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龚静 《政策》2004,(2):34-34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贯穿于行政权力运行的始终,是当代各国政府普遍奉行的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原则的本质主要包括行政权利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里,对依法行政的内容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原因在于行政机关系统最为庞大,其实施的行政行为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法律具体的实现者。依法行政的目的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做到有权必有责,并使公民在权利受到违法行政行为侵害时及时得到救助。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违法行政行为因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不仅严重地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机关的权威和法律的权威。日前,黑龙江省鸡西市发生了一起公民诉鸡西市公安交警支队违法行政的案件。这起案件最后的是非虽然还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目前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行政现象 ,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文章从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对依法行政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芳芳 《桂海论丛》2003,19(2):85-87
目前,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行政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文章从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对依法行政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行政不作为违法的国家赔偿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不作为是相对于行政作为而言的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违法同样会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对这种损害 ,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现有的《国家赔偿法》尚没有明确这一点。因此必须首先对行政不行为违法的涵义作出界定 ,同时要明确实现行政不作为违法国家赔偿责任的价值 ,以及如何实现行政不作为违法国家赔偿的责任。肯定该种责任 ,使之有法可依 ,对于完善行政立法 ,健全国家赔偿制度 ,推进依法行政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雷 《半月谈》2005,(4):80-80
近读贵刊“读者之页”中的《农民不欢迎走读干部》、《乡镇干部不得违法行政》两篇文章.深有感触。乡镇干部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素质差,能力低,对群众生、冷、硬,工作有法不依.“在其位.不谋其政”,心不在焉.“走读”成风,甚至在一些地方“土匪”、“强盗”也成了乡镇干部的代名词。不错,乡镇干部队伍中确有害群之马,但大多数正派乡镇干部的苦又该向谁诉说呢?  相似文献   

7.
张会永 《传承》2009,(18):112-114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基本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离不开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常见的程序违法主要有:违反法定形式,超越法定时限,混淆程序顺序。程序违法的成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存在,缺乏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行政执法不符合法定程序、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解决程序违法困境的对策:尽快制定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在部门行政法中尽可能详细规定行政执法程序;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要树立程序观念等。  相似文献   

8.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基本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离不开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常见的程序违法主要有:违反法定形式,超越法定时限,混淆程序顺序.程序违法的成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存在,缺乏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行政执法不符合法定程序、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解决程序违法困境的对策:尽快制定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在部门行政法中尽可能详细规定行政执法程序;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要树立程序观念等.  相似文献   

9.
违法行政行为主要指行政执法主体在执法中出现的管辖权、执法形式、执法程序和执法内容方面的四类违法行为,在处理行政违法行为时要综合考虑保护当事者个人合法利益、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确保行政行为具有公信力。依据违法具体情况、类型,一般以无效、可撤销、事后追究、经济赔偿等方式择情处理。  相似文献   

10.
乡镇干部作为基层行政执法者,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律、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能否很好地贯彻执行。通过调查感到,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广大民众法制意识的增强,乡镇干部坚持依法行政,必须破除以下四个观念: 一要破除以权代法的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以权代法观念在部分乡镇干部头脑中尚未彻底根除。比如,遇到问题想领导是怎么讲的多,想法律法规是怎么要求的少;处理问题,不管符不符合法律法规,都按领导说的办。历史教训说明,如果权力失去法律的约束,就容易出现决策上的失误。乡镇的  相似文献   

11.
法治、维权与维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稳定风险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具有必要性和正当性。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法治是维权与维稳的结合点。通过法治实现维权和维稳的统一,要求政府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权力,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要树立法治底线,不能突破法律底线维稳和维权,同时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是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一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力,也是导致执法不公、权力滥用的重要根源。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本文结合行政执法实际,阐述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界定、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及行政公务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政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为行政主体及行政公务人员,所侵害的是受行政法律规范所保护的行政关系,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实施行政违法行为时主观上有过错。探讨行政违法行为,对于追究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法律责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辽宁省各基层政府在政务公开、依法行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在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方面还没有完整的、系统化的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宁省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价值,是有步骤地推进法治政府创建活动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辽宁省基层政府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基层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实践意义、基本内容、运用与保证措施三方面出发,旨在抛砖引玉,推动对这一命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突破制约依法行政的瓶颈,迫切要求推动理念创新,以引领依法行政的实践。本文认为,依法行政的功能不仅是治官、治权,更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适应依法行政从既靠政策又靠法律向靠政策,更靠法律的转变,要依法制定政策,推动政策的法律转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要体现依法行政的要求,重视公共服务制度化,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我国的改革已经从边改革边完善制度阶段进入了依法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革创新应当在宪法法律框架内进行;培育法治社会,要把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到国家公民教育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推动依法行政动力机制的转型,构建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与社会由外而内推动有机结合的依法行政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行使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行使有助于克服职能交叉、权限冲突、多头执法、管理低效等问题,但相对集中的行政职权有被滥用的危险,甚至会产生新的"部门专权",因此,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行使要受行政法治原则的约束,遵循相应的设定规则、程序规则和监控规则,这是从法律上规制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行使、保障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行政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它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思想解放的成果,它未来的发展亦有赖于思想进一步解放。行政法观念与制度变迁的基本走向是:从管制行政到控权行政再到服务行政,从依政策行政到有法可依再到实质法治,从全能政府到职能转变再到行政组织法治化,从单方强制到刚柔相济再到合作参与,从轻视程序到程序合法再到程序当正,从公权神圣到接受监督再到完善监督、救济制度和建立责任政府等。  相似文献   

18.
行政给付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失业、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它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我国行政给付制度的确立应遵循法治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合理性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9.
紧密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从建立健全行政法律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监督机制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应有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20.
公民法人希望行政强制法能对行政强制权的行使进行有效的规范和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合法权利;行政机关则认为行政强制法生效以后,实施行政强制就有了法律上的根据,就可以更好地保障行政权的行使。文中从《行政强制法》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几方面阐述了行政强制立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