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先秦诸子的起源,自战国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端。战国两汉论述这个问题的有三大家:庄子最早,首倡“六经说”;东汉班固同意庄子的观点,却又提出了“王官说”;再一个是西汉的刘安,则主张“政治说”。不过三家关于起源的概念都只限于学术思想方面。到了六朝,刘勰则从文学的角度提出诸子散文亦发轫于“六经”的观点,唐代韩愈,柳宗元宗之。至此,关于起源的概念就明确了。它不但指思想,也指文学。如果说庄子是首揭中国哲学史序幕的开山祖师,刘勰则是拉开中国文学史帷幕的第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哲学于铭松先秦哲学,乃至中国哲学有着理性与实践相统一的传统,大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于解释社会、人生的,因之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的现实感。而庄子哲学的这一特点,比之先秦诸子就更明显一些,庄子的哲学是用于指导人生社会的哲学。“命世...  相似文献   

3.
吴小洪 《青年论坛》2011,(4):130-132
与先秦诸子文章相比较,《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技匠类人物形象。《庄子》作者深受上古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也决定了《庄子》寓言的价值趋向。"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运用技匠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以"技"释"道",技匠技术之精妙正好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4.
诸子问题是先秦诸子学的内在问题意识,核心是探索天下秩序建构问题.围绕诸子问题,先秦诸子和后来的子学研究者在不断思考,演绎了思想史的主线.“诸子问题”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元表达,是我们理解自身的初始境遇,也是面对现代性的思想起点.“诸子问题”显示的中国传统智慧,能否在建构现代中国的过程中居于中枢(或者底座)的地位,保持其基本结构,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迄今无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庄子在《天下篇》里提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把“判美”与“析理”作为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意大利15世纪的伟大艺术家、科学家达·芬奇画的那幅世界名作《蒙娜丽莎》,不仅调动了天才的艺术技巧,而且运用了解剖学原理、光学原理。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  相似文献   

7.
“义”是中国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之一 ,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孔孟儒学宣扬“仁义”学说的结果。其实是墨子出于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的需要 ,以及出于对孔子“仁”的管理伦理思想进行扩充和完善的目的 ,使“义”成为了他从伦理道德层面阐述其管理思想的一个范畴。由于他的大力鼓吹和宣扬 ,具有管理伦理内涵的“义”在当时思想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先秦学者 (史称先秦诸子 )开始对“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从而使“义”在管理伦理方面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 ,成为了先秦管理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之后才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的  相似文献   

8.
韩芳 《台声》2006,(11):94-96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中医保健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与其它文化源流之间既有其同的渊源,又有密切的联系,但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一、清静养神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所以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先秦诸子,即已论及清心静神,道家尤其强调清静。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庄子在…  相似文献   

9.
陈功文 《青年论坛》2011,27(1):130-133
寓言是《庄子》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论说方式。庄子喜用寓言的原因有三:其一,与当时诸子著书立说善用寓言这一流行的学术思潮分不开;其二,是当时“说难”这一客观的文化发展和庄子追求“超脱”的主观心态发展相结合的结果;其三,深受当时流行于楚国的巫风与神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屈原与诸子     
本文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的思想与学说,对屈原的政治观点和伦理哲学的影响与熏陶最为深刻。屈原的世界观的主体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从他的政治活动到创作实践,从他的哲学体系到美学思想,都可以明显看出其与“周公、仲尼之道”以及孟、荀为代表的后期儒家各派学说的渊源关系,但屈原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受诸子学说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其中,道家与法家思想对他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几乎都喜欢挟先王以令当今。因此,“所谓‘先王’一词,不仅是政治上的盛世,伦理上的模范,而且是立论的出发点,推理的大前提,更进一步,对于衡量一个时代,批判一个人物,分析一种制度,莫不以先王为最高尺度。”而荀子在主张“法先王”的同时,却提出了“法后王”之说,这在先秦思想史、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犹如“苍头军  相似文献   

13.
张美玲 《传承》2013,(4):114-116
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存在的“名实相怨”引发了先秦诸子对名的谬误的表现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尹文有关“乱”“乖”的例证分析,《墨辩》中的“狂举”以及荀子的“三惑说”。该研究呈现出以“名实关系”为核心、理论化程度不高、体现求治、求真双重精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先秦的哲学思想是绿色文化的光辉一页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发生在公元前2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由于诸侯割据,相互斗争,优胜劣败,政治上的多元化产生了思想学术上的多元化,因此就形成一个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特别是在讨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方面,如何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等问题上,产生了许多精辟的言论: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多余的会被淘汰,而稀缺的会得到补充,以保持平衡的状态;而人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先秦时期唯一关注生死问题并且对之进行了深入思考的思想家.在庄子的生死智慧中,以<齐物论>中"生死一如"的同一哲学为基础,把生死问题放在自然大化中来理解,生死被看成气之聚散的气化过程.正是在这一自然天命观的主导下,一方面实现了"善始善终"、"安时处顺"的死亡超越,另一方面完成了达生适性的本性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对儒家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治学方法,从文化史的独特视角切入赋学研究。章氏认为赋体的生成与诸子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赋体习染诸子文的艺术特征之余风;二是赋体在意旨上“犹有诸子之遗意”。  相似文献   

17.
潘昱州 《人民论坛》2013,(7):178-180
文章从“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的内在逻辑出发,以《庄子》在玄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影响为切入点,论述《庄子》在竹林玄学和郭象玄学中的重要影响及玄学家们对《庄子》的理解与阐发,藉以窥得魏晋玄学援道入儒、以儒统道的思想性质和方向,探寻庄子在魏晋玄学演变中独有的哲学特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读老子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两部奇书。各以其玄妙、深邃的思想及独具一格的文风给予后世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以巨大的、历久不衰的影响。两书都有积极的思想,也都有消极的思想。毛泽东读《老子》和《庄子》,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书中的精彩段落和名句,可以信手拈来,并加以引申发挥。为我们树立了阅读和理解《老子》、《庄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正> 先秦道家以“道”为美的最高范畴,以对“道”的观照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们对“道”的审美观照的论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心理思想。特别是对审美愉悦的超功利性和审美心态的专注性的描述,在当时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的审美心理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先秦道家以老聃、庄周为代表、其思想言行主要记载于《老子》、《庄子》两书中。本文即试图以此两书为主,从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等三个方面,对先秦道家审美心理思想的大致轮廓,作一  相似文献   

20.
龚传星 《求索》2011,(5):244-246
《庄子·天下》对于先秦学术史的分疏乃是基于道、术分离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个道、术分离的判断依然是一个需要被追问的话题。实际上道、术的对举乃是道术与方术的对举,而道术与方术的对举是"以物观之"的态度,此态度并不透彻。由此导致《庄子·天下》中存在道术为一,却又分离的困境。更为透彻的观念是以道观之。如"以道观之",则道术与方术并不存在对举现象,"以道观之",道、术为一,道在术中,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应当回到"以道观之"的观念,如此《庄子·天下》中所存困境即可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