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化发展、繁荣非短期工程,"文化"要点在于"化"字,即化入人心、文化化人和文化社会、规范社会。求真、务实、为人民是文化发展、繁荣之根,关注细节,多做能发展、繁荣文化之实在的事是文化发展的追求与任务。发展、繁荣文化重心与落脚点在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角。文化建设、繁荣应着力丰富人,提高人的素质、推进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助益于建构讲理性、讲秩序、讲效益与讲权利、讲义务的社会,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指导思想,而且还体现中国共产党人致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根本路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人文关怀的精神源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历了否定"文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相应地在哲学思想上经历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拥护标准"的主题转换这样一条主线.标准问题的不同主题讲的是认识和实践问题的三个不同方面检验的途径及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和检验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的主体依据实践结果提供的客观标准和依据理想目的提供的主观标准,在二者的互相对照、检验、修正中使实践向着合乎规律和合乎目的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只有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检验评价实践结果的主体--人民大众"这一主题通过相应的民主制度和程序而在实际中真正贯彻下去,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障使改革开放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使中国社会持续和良性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民拥护不拥护"是一切标准中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必须始终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整个社会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我们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全面协同推进;必须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制度建设,防止特殊利益对普遍利益的僭越,实现人民意志的制度化。通过制度建设,使我们国家的制度体系实现"经验上的正确性、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价值上的同一性"三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报告深刻地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理解,对于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一、邓小平发展主体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坚持人民主体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主体。邓小平是位实践家,他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实践,认为"一切从实践出发,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1〕"而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尊重实践实质上就是尊重人民的创造性;邓小平又是位思想家,他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积极支持和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说到底这是一场解放人的运动,冲破禁锢人的精神枷锁,解放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邓小平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人的发展是合而为一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言,人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创造和享有的主体;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取向;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动力。从社会发展看,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为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的整合,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础;发挥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的智慧。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以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是以达致"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为其本质特征的,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不仅在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自主创新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的内外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于系统复杂性和文化嵌入性,没有主体的创新实践和没有文化的创新主体皆不存在,自主创新生成于社会文化建构。创新文化类型、层次与具体内容各方面均内涵丰富,其建构旨在建设融合"责任心、宽容心、自信心、恒心"的创新文化支撑体系。自主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在于主体、制度、教育、科学精神、传统文化等层面进行系统推进,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向往创新"的社会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0.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继承并创新性地发展了该立场,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政新方略,其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信念,其根是"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的思想基础,其基是"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水平"的实践要求,其源是"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标准遵循。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核心,突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使人民在发展中广泛受益,使城市建设共享、美丽、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人的发展是合而为一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言,人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创造和享有的主体;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取向;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动力.从社会发展看,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为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的整合,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础;发挥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根据十六大报告的论述,我们可以明确,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从伦理的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关注人的权利、尊严、能力发展、主体地位,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及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句话,就是要强调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根本目的,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全面、持续、科学、和谐的社会发展观。一、和谐社会表明对人的…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体现了创新性、系统性、大局观和辩证性等基本特征。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需要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借鉴外国先进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会科学以寻求本研究领域的因果关系为终极目标。因果关系分析不仅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一种理论建构的模型,同时也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因果关系对于理论的建构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存在着排斥感性与社会性、忽视主体间性和拒绝分析过程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文化的利害、善恶、美丑等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反映文化对人的意义。文化价值观的成型需要建构五种力,即辨别力、选择力、运用力、传播力和创造力。在对康德的“三大批判”进行诠释基础上,认为辨别力、选择力的建构依赖于人的哲学思维方法,运用力、传播力的建构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不以功利性为最终目的,创造力建构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6.
在学术话语和日常表述中,人文一词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其含义明确指向为人类、民族、人群的共有文化符号特征和价值理念。我们将人文的概念引申应用于对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力图以此方法,深入解析城市人文精神的结构方式、构成规律和外化形态,拓展城市研究的学术视野,并借鉴审美的解读方式,解析城市文化传承规律,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城市社会文化心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表明人是"现实的人",主体价值是人民主体性的核心,自主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特征,人的自由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民主体性实现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间是一个历史共生过程: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及先进社会意识形态等催生了人民主体性生成与发展;实现人民主体性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前提和结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我国文化话语权的建构要着重把握好主体、客体、载体、表达方式以及表达环境五个维度。因此,我们必须以"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为核心,彰显独特优势;以"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打造强大阵容;以"网络互联、网络互通"为契机,创新传播载体;以"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为路径,优化表达方式;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支撑,激活信念源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新思考和新作为,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产生,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合乎逻辑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党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传统民本思想在价值源头上的根本性转换与创造性发展,从而建构起"人民主体地位"的真实民本或言"民本式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真实民本的具体形式,必须在运行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落实好"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共享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真实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人文交流之路,更是天下大同之道、和合文化之道。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引发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国家危机和生态危机,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挑战。和合文化从天、人、己、社会、国家之间关系出发,以"和"为道,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是化解危机和冲突,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智慧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