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仝尧 《行政与法》2014,(2):66-6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转移速度也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应当享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社会福利保障与城市居民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这就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转移到城市后遇到诸多问题.本文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现实情况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这一部分群体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保障。本文从国内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处理,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方面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岳伟 《法治纵横》2014,(9):42-43
规划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问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更侧重于阶层定位而非法律定位、策略性选择而非制度性安排,是一种分列式方案而非一体化布局,存在诸多局限和问题.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城市化中农业转移人口应从市民化转向公民化,着力于公民角色、参政空间、文化兼容和一体格局的建设和拓展."公民化"有利于促进制度认同、公共参与和自律秩序的形成,从而形成多元治理秩序.只有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治理秩序,从而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吴伟峰 《河北法学》2001,19(1):99-104
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原因,中国城乡差别十分严重,僵化的户籍制度将中国人口非理性地划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者在享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人口在我国几乎完全被排斥在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外,这种状况目前并没有改善的迹象,显示社会各界并未关注农业人口和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计划在本世纪中叶使社会经济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显然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农村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拟在分析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的基础上,具体讨论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农业保险这三种基本保障制度的框架,以求能引起社会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中国人口的90%以上,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难点、重点。本文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存在诸多制度障碍,其中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关键性制度障碍,由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关系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也都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制度障碍。只有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农民工顺利地市民化,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朱小群 《法人》2014,(1):86-87
正真正需要政府筹资的,是它在普惠性的社会保障的覆盖上存在着许多欠账,尤其是对农民的欠账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城镇化时间表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个"1亿"目标,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9.
《公民与法治》2013,(8):21-21
城镇化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人的城镇化”,是检验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准。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从各地的成功实践或遭遇的瓶颈来看,“人的城镇化”有以下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正>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现状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提出了发展智慧型城市的需求和目标,从国家层面,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3年经济工作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入世"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京平  石磊 《法学论坛》2000,15(6):16-23
由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相比,在竞争力上具有一定的劣势,因此,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并不可避免地加剧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而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又将导致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增加,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地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堵"与"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具体对策是:从宏观上,保持稳定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率,积极促进非农行业就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消除"入世"对我国农业的负面影响;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从微观上,完善人口流动制度,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和培训,严励打击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12.
向勇 《法治研究》2013,(11):88-93
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政府推行农地利用制度改革。农地利用制度改革是政府的权力还是农民的权利,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政府盘活农村存量宅基地的改革,旨在解决自身难题,其法律性质属于政府的行政行为。政府改革农地利用制度的行政行为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形。农地利用制度改革只能定性为农民的权利。应从农民行使权利的角度展开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通过部分地方的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起来了。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防范老年农民的生活风险”、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目前以城镇人口为主要保障对象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的国家来说,不覆盖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完整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只有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  相似文献   

14.
杨华 《行政与法》2005,3(11):49-51
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并存反映了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对立关系,其对立性集中地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上。这种对立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城乡社会保障最终要走向一体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同其他二元结构一样,双方应当存在必要的变换,交换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融合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张露 《法制与社会》2011,(15):221-221
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是解决当今我国民生问题的要务之所在。在我国,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探索和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钰 《法制与社会》2010,(36):179-181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等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城市梦也更加执着。然而他们想要真正融入城市,也面临着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素质、权力维护,就业难等障碍。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诉求,以推进这一群体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论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分类指导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华 《法制与社会》2011,(34):222-222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部分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将广大农村人口排除在保障体制之外.我们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来指导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典型的福利型模式,通过分析瑞典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制度,可以发现瑞典政府通过合理的财权和事权分配机制以及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为公民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使公民享受高水平的养老、医疗、教育.本文通过分析瑞典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状况,了解瑞典完善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体制,进而提出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上对于流浪人口的社会保障通常以"养"为主,清末时期,转变为"以教代养",为此清政府设立了多种救济机构,多集中在首善之地京师地区。这些救济机构大都有较为完备的章程作为制度保障,从中可对清末流浪人口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