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属"金砖四国"的巴西和中国分别是拉丁美洲和亚洲两个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的国家,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两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模式虽不尽相同,但作为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出许多相同的特征,面临共同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比较研究,无论从历史而言,还是从改革的进程而言,巴西以经济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都早于中国.学习巴西的经验,可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使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2.
巴西作为距离中国遥远的国度,随着近年来与中国的经济互动以及两国对世界体系转型的共同诉求而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本文从身份与认同的视角剖析巴西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以揭示巴西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及其变迁。本文以巴西最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圣保罗页报》及《环球报》为分析对象,对其在1998—2012年期间的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巴西在经过与中国的互动发展后,审视中国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其中经济利益发挥着主导影响;同时巴西媒体也显示了对"矛盾中国"的认同趋向以及整体较为积极的认同态度。本文还分析了在世界体系变动影响下巴西媒体认同中国的世界框架以及影响巴西认同的主体因素。最终结论认为两国互动改变了相互的身份以及巴西对中国的认同,但互动的深入会使认同进一步复杂化;两国对世界体系转型的共同诉求赋予两国集体身份的色彩,但体系转型的渐变也增加了认同的复杂性。目前两国正在迈向基于权力结构、制度和社会学习的共同体发展阶段,仍需要长期的良性互信实践来构建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巴西外交型智库对巴西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国内学者较少研究的领域,然而,全面理解巴西外交政策的制定,越来越不能忽视巴西外交型智库的功能和作用。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巴西自身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政治和利益团体开始关注巴西政府的外交政策,巴西外交政策决策过程也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外交型智库在巴西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面对一些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巴西外交型智库将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巴西外交型智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外交政策决策施加影响:一是采取多种公开手段向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和普通公众传递智库的观点、主张和策略,二是作为政治沟通的有效工具,疏通利益表达并为政府的外交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但是,巴西智库仍存在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限制性因素:外交政策决策传统的束缚,智库发展的资金限制,智库政策导向严重,巴西传统外交政策更多地关注欧美大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传入巴西及遗存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远在16世纪末已传到巴西,至今在巴西仍可找到诸多中国文化遗存以及巴西人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的中国影响。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与巴西之间因澳门作中介而得以沟通。中国文化传入巴西以有形文化即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为主。中国无形文化传入巴西与有形文化传入巴西并非同时起步,这种情况与中学西渐欧洲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文化对早期巴西社会的强势影响未能长久延续,这与巴西社会自19世纪中叶起开始明显西化和中国自1840年起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巴西是一个民族成分比较复杂的国家。通过对民族成分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整个巴西民族。列宁指出:"为了考察真正有关民族运动的全部资料,就必须包括地球上的全体居民。这时有两个特征必须尽量正确地加以确定并且尽量充分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区域主义浪潮已成为当今全球政治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国寻求区域合作伙伴的同时,传统的以区域为界限而签订贸易协定的做法已明显过时,跨区域贸易协定的研究凸显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分4部分内容展开,以中国—巴西跨区域贸易协定为研究对象,从跨区域贸易协定的理论依据出发,分析中国—巴西跨区域贸易协定的要素和现状,对中国—巴西跨区域贸易协定的未来提出建设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走独立的技术和经济发展道路 ,巴西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即以信息产业为试点 ,制定了一系列高新科学技术政策 ,成为发展中国家最早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科技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 70年代以来巴西的信息产业政策是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运行的 ,一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独立而保守的信息产业政策 ,统称为BIP ,二是巴西实行“贸易自由化”后的一系列相应的信息产业政策。巴西历时 3 0多年的信息产业政策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不对称问题,巴西政府及部分学者表示严重忧虑,担心中巴贸易会使巴西经济重新回到单纯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时代,中国向巴西出口廉价工业品会冲击巴西的工业竞争力。显然,这种担忧是没有充分理由的。中巴贸易发展不仅不会损及巴西利益,反而更加有利于巴西的经济发展。中巴两国应努力消除在双边贸易不对称问题上的争议和干扰,不断促进双边贸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巴两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双方的合作也日益加深。但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的贸易摩擦也在增多,突出地表现为巴西频繁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对于如何看待这个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对巴西一贯擅长打“贸易战”、中巴产品之间存在的一些竞争行为、巴西相关压力集团的施压以及“跟风”等因素进行深刻地分析。同时,有效化解目前形势的做法还在于中方认识到并妥善解决中巴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以长远的眼光,寻找有效的途径智慧地解决双边贸易摩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巴西生物质能产业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四个维度对生物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巴西生物质能产业存在显著资源禀赋优势,并未危及巴西粮食安全,巴西生物质能产业在经济和社会维度上的可持续性不存在显著障碍。然而,生物质能生产及其原料处理过程中存在大量污染,且能源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引起土地利用变化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环境可持续性是未来最有可能限制巴西生物质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生物质能技术分析表明,第二代和第三代生物质能技术相对于第一代生物质能技术而言,不会引发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且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少。若巴西继续加大对第二代和第三代生物质能技术的研发投入,最终实现其商业化,则巴西生物质能产业将具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本文最后结合中国国情,从资源禀赋、能源政策和技术成熟度的角度,给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1950年以来巴西农业高速增长的原因。20世纪中叶之前,巴西是咖啡的单一生产出口国,传统农作物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低下,农业生产依赖不断开垦处女地来维系,粮食生产甚至不能满足国内食品需求。但在20世纪下半叶,为了降低食品价格,并以出口换取机器进口所需外汇,巴西政府施行以进口替代为导向的政策,促进了巴西农业的发展。大量新土地得到开垦,农业研究兴起,高校农学教育规模扩大。所有这些均在未进行土地改革的前提下发生,被称为"保守的现代化"。新自由主义时期政府农业政策的调整给农业生产带来挑战,但生产率提高使得巴西农业能够成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巴西经济的深刻变化,并使巴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然而,巴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成功并没有惠及整个农村地区,数以百万计的小农仍然处于贫困之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对外援助三方合作的概念以界定三方合作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分析巴西对外援助三方合作的立场诉求、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典型项目,研究巴西对外援助中三方合作的管理体制与实践操作情况。巴西作为南美地区最大、全球第七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由净受援国逐步向援助国转变,其对外援助发展迅速,在国际援助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虽然就援助规模来说,巴西对外援助仍十分有限,但其三方合作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成为讨论巴西对外援助的热点。非洲葡语国家和拉丁美洲是巴西三方合作项目最集中的地区,日本和德国是巴西最主要的三方合作伙伴国家。尽管从数量上来看,三方合作目前仅占巴西所有技术援助项目的 1/5,但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合作方式,未来巴西三方合作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参照巴西三方合作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对外援助三方合作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中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逐步拓展合作伙伴和方式,在优势领域持续谨慎地开展三方合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巴西对外援助的发展现状和管理体制,详细梳理了巴西对外援助的资金规模、援助方式、主要领域、地缘分布、政策演变、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最新动向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提供对外援助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逐渐由净受援国向受援国和援助国双重身份转变,对外援助发展迅速。作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巴西对外援助是其追求地区领导力和加强国际地位的有力工具,对外援助也由此体现了巴西外交政策的多重诉求。尽管近年来巴西经济有所衰退,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降至第九大经济体,但仍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巴西提供的技术合作在南南发展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以三方合作为代表的援助方式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前国际发展援助版图,提升了新兴援助国的话语权。巴西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对外援助诉求有相通之处,分析巴西对外援助的发展现状、管理体制、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能够为中国对外援助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思想史和国际关系史的角度审视巴西和拉丁美洲的关系。学界曾普遍认为"拉丁美洲"概念最先是由法国人提出的,但事实上,为了强调共同拥有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一些旅居巴黎的西属美洲作家和知识分子早就已经开始使用"拉丁美洲"这种说法了。在取得独立后的1个多世纪里,无论是西属美洲学界还是各共和国政府,都没有将巴西看作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而同一时期,巴西政府与学界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欧洲并从1889年以后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美国。冷战期间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逐渐将巴西纳入"拉丁美洲"概念,但巴西学界和政府仍不认为巴西是该地区的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与巴西间维持了一种特殊的同盟关系,但二战以后,美国既没有帮助巴西获得其所期盼的政治地位,也没有继续向它提供特殊的经济援助。深感失望的巴西政府开始推行旨在增进与南美洲各邻国关系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罗塞夫新政府在外交上的角色定位及其紧要议程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巴西大选后新政府的对外政策走向。作者分析了罗塞夫的对外政策定位,指出延续性是其主要特点;详细考察了新政府要延续的巴西国际角色定位及其相应的紧要外交议程。罗塞夫新政府在巴西的国际角色定位上将继续坚持"提升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大国"。为此,巴西新政府将积极参与拉美地区事务,努力在"金砖四国"和"巴西—印度—南非"等框架内寻求中国、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的支持,并将努力争取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同时,积极参与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作者还从巴西的国内外环境出发,分析了新政府实现对外政策上的角色定位及其紧要议程的条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金融服务贸易日益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国与巴西作为中拉经济合作的重要国家,努力适应这一发展潮流,改善贸易结构,深化两国金融合作机制,促进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比较分析了两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考察两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和机会。研究发现,中巴两国之间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但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跨境支付方面,中国鼓励以进口为主;而在商业存在模式下,则鼓励我国的银行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1930年开启的巴西现代化进程是巴西崛起的关键,而中产阶级则是其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巴西中产阶级形成的四种动力,即技术革新和工业化、城市化、官僚机构的扩张,以及公共教育的扩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巴西的现代化进程中,中产阶级虽有其政治态度不稳定的一面,但并非完全是一种破坏和阻碍性的力量.相反,中产阶级在推动和扩大巴西的政治和社会参与、促进公共教育改革,以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结论是,中产阶级既是巴西现代化的产物,也是巴西现代化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巴西是两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巴关系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但到21世纪初中巴双边关系仍然主要依赖经贸关系拉动,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卢拉执政以来,中巴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随着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深化,中巴往来与合作日益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当前,中巴两国在国际格局变化、国家经济建设、市场开发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由于巴西"入常"问题复杂难解,以及贸易摩擦、市场竞争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两国关系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中国在实施外交政策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和果断,以及巴西继续保持对大国地位的孜孜以求,双方只有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在两国关系以及在联合国、国际金融机构和"金砖国家"等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相互支持,才能推动中巴关系向"深度战略伙伴"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巴西和中国都把旅游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都优先发展国内旅游市场,但中国存在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较慢的现实问题.本文选择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较快的巴西作为样本,围绕影响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社会文化、居民收入和社会结构等主要因素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政府规范与引导,健全休闲消费制度,培育休闲消费群体等推动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并提出还要注意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1992年科洛尔总统因腐败丑闻下台,巴西以此为契机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反腐监管机构的作用,积极倡导媒体和公民社会参与反腐斗争,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谋求反腐方面的制度创新,大大推动了反腐机制的完善。遗憾的是,巴西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和统一的反腐机构。反腐斗争的主动权分散在几个缺乏有效协调的机构中,结果造成巴西的反腐斗争常常"虎头蛇尾",即调查力度强,但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惩戒功能失效。或许,这正是巴西为什么反腐力度不断升级、反腐机制不断加强,但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