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美玲 《传承》2013,(6):114-116
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存在的"名实相怨"引发了先秦诸子对名的谬误的表现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尹文有关"乱""乖"的例证分析,《墨辩》中的"狂举"以及荀子的"三惑说"。该研究呈现出以"名实关系"为核心、理论化程度不高、体现求治、求真双重精神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汉语中,“以”字的用法极为复杂。它的基本用法包括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本文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先秦“以”字的用法做系统的描述,以期管窥先秦时期“以”的各种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名家的“名”“谓”概念及对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黄亚平“名”、“谓”是中国古代名家在辩论名实关系时提出的两个不同概念。由于名家学派在汉代就已湮没无闻,遂致这凝聚了古代语言哲学理论精华的“名”、“谓”概念也消声匿迹。近人伍非百氏曾指出:“名与渭之分...  相似文献   

4.
"名"在先秦哲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先秦的"名实"之辩是从社会功能与逻辑思维两重意义上展开的。从社会功能看,"名"与社会制度、秩序密切相关;从逻辑思维意义看,各家对作为一般概念的"名"和物质世界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名的特点与类型做出了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5.
应学凤 《前沿》2014,(11):238-238
鲁国尧先生指出:“中国学术的源或上游在先秦,最难治的一段亦在先秦。”池昌海教授选择先秦儒家的修辞思想和修辞行为这么有挑战性的“硬骨头”为研究对象,着实令人钦佩。不过,就这个选题来说,池先生具有特定的优势。池先生先师从著名的修辞学家倪宝元先生和著名语法学家王维贤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后又师从黄金贵先生攻读汉语史的博士学位,这不仅造就了池先生深厚的修辞学和语法学专业修养,更奠定了其较为扎实的古汉语功底,  相似文献   

6.
徐文武 《求索》2005,(1):177-179
《黄帝帛书》的“刑名”不仅指一般的名称和外形(即“名”与“实”的关系),同时更着重于强调法令、法规、制度(“名”)与法规制度实际执行的情状(“刑”)的关系的探讨,因而和形名家单纯从理论上探讨名实关系是不同的《黄帝帛书》的刑名思想中最突出的主要有三大内容:其一提出了逻辑思维层次的“名理”的概念,并作出理论阐释;其二,提出了事物命名的原则:“物自为名”。其三,在名实关系上强调“名实相应”。  相似文献   

7.
张越 《思想战线》2021,47(4):74
近40年来中国古史分期研究和讨论的情况较之以往有一些明显的新特点。“无奴论”的再度崛起、中国古史分期“新说”的涌现,为多年来悬而不决的古史分期问题开辟了更多的研究途径。“封建”名实问题的讨论促使学者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框架中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任何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学理分析都离不开史实的支撑、史料的依据、理论的导引和现实的考量。  相似文献   

8.
龙仕平 《求索》2011,(9):204-206
简帛文献的陆续出土公布,为先秦两汉魏晋时代土地单位研究提供了大量崭新的、可信的材料。先秦两汉魏晋简帛文献中所见土地单位总计9个,其中个体单位2个,面积单位7个,其中个体单位“町”、面积单位“石”都是传世文献研究所未见的;“步”、“畹”等则可以补正传统训释。  相似文献   

9.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要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沿革,而且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思想,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里的“性”,就是指人性。他认为,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差上下,由于后天的…  相似文献   

11.
雷永强 《前沿》2011,(16):10-14
乐教在先秦为儒家所重,其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广博易良”四字从动机论、知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四个维度切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特征。“广”即“广其志意”,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尚志”趣向;“博”即“博学于文”,展示出儒家乐教的致知进路;“易”,取之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教化之方;“良者,善也”,它真实地反映了儒家乐教以“成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论先秦儒家构建等级秩序的宗法血缘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求索》2007,(1):150-152
宗法血缘关系是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先秦儒家构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根基。先秦儒家认为,宗法血缘关系是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在基础,而“亲亲”、“尊尊”又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人伦准则和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万历年间的改革家张居正,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一路顺风地踏入仕途,实可谓少年得志。在他任国子监司业期间, 研究历代政治和社会状况。深知封建社会弊端,主张改革,提出: “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覆名实”、“固邦本”、“饰武务”等六项要务。在万历皇帝的支持下,他利用首辅的权力,在全国开始丈量  相似文献   

14.
陈伟 《求索》2011,(9):133-135
“分”是先秦政治法律思想中一个被忽视的重要概念。在经历长期的含义演生过程之后,它既具有权利的含义,也表达义务的意思,还意指“人己之间的界限”。中国古人期望通过定分、守分来恢复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稳定。虽然“分”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才得以宏富的阐发,但实际上它在先秦早期就已经逐渐孕育萌生。  相似文献   

15.
刘新 《现代人事》2001,(6):41-41
一千多年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立大宋王朝。建国后凭着他对官场的观察,深知官吏“贪浊”,为了整治官吏腐败,也为了集中皇权,他推行了“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使官员职、权分离,名实混淆,任何官员都无法集中权力、威望于一身;使得天下的官遍地都是。当时有一种戏叫滑稽戏是这样讽刺这种现象的:  相似文献   

16.
“中庸”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突出地位,但在法律文化领域内对“中庸”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先秦法家韩非法术势统一论的法治理想、法治的模式、法治方法以及法的稳定和改革相结合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韩非法治理论的中庸特色,从新的视角来探析“中庸”。  相似文献   

17.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建构起以法为主,术、势相随的新的法家思想体系;在“性恶论”的前提下,提出人人都“自为”的观点;提倡以“参验”论作为检验真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或“礼”不仅是先秦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刑事政策的指导原则。先秦儒家在司法方面也体现了“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司法公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治国方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社会和谐。儒家的治国之道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效防治犯罪。在犯罪的防治对策上,儒家并不主张单纯诉诸法律手段,而是强调运用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犯罪。  相似文献   

19.
“义”是中国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之一 ,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孔孟儒学宣扬“仁义”学说的结果。其实是墨子出于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的需要 ,以及出于对孔子“仁”的管理伦理思想进行扩充和完善的目的 ,使“义”成为了他从伦理道德层面阐述其管理思想的一个范畴。由于他的大力鼓吹和宣扬 ,具有管理伦理内涵的“义”在当时思想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先秦学者 (史称先秦诸子 )开始对“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从而使“义”在管理伦理方面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 ,成为了先秦管理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之后才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的  相似文献   

20.
吴朋飞  张慧茹 《求索》2007,(10):210-212
司马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通过爬梳文献资料,对司马迁所居“夏阳”城的城址,进行了仔细考辨,考证出其具体位置。并结合考古资料,认为先秦少梁城和战国秦汉夏阳城为同一座城,都位于韩城市南二十三里,今市南堡安村附近考古勘察出的城址就是先秦秦汉少梁(夏阳)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