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传承》1995,(2)
1938年3月23日:台儿庄会战开始台儿庄位于苏鲁西省边境,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重要门户。日军为夺取战略要冲徐州,于1938年3月中旬,调集其第五(坂垣)第十(矶谷)两个精锐师团分两路进犯台儿庄。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白崇禧、刘斐等襄助下...  相似文献   

2.
张国焘叛党     
《传承》2006,(4):28-28
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击溃侵华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抗日胜利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抗战初期,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在徐州地区,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打了一个震惊中外的大胜仗。台儿庄一役,使不可一世的日军精锐第十、第五师团,几乎全军覆没,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但是,人们却不大知道,中国共产党人也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贡献之一,就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台儿庄大战爆发前,为了狠揍日本侵略军,保卫大中华,曾经三劝李宗仁,促使李宗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作出在徐州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决战的重要决策。1937年7月7日,在中…  相似文献   

4.
田慧琴  魏萍 《黄埔》2013,(2):49-51
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下旬开始,到4月上甸胜利结束。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但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共歼灭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一万余人,这是自抗日战争以来,  相似文献   

5.
正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4月8日后,中日双方集结重兵于鲁南,台儿庄战役第二阶段拉开序幕。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致电蒋介石,要求调60军开赴台儿庄增援。60军军长卢汉率将士北上抗战,自4月22日到5月19日,在台儿庄周边地区浴血奋战27天,重创日军第5、第10师团。战况惨烈,日月无光,出滇四万,伤亡过半,其中14000余壮士为国捐  相似文献   

6.
台儿庄大捷     
《传承》2006,(Z1)
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击溃侵华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抗日胜利的信念。对于台儿庄会战的前景及其战法,当时的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想听听周恩来的意见。他吩咐秘书尽快安排与周恩来见面。周恩来分析“:板垣和矶谷的企图很明显,是要从两个方向夹击第五战区的大本营徐州。他们会师的目标是台儿庄,然后再策应津浦路南段的敌军,共同向徐州合击。临沂一仗中国军队虽然获胜,但不容乐观,因为整个战局没有根本的转变。板垣的…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是台儿庄战役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春天,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华北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日本侵略者,妄图速取台儿庄以图徐州,贯通津浦线。日军第5师团坂垣师团自胶济线南下直逼临沂,第10师团矶谷师团沿台枣支线挺进。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李宗仁,  相似文献   

8.
1938年春,为打通津浦线,歼灭陇海路中国守军,华北日军沿津浦路南下;华东日军在攻占南京后,渡江北上,企图沟通南北战场,占领战略要地徐州,并最终会师武汉。国民政府鉴于战场安危,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全力防守徐州,把日军主力钳制在津浦线北段,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津浦路沿线作战。1938年1月到5月,中日双方先后集结百万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广阔地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会战,史称“徐州会战”。整个会战历时五个多月。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为部署下一阶段武汉会战赢得了充分时间。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击败日军两个精锐师团,…  相似文献   

9.
《春秋》2021,(2)
1938年春,中国军队以临沂为中心,在沂河两岸与日军进行了一场长达近50天的殊死搏斗。这场以保卫临沂为目标的作战,成为台儿庄战役的外围战以及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揭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战役中,中国军队以劣势武器装备,创造了连续3次挫败日寇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的进攻,将其主力迟滞于临沂防线,从而为台儿庄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说鲁南会战时,日军侦察机从高空发现台儿庄前线的滇军,每个连队都装备一种大口径的轻型火炮,而且是由单兵背负,机动性极强,这引起了日军的高度警觉.这种"火炮"的口径大大超过他们颇为得意的九二步兵炮,联想到不久前滇军武汉受阅时的各种报道,日军对这种神奇怪异的"武器"产生了疑问.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13,(2):21-21
1938年初,由于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畏敌抗令,致使日军在20多天内就占领了山东省大部,对徐州构成很大威胁。第五战区命令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至鲁南运河以北,会同友军聚歼日军。时任第二十军团第五十二军第二师师长的郑洞国接到命令后,带领部队由河南昼夜兼程赶往徐州。但由于滕县被日军攻陷,其前锋部队正由滕县向枣庄南下,准  相似文献   

12.
台儿庄地处徐州东北,位于陇海铁路车辐山屯土山车站北面,它既是鲁南重镇,更是徐州的外藩和屏障,所以当年日寇侵华觊觎徐州必先掠取台儿庄。当时,日寇的所谓“王牌”——矶谷廉介和坂垣征四郎两个师团,意图以剪形攻势南北夹击,以求速战速决。不料坂垣部队从青岛登陆之后,沿潍徐路北上,至临沂县时,被我张自忠、庞炳勋两军包围阻击,溃不成军,因而剪形一股  相似文献   

13.
台儿庄大战     
《春秋》1995,(4)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召开五相会议,决定动员四十万军队投入侵华战争。平津失陷后,日军分四路进攻中国,其中一路由津浦路、胶济路分头进攻山东。七月二十七日,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廉介率领的第十师团沿胶济路,西犯侵占了济南。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四日,坂垣师团沿胶济线东上侵占青岛。日军为进一步打通津浦路,连接华北和华中战场,从津浦路路南、北、东三面夹击徐州。当时,国民党统辖鲁豫皖军队,指  相似文献   

14.
宋胜健 《黄埔》2013,(2):37-38
孙连仲.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抗日战争中立下了颇多汗马功劳.1938年3月在徐州会战时.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坚守台儿庄.在台儿庄给日军以重创,打了漂亮的一仗;  相似文献   

15.
上高会战     
《黄埔》2016,(1)
正上高会战(日本称"锦江作战"或"鄱阳扫荡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1941年3月,驻南昌的日本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第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我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第34师团扎进我4个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滨田以下日军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15,(4)
<正>1943年4月,与欧洲战场盟军对德意法西斯军队的反攻相呼应,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向日军发动了反攻,令东条英机首相难以招架。日本大本营为摆脱困境,早日从陷于泥沼中的中国大陆战场抽出兵力,转用于太平洋战场对付盟军,便加紧对中国军队的攻势。是年初夏,侵华华中日军第十一军纠集第三、第十三、第三十九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旅团以及配属的第三十四、第四十、第五十八、第六十八师团各一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16,(3)
正1938年2月,日本精锐部队坂垣第五师团主力坂本支队及伪军刘桂堂部约2万余人,自胶济线南犯诸城、沂水、莒县,直扑临沂,以策应矶谷第十师团进攻台儿庄。2月14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电令庞炳勋第三军团(指挥海军陆战队)"以一部在海岸防守,以主力在临沂附近向诸城、沂水、蒙阴、费县附近游击",火速赶往临沂坚守。庞炳勋部虽号称一个军团,但实际上整个军团只有第40军一个军,第40军也仅辖第39师一个师。据时任第3军团第40军参谋长的王瘦吾回忆:  相似文献   

18.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先后击毙约40名日军将领。1938年夏,日本陆海军沿长江进犯,7月31日,率舰队溯江作战的海军少将加藤仁太郎遇伏丧命,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在中国战场阵亡的日军将领。9月4日,空军中将小笠原数夫座机在湖北孝感上空被中国空军击落。华北方面军第二十师团参谋长杵春久藏陆军少将8月20日在山西运城被打死;华中派遣军第一○六师团饭诼国五郎陆军少将在9月3日赣北战役中被击毙。1939年6月,陆军中将田路朝一在安徽南部被击毙。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陆军中将在驰援昆仑关战役时被炮…  相似文献   

19.
正80年前的1938年5月20日,徐州沦陷,第五战区主打的徐州会战以全军跳出日军包围圈转移而结束。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台儿庄大捷,这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一次战役,歼敌万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扬威不屈之地"。台儿庄大战正是徐州会战最精彩的部分,而发生在台儿庄大战后的大撤退,其意义也丝毫不比敦刻尔克大撤退差,中国军队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一页。  相似文献   

20.
鲍直才  李石 《黄埔》2011,(2):36-37
横断山脉的南麓,怒江的西岸,耸立着一座海拔2690米的险峰——松山。它像一头巨大的恐怖怪兽扼守着滇缅公路的要冲,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并且因为战略地位重要又被军事家称为滇缅路上的"直布罗陀"。令我们中国军人咬牙切齿的是:一支精锐的日军部队盘踞其上,并用了一年的时间修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从而牢牢控制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驻守松山的日军是五十六师团下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