地方由于历史的和人为的原因,与祖国大陆隔开了。它们是台湾、香港和澳门。从新中国成立的那天起,实现祖国统一就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心愿。1974年,sl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书房里遗憾地告诉英国首相希思:中国统一这件事,我恐怕看不到了。他又指着一旁的邓小平说:这是他们的事了。几年后,邓小平说,实现和平统一需要一定时间,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总希望早日实现。不做这件事,后人写历史要责备我们。1986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丫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向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门口响起了钥匙在锁孔里转动的声音,先生回来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闯进厨房来拥我,而是半躺在沙发上发呆,衣服上血迹斑斑。我惊住了。忙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他吸了一口烟,“没什么,你先吃吧,我休息一下。”“我不想吃。”我坐在他的旁边沉默起来,这是我对先生不理我最大的惩罚。我知道今天他又遇上车祸了。先生是个交通警察,在事故科工作已经五六年了,对于生离死别、阴阳两隔,已经有些麻木了。其实不用说他,就连我,对那些卷宗里血淋淋的照片都已经有些漠然。但是今天有些不同,他分明是掉过泪了。他好像是看出了我的无奈…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外国朋友到中国来有三个愿望,一是登长城,二是游故宫,三是见见钱钟书。但是见钱钟书先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钱先生晚年闭门谢客,养病读书,辞掉许多社会职务,不出席任何会议,不仅外国人见他很难,就是中国人天天在北京也很难见到他。而我却有机会两次访见他,实为  相似文献   

14.
克石 《海内与海外》2013,(11):26-27
1985年2月中旬,我在《北京日报》“广场”副刊“话北京”栏目,发表了一篇小文《酿美醇凝露》,谈及有关北京四大名酒之一莲花白的有关掌故,这只不过是一篇不到600字的小文,却引起侯仁之先生的注意,悠给我写了一封信,恭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节后,丕新兄到北京公干,不久他从北京打了电话给我,说王纪元先生去世了,顿时我黯然魂销,缠绵悱侧。我认识王老算起来都有五十多年。先父房延凌与王老有过一段交往。王老是我撰稿的引路人,他不嫌弃我写出来的文章幼稚,味同嚼蜡,但我一经投稿,他都会吩咐副刊编辑刊登在他所创办的《生活报》副刊上。因此,当我听到王老的噩耗,心中涌出一股说不出来的哀伤。   记得日本一投降,王老结束了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部一座小镇的自我流放的生活,来到了雅加达创办《生活报》。有一天,印尼万隆五金商店老板,爱国侨领黄周规先生来…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2003,(8)
细雨你好!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如果你有耐心听完这个故事,我想,你也就明白我要向你求助什么事情了。我有两位从小就开始交往的好朋友,一个是男友,一个是女友。等我们都长大了以后,那个男友开始追我的女友。我本来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可是我慢慢被男友的那股执著劲儿给感动了,我竟喜欢上了那个男友。但我一直认为他们才是天作之合,我是不会有希望的。我的女友一直没有答应他,而他也没有彻底放弃。就这样过了一年,女友去了北京,走前告诉男孩,他们是不可能的。男友很伤心,我就一直陪着他,开解他。慢慢地,我们有了爱的…  相似文献   

17.
刚来新加坡的时候,朋友告诉我,租房子最好不要找马来人或印度人做房东。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华人不同,先不说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单就他们烧菜发出的那股呛人的咖喱味儿,就会让你落荒而逃。有一天,房屋代理给我找了一家。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房东是夫妇俩,讲英语。"我问:"是新加坡人吗?"他说:"是。"之后又加了一句:"是白皮肤的那种。"我当时的反应是:这一定是新加坡籍的欧洲人,他们讲卫生,又文明礼貌,品位也高,和他们住在一起还能练习英语口语,多好的条件呀!于是就高兴地答应下来了。但是,第二天当我和代理一起去看房子见到房…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2003,(8)
细雨:我是一个17岁的女孩,我想向你倾诉一件令我最烦恼的事。那已是一年前的事了。初三那年,我和另一学校的一个男生相处不错,我们很能谈得来,常常在一起玩,有一次我还和他一起玩过一个通宵。但是我是懂得自我保护的女孩,我和他一直没有什么越轨的行为发生过(细雨姐姐,我知道老师、同学和我的家长都不相信我,我也不知道你会不会像他们一样不相信我,但是我敢保证,那个通宵我们真的是在一起玩,虽然最后我是去他家住的,但我们真的没有发生过什么)。我把和他每一次出去玩的事都记在日记里,可是,那本只剩下两页空白纸的日记却…  相似文献   

19.
寄情墨花     
周明臣先生原是一家大型国企的董事长。明臣先生为人谦和,待人诚恳,没有架子。我一直把他视为一位可尊敬的师长。明臣先生喜欢诗、擅书、能文,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这是我与明臣先生能够走近的主要原因。在明臣先生的这部诗集即将出版之际,我想谈谈我读明臣先生诗作后的几点观感。一,通过叙事以言情。在中国诗歌创作的历史上,通过叙事以言情可谓有悠久的历史。在这些诗作里,作者所叙之事  相似文献   

20.
一位朋友告诉我,以前总觉得孝敬父亲的机会很多,所以,回父亲家的时候总想着找当年的发小、同学狂侃、疯玩。有一次,他听到父亲说起,好几个自己小时候都很喜欢他的长辈已相继去世时,他才猛然惊醒: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已经可以用次数来计算了:父亲今年已经77岁了,假若父亲再活1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