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一种错误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过时了,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我们要寻求新的真理。”对于这种借口马克思主义“过时”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必要指出它在认识方法上的错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哲学中,对“怀疑”的认识论意义有不少论说,其中有持否定态度的“目的论”、“唯意志论”和持肯定态度的“手段论”。受“手段论”者的思想启发,我们认为,“怀疑”是一个既是否定,也是创新的认识范畴;“怀疑”的认识论意义在于,“怀疑”是人类认识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前人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断逼近真理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促使了哲学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4.
“劳动转移价值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转移价值论”质疑安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锐利武器。但是,有人却不以为然,他们提出一种所谓“劳动转移价值论”,用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所谓“劳动转移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反美学、反审美的。他的这一思想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中。 要弄清楚庄子的反美学思想,我们应当首先确定“审美对象”这一概念的特征。因为任何审美活动都必须要有审美对象。不论是唯物主义美学还是唯心主义美学,不论它们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有多大,在一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审美对象必须是有象的(包括实象和虚象),并且,审美对象必须是可以感知的。黑格尔说:“美是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须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着,才是美的理念。(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不去考虑“美的理念”正确与否,我们注意到这个理念必须直接体现在可感知的“实在”中,才能成其为美的理念。这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实在”显然是有形象的,并且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朱光潜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  相似文献   

6.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 前一个时期,歪曲、诋毁和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冷风,大有改变中国革命文艺传统之势。他们攻击毛泽东文艺思想“忘记了文艺的本性是审美”,造成文艺审美本性“被阉割”和“失落”,还说什么毛泽东文艺思想中蕴涵着“颇深的反美学倾向”等等。试问,毛泽东文  相似文献   

8.
卢卡契是本世纪思想最为复杂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人们既称他为西方四大批评家(其他为克罗齐、瓦勒里、英伽登)之一,又称他为“美学方面的马克思”。在卢卡契研究乃至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其文艺美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常常困扰着人们。 我们可以举出下述对立着的评价: “卢卡契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一历史事实,是不可轻易否定的。在全面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时,也不能忽略卢卡契。” (把卢卡契)“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学和文艺学)的代表人物是不公道的……他应属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行  相似文献   

9.
私营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肖劲私营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些人就是要对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否定。如有人写文章说:“我们讲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么私营经济是否也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呢?因为私营经济也为...  相似文献   

10.
阎国忠 《思想战线》2004,30(3):111-116
蔡仪将唯物主义认识论运用于美学,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但蔡仪将美学归之于认识论,将认识归之于单向性的反映,将反映的对象即审美客体归之于种类性或典型,这些论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犯罪心理美学是辩证认识犯罪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视角。遗憾的是 ,在传统思维的美学模型中 ,人们对犯罪审美现象视而不见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意无意地否定犯罪审美现象的存在。事实上 ,犯罪审美心理广泛存在于犯罪人及其犯罪过程之中 ,其审美认识的呈现与感染、激励、发生等美学心理密切相关。任何犯罪都离不开犯罪心理动力的激发控制 ,犯罪心理唯美的逻辑动力主要表现为三种心理状态 ,即惬悦烙印心理、感兴惯速心理和复现模景心理。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一个根本问题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只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才能正确地认识“七一”讲话的精神实质 ,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是对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态度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 ,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绝不能采…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北京市哲学学会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40年”座谈会上,有同志说,中国哲学在整体把握性上很强。马克思曾认为中国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佛教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辨证法是肯定辩证法,即肯定、否定、  相似文献   

15.
康德和王国维都强调艺术独立性。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超出乎利害”、“审美意象”论与“境界”说、“崇高”与“壮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人的美学思想及联系。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历来高度重视哲学,他不仅阐明了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的东西”,而且论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哲学,在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美学把注意力投向审美经验和艺术问题时,日趋冷落的我国美学界好象也有意在回避“美是什么”的问题。但我们始终怀疑:假如连美是什么这样基本的问题都不想给出一个概念(那怕是很不完满的概念),那又何从谈“审美经验”或“审美活动”呢?艺术固然以情感为主,但也有其形而上的层次,因而与哲学可说有很亲密的关系,那么艺术美(艺术魅力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也跟上述问题难以截然分割。因此,本文仍不揣冒昧地想再谈谈这个谈了二千多年的老问题。依鄙见,在马克思以前关于美的本质的众多学说中,以“形式说”、“理念说”、“摹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和“表现说”较为重要。现在姑且对此几说先作点扼要分析,然后再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19.
审美信息形态三个世界论李欣复信息论美学及其与电脑的结合产生了各种电脑艺术,充分证明几千年争论不清的美的本质与个性不过是一种人的感官可把握品味的形象性信息而已。根据这一成就,我们借用清人郑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象不同说①,可以从...  相似文献   

20.
一、对劳动价值论的某些错误认识我国近年来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模糊的甚至错误的看法。就多数人来说 ,这是认识问题。通过学理论 ,摆事实 ,讲道理 ,这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是不难纠正的。问题是 ,我国经济理论界有少数经济学家刮起了一股怀疑、批判、修正以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风 ,并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个别经济学家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左”的思潮来批 ,当作“激进主义”来批 ,断言“极左思想”的根源就在于劳动价值论。目前在国内常见的错误说法是 ,不是劳动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