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毛泽东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蕴涵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质和特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对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提出要认真地学习,科学地研究;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往接受、传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从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回答.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认识基础与前提.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终其一生,追求真理,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入学习观的根本问题。立足中国文化土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从产生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还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从内容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从形式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国的民族文化概念和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的理论表达形式。从实质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最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冯德军 《唯实》2010,(8):39-42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前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拓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推动会不断实现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简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既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又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根本问题.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分配观。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进程,始终贯穿着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对于破解当今中国社会分配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刚 《前线》2009,(3):20-2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破除僵化思想,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化的理解;就是要坚持科学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有了这种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邓小平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邓小平在探索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问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规律的把握作了阐述。邓小平理论开创性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成功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3,(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化"、"化什么"以及"如何化"。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直接指向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因此,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内容与方法要求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框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2.
谭德宇 《学习论坛》2006,22(12):64-67
没有正确的农民观,中国的农民问题就解决不好。而能否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农民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农民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中国化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对于科学地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国际国内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和庄严宣示,也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和根本目标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结晶,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指导。因此,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对学风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而来的"中国样本",其学科性质兼具理论和应用二重性;研究对象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论与实践而展开的诸多论域与相关高地;研究框架包括主体形态和其它必要范畴;研究方法则集中于多学科、多视野的不断借鉴、融合与注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集中于三大理论框架的探索:社会主义新质论,主要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新的伟大工程理论,其理论宗旨是澄明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新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则主要涵括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理论攀升在于解决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3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三个重新概括为四个,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问题的前面,冠以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新概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党通过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路线和党风学风上进行拨乱反正,确立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并作出了初步回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要与时俱进。如何正确认识青年以及使青年认识到其自身的价值及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内涵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我党青年工作首先要解决的理论认知。为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他""自"两个维度来分析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姜义军 《世纪桥》2010,(17):38-3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产生、发展并成为体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遵循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之一,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陈世润  彭文龙 《探索》2011,(5):24-27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向,它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正确回答了在中国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产生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以中国化为核心,必须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