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酝酿和提出有重要贡献。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出路,成为青年学生中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他逐渐认识到其危害,思想逐步向反对“左”倾错误转变;在实际工作中,他打破教条的囚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党内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要中国化”等概念,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提供了思想条件和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时期围绕着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的两项历史任务,党中央开展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活动。一是以学习《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引领全党全军纪律建设;二是全党干部1948年系统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工作、城市工作、军事工作的一系列新政策、新策略;三是毛泽东三次部署党的中高级干部把读马列著作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一个政治任务来注意”;四是党中央规定各级党校把学习马克思主义放在培训的首位。这次学习使我党政治成熟程度得到极大提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其基本内涵,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到群众中去”,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两者相互联结的无限循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我国改革开放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又要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化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论"的教学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方法论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看法:一是强调把握狭义马克思主义与广义马克思主义的张力,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讲授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二是强调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教学重点,并据此讲授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三是强调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的不同层次、内在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等维度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过程,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曲折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必然有不同程度的低谷和高峰。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这一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三个低谷”和“两个高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相继的五个历史阶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避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为失误,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流 《新湘评论》2010,(8):23-24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说:“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之所以把这一“相结合”称谓“我们的理论”,是因为它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实质和品格,说明“我们的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是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和破解“中国问题”的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从逻辑结构上来看,这一过程蕴含着四重内涵:境遇化——现实之基,即准确判定中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方位”;现实化——视域焦点,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中国问题”;民族化——文化基质,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以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基质的方式得以实现;大众化——实现路径,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网络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面临着“一源弱化”、“一课常讲”、“一式固定”、“一师多能”和“一体失位”等诸多困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多层次,分类别对学员进行理论教育,切实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拓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方法,竭力打造立体式、开放型的教育模式;构建教师与学员“实践共同体”,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形势下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蒋宏宾 《唯实》2014,(7):76-80
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动员时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和大众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是实现理论和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理论和群众互动的过程,在“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辨证统一中,遵循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内在逻辑;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钥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基于学习观视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富雄 《唯实》2011,(4):25-29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而且确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宝贵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还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十年来 ,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发表、出版了很多论著。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概述如下。  一、研究概况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就有不少学者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特别是 1 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 0 0 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并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后 ,这方面的研究更掀起…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来自城外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2l世纪的中国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高度、新层次、新境界,产生出新成果。如果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构成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三个理论成果。它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产物;是应对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态势的产物;是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战略的设计的产物;是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领导力量的党的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主题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疑难,对它们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包括四种: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在揭示和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幸福而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8,(12):12-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30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经验归结为“十个结合”。具体内容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创新和发展。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了列宁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和原则;发展了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这一科学构想的提出,对实现我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3,(2):21-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最新思想成果,它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次伟大变革。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于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说起思想政治课,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从孩提时代的“思品课”;备战高考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期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参加工作后的政治理论学习;走上领导岗位的政治理论修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人遇过马克思,政治理论学习也几乎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必修课。但谈及“理论”人们联想到的词往往是:枯燥、浪费时间、毫不相干、离现实太远等等。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时无处不在,它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武器。本刊编辑邵为此特别策划了专题报道——“思想政治课,你过关了吗?”,将分上、下两期刊登,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建设理想社会的探索中,我们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善于吸取前人的教训,进一步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逐步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精辟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开创了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探索,“试错”是探索的基本做法。应该依据人民利益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各项探索的成败得失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通过“叩其两端”把握合理性的边界,把“试错”取得的教训转化为党和人民的宝贵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