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新特别是企业创新,是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创新不仅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研发与创新的现状,总结出了影响企业研发和创新水平提高的问题,并结合企业的现状提出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丽琴 《行政论坛》2023,(3):159-166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建设主体在绿色技术创新上采取的行为策略将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本地政府在本地绿色技术创新策略上实施了“逐顶竞争”,但对邻地并未产生“示范扩散”效应。通过对其传导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对本地环境规制、R&D经费投入和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但对邻地的R&D经费投入以及产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从财政分权视角探讨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本地—邻地”效应,有助于为推进各地方政府共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外促进技术创新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1999,(32)
美国:加大政策扶持国度美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全社会1997年高达2057.42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627亿美元。政府投资中约1/5用于基础研究,l/5用于应用研究,1/2用于开发。政府每年承担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57%,工业界投入25%。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者是大学,使用了全社会约2/3的基础研究经费。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制定反托拉斯法以刺激竞争;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简化规章,建立友好的制度环境,取消障碍,鼓励科技人员流动;在税收方面,法律允许在特定的领域更快地资本设备折旧率;采购制度…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2001—2010年R&D经费投入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发现:10年来,广西R&D经费投入强度低,2010年才达到0.65%,仅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36.9%,低于发达发达国家与"金砖四国";经费来源方面,企业资金占据主体,属于企业主体型,存在政府缺位现象;经费支出部门方面,企业R&D经费占60%左右,科研机构次之,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企业比例偏低10%,而科研机构比例偏高;经费活动分配方面,试验发展比例过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偏低。为此,全社会应加大对R&D经费投入;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优化R&D经费的使用结构;提高政府R&D活动经费的使用效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深化科技开放合作。  相似文献   

5.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效益持续增长、企业持续发展。而高新技术企业的“二次创业”实际上是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企业建设和发展,“二次创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有着本质的联系。在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中,只有依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才能提高高新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西2001年——2010年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即R&D经费投入分析,并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全社会应加大对R&D经费投入;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优化R&D经费的使用结构;提高政府R&D活动经费的使用效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深化科技开放合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总结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和国内外技术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分析研究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高新区技术创新机制和成效的一个定量分析的新方法,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面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高新区由于所在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可以非常明显地将技术创新扩散到所在的城市。通过提高区域内的技术水平差距而增强扩散作用,进而促进产出的增加,促进高新区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明确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与构建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创新是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为了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必须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具体地说,就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要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西安高新区的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样的科技园区蓬勃发展的根本。高新区是国家为了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借鉴国外科技园成功经验而设立的科技产业园区 ,其根本任务就是创造一个区域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大力推动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西安高新区作为我国一个发展比较快的科技产业园区 ,其快速发展是基于内外诸多优势因素互动的结果 ,循着其发展轨迹就会发现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保证其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造了区域技术创新环境一、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  相似文献   

11.
王韧农 《学理论》2009,(2):86-88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战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承载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高等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庆丰 《学理论》2011,(2):246-247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化,其本质就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而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从创意性的课堂教学、结合创业教育开展创新教育、依托大学科技园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等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资源贡献行为对于共享经济模式下企业构建自身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动机—机会—能力(M-O-A)框架构建企业资源贡献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产业竞合与组织因素的组合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厘清资源贡献行为及构成,了解资源贡献行为促进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机制。以北京中关村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资源贡献行为的动机、机会、能力要素与产业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组配效应。研究发现了可实现高水平创新绩效的6种路径,即反应型资源贡献、研发—能力利用型资源贡献、(利用式)能力塑造型资源贡献、(获取式)能力塑造型资源贡献、动机驱使型资源贡献、资源捕捉型资源贡献,为企业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可行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四川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是四川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目前,四川科技资源较为充足,但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欠佳、金融支持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还很突出,必须通过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创新网络、落实激励优惠政策等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四川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社会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其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微观经济制度的创新层面,更需要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观念的革新.要大力提升整个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推动整个社会的管理体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要适应时代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探索创新的内在规律,建立一种学习型战略,增进战略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要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就要在教育思想上创新。要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现代人才观,克服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市场素质、教育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并能将这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际管理能力。其中,社会主义文化高级管理人才还应具备正确处理文化价值观的一元性与多元性、文化表现形式的高雅性与通俗性、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矛盾关系的高水平素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历史不长,但积极参与了全球、区域内多边和国际双边三个层面的活动,在世界反腐败国际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过,当前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仅从海外追捕腐败分子的实践来看,就面临着“调查取证难,人员遣返难,资金返还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法律制度不健全、死刑惩罚数量过多以及双边引渡条约数量不足是导致海外追逃成效不高的制度原因;办案人员素质不高、办案经费不足是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人力物力制约;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权保护和法治的不信任感、敌对势力对我国形象的破坏以及国内司法腐败现象也影响了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及做好国家形象宣传是推进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进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gulation of publicly organize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in Denmark and Sweden, through the regulatory welfare state (RWS) framework.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how alterations in funding and quality of care are shaped by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actors at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of government. Through focused structured analysis, we examine how various actors have shaped the funding and quality of childcare in Denmark and Sweden, from the early 2000s to 2020,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eriod during and after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oncerns about quality in care were raised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by various actors in both countries, leading to decis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Yet, the regulatory dynamics differ: In Denmark, the debate led to a decision in 2019, to implement a minimum statutory requirement of regulatory quality standards. From an RWS perspective, this outcome can be qualified as “double expansion,” because regulatory quality standards, and public funding for childcare increased. In Sweden, the debates about quality of ECEC led, in 2016, to political guidelines about quality standard, but with no additional national funds, and no mandatory regulatory quality requirements. Analytically, this can be qualified as “regulatory-led expansion,” that is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standards, although the lack of additional national funds suggests that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improve ECEC quality substantially. The RWS perspective, which focuses on national and municipal levels of governance, also gives insights into hidden inequalities between municipalities regarding funding and quality of ECEC, which are more pronounced in Sweden than in Denmark.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存军 《学理论》2012,(16):240-242
市场营销学的本质要求创新,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求市场营销者必须具备创新性运用市场营销理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因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该目标,首先应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体现在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规划中,其次应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进行恰当的调整,再次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设疑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方式方法,最后在课程考核中应该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