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瑞 《思想战线》2023,49(1):165-172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工具理性与“思政”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使“育才”与“育人”呈现脱节状态,影响着“课程思政”工作目标的实现。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旨在打破“育才”与“育人”的壁垒局面,汇聚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以强化政治引领,增进价值认同为根本;以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育人格局为抓手;以创新协作机制,促进协同发展为动力;以统筹各类资源,落实激励保障为依托,科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赋能、立德树人工程的圈层效应,全面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党建与思政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思政工作筑牢党建工作的基础,而党建则体现了思政工作的更高要求,两者相互契合。针对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全面发挥思政课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党组织管理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储备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大思政课”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与一体化建设也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建设好“大思政课”要以“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学践研一体化”,优化课堂主渠道,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启智润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他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他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认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点。当前,在推进合力育人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师协同、内容协同、方法协同、机制协同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困境,必须联合教师队伍、整合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法、理顺育人机制,多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提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研究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形势、思政课课程性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协同育人规律都迫切要求中职思政课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改革创新。调查发现,中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政策执行失真、师资结构性短缺、课程资源匮乏、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等方面的困境,需要从改革评价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善用教育资源、明确主体责任等四方面予以纾解。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用已经十分明确,但如何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却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其中,没有好的实践模式作为抓手是影响实践教学落地的关键。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教学资源单一、课程安排困难、风险难控和组织实施难度大等多方面问题,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思政课程“内循环”、课程思政“外循环”、德育活动“大循环”和德育师资培训等四大要素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向深化思政课程、横向拓展课程思政、纵横交错德育活动和增强思政课“内动力”等四个方面,以立体化、多层次、递进式的方式,探究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活动载体、育人功能等方面打通思政课一体化的“堵点”,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两大重要支点,思政教育为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而党建工作为思政教育的前行指明了方向,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利于高校工作的全面进步。高校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党建工作的推进作用,鼓励思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党建工作,不断提升高校党组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琳 《思想战线》2021,47(5):15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体现,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模式转换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现有思政4+1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深入拓展,是对大学生进行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四史”教育的路径延伸。思政选择性必修课需要在深研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的建设目标、内容设置、资源配置、师资建设、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逻辑关系,以实现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建设的模式转换和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公安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危险物品管理》课程为例,梳理、筛选、优化课程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凝练出系列思政主题单元,形成“警察职业素养”育人主题。以育人主题为主线,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公安专业教育内容中,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心意思政”是教师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学生用心学、用心悟、用心做,通过真实体验参与,达至对思政课的内心认同。“心意思政”依托“三点五学”教学模式,构建有意义、有意趣、有意境的思政课堂,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塑造心灵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境界和理想信念境界,培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发挥思政课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依托思政课价值塑造的关键作用,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借助思政课实践转化的重要指向,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既应当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促进高校各门思政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知识串成系统连贯的“珍珠链”,又应当守正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形成理论滋养、价值铸魂、行动自觉互促共进的“动力链”,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14.
“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提出体现着时代关切的意蕴,为思政课改革和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就必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协同供给机制、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平台机制、思政课教学方法协同发力机制实现创新,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具有理论深度、时代温度、实践力度的“金课”。  相似文献   

15.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思政课的地位、作用以及实现方式做出重要指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应有的作用,需要不断强化思政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历经百年,成绩斐然。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全面贯彻和有效推进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的相关要求,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制度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而形成科学完整的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常态化机制体系。机制重在落实,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力:培育并加强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常态化意识;注重并实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推进并保障相关制度与常态化机制之间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力量。虽然都从事德育工作,但两者的交集并不多。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尝试实行书院制模式改革,构建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机制,这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思政"五人工作小组"平台、科研合作交流、制度保障等措施,可以实现两支队伍的同向融合建设,从而发挥两支队伍的最大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信而行的关键。突出思政课实践育人导向,创构“一体三模四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规划“体验历史、了解现实、感悟成就”三个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社会调查、云上演说、微拍中国”四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为一体,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9.
正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需要有效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为了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开展全面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然而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面临着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民族地区高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知”“共情”“共行”为抓手,实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